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双排桩多层土拱效应传力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1 06:33

  本文关键词:双排桩多层土拱效应传力特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组合式双排抗滑桩 多层土拱效应 力学模型 宏-细观效应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


【摘要】:双排桩(组合式双排抗滑桩)由于其具有抵抗滑坡推力大,桩顶位移小,桩身应力分布合理等优点,被逐渐应用于大型滑坡治理中。虽然其具有较好的支挡效果,但关于其支挡机理的认识却处于起步阶段,系统的分析研究双排桩的支挡机理对组合式双排抗滑桩的推广应用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而土拱效应作为抗滑桩支挡机理的重要研究内容,对其进行分析探讨对双排桩的支挡机理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桩土作用效应的h型抗滑桩全过程受力机理与试验研究(NO.51408086)”,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双排桩多层土拱传力特性与试验研究(NO.CYS14165)”。对双排桩的土拱效应传力特性进行理论探讨、模拟分析和物理模型试验,希望组合式抗滑桩的推广应用提供部分依据。本文针对双排桩多层土拱效应传力特性开展以下工作:(1)建立双排桩多层土拱效应的力学模型。借鉴传统抗滑桩土拱效应研究思路,分析双排桩前、后排桩处所形成土拱类型,并根据其性质进行分类;建立每种类型的土拱的力学模型,确定其合理拱轴线形式、拱脚处的破坏机制,最终得到不同桩间距下不同类型土拱所能承载的极限荷载和拱轴线矢高。根据土拱力学模型,对双排桩的合理桩间距,合理前、后排桩间距,滑坡推力在前、后排桩的分配以及前排桩桩前土抗力等相关因素的力学计算公式进行分析推导,并进行实例验证。(2)建立双排桩多层土拱效应模拟分析模型。为了可以更加科学的对双排桩多层土拱效应进行模拟分析,本文从宏观和细观角度建立双排桩多层土拱效应分析模型。从宏观角度,采用基于连续介质的有限差分软件FLAC对双排桩多层土拱效应的形成-发育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对相关影响因素(如:粘聚力、内摩擦角、弹性模型、泊松比和桩土的接触面的性质,桩间距等)进行分析探讨。从细观角度,采用基于离散元的颗粒流软件PFC对双排桩的多层土拱效应的形成-发育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对相关影响因素(如:土颗粒见的摩擦系数、孔隙率、桩间距等)进行分析探讨。(3)进行双排桩多层土拱效应传力特性模型试验。通过前期研究和试验,建立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平台,并设计组合式双排模型桩放置于地质模型中,并在桩背和桩身周围关键部位埋设土压力传感器,监测在加载过程中桩周土压力的数值及其变化。通过埋设在前、后排桩桩背侧的传感器监测前、后排桩土压力的变化趋势和差异性,并对其发展变化和差异性规律进行归纳分析。通过埋设在前、后排桩桩周的传感器监测双排桩桩后土压力的规律,并以此研究分析双排桩桩后土拱效应的存在及其发展变化趋势。同时,对双排桩的支挡效果进行分析。
【关键词】:组合式双排抗滑桩 多层土拱效应 力学模型 宏-细观效应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42.22;TU473.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8
  • 1.1 引言10-11
  • 1.2 土拱效应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11-14
  • 1.2.1 土拱效应的发展历程11
  • 1.2.2 土拱效应的理论研究现状11-12
  • 1.2.3 土拱效应的试验研究现状12-13
  • 1.2.4 土拱效应的数值模拟现状13-14
  • 1.2.5 双排桩土拱的研究现状14
  • 1.3 关于本文取双排桩土拱效应进行研究的说明14-15
  •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5-18
  • 1.4.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5-17
  • 1.4.2 本文的主要技术路线17-18
  • 第二章 双排桩多层土拱效应分析及计算理论研究18-28
  • 2.1 组合式抗滑桩土拱类型及前排桩桩前土抗力分析18-19
  • 2.1.1 双排桩段土拱类型18-19
  • 2.1.2 双排桩桩前土抗力19
  • 2.2 两种类型土拱计算模型19-23
  • 2.2.1 基本假定19-20
  • 2.2.2 合理拱轴线分析20-21
  • 2.2.3 端承拱力学计算模型21-22
  • 2.2.4 摩擦拱力学计算模型22-23
  • 2.3 双排桩桩其他相关因素计算23-24
  • 2.3.1 双排桩前后排桩间距分析23-24
  • 2.3.2 双排桩桩间距分析24
  • 2.4 滑坡推力在前后排桩的分配24-25
  • 2.4.1 前排桩桩前无抗力24
  • 2.4.2 前排桩桩前有抗力24-25
  • 2.5 前排桩桩前土抗力分析25
  • 2.6 算例分析25-27
  • 2.7 本章小结27-28
  • 第三章 双排桩多层土拱效应数值分析研究28-55
  • 3.0 基础理论28
  • 3.0.1 宏观基本计算理论28
  • 3.0.2 细观基本计算理论28
  • 3.1 计算模型28-30
  • 3.1.1 FLAC计算模型28-29
  • 3.1.2 PFC计算模型29-30
  • 3.2 双排桩多层土拱效应的宏观分析30-46
  • 3.2.1 双排桩土拱的形成与发育30-34
  • 3.2.2 滑坡推力对双排桩土拱效应的影响34-36
  • 3.2.3 土体性质对双排桩土拱的影响36-42
  • 3.2.4 双排桩间距对土拱效应的影响42-45
  • 3.2.5 接触面的性质对土拱效应的影响45-46
  • 3.3 双排桩多层土拱效应细观分析46-53
  • 3.3.1 土拱效应分析46-49
  • 3.3.2 双排桩土拱效应影响因素分析49-53
  • 3.4 本章小结53-55
  • 第四章 双排桩多层土拱效应传力特性模型试验55-71
  • 4.1 试验设计55-60
  • 4.1.1 试验设备55-58
  • 4.1.2 试验模型58-60
  • 4.2 结果分析60-70
  • 4.2.1 组合式抗滑桩桩后土压力分析60-66
  • 4.2.2 组合式抗滑桩桩后土拱效应分析66-69
  • 4.2.3 组合式抗滑桩支挡效果分析69-70
  • 4.3 结论70-71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71-73
  • 5.1 结论71
  • 5.2 展望71-73
  • 参考文献73-77
  • 致谢77-78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音;李守德;;平行抗滑墙间土拱效应机理研究[J];公路工程;2013年04期

2 邹登亮;;基坑工程中土拱效应分析[J];城市地质;2007年03期

3 张培泽;;浅谈土拱效应的研究与应用[J];山西建筑;2009年23期

4 刘辉;米海珍;文桃;刘豪杰;;土拱效应理论研究现状及其进展[J];低温建筑技术;2011年11期

5 彭述权;李夕兵;樊玲;;刚性挡墙主动破坏墙后土拱效应细观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6 肖鑫厚;郭逸凡;郭院成;;桩锚与土钉水平向联合支护体系的土拱效应研究[J];河南科学;2013年07期

7 琚晓冬;冯文娟;;土拱效应的尺寸研究[J];灾害与防治工程;2005年02期

8 张军发;刘永安;;抗滑桩中土拱效应问题的数值分析[J];科技资讯;2008年01期

9 张军发;刘永安;;抗滑桩中土拱效应问题的数值分析[J];科技资讯;2008年02期

10 彭帅;汪华斌;周博;李纪伟;;基于抗滑桩土拱效应形成的细观数值模拟[J];地质通报;2013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勋;陈福全;简洪钰;;被动桩中土拱效应问题的数值分析[A];首届海峡两岸土木建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徐东;周顺华;王炳龙;;粘土拱效应离心模型试验[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加瑞;朱伟;钟小春;;砂土拱效应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4 邹登亮;孙强;李厚恩;史哲;;基坑工程中土拱效应分析[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杨敏;古海东;孙宽;;考虑土拱效应的疏排桩支护结构内力和变形分析[A];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朱朝辉;;建立考虑土拱效应的抗滑桩间距计算公式的尝试[A];建筑结构高峰论坛——复杂建筑结构弹塑性分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石胜伟;梁炯;;基于土拱效应微型组合抗滑桩距径比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加瑞;朱伟;钟小春;;砂土拱效应的挡板下落试验及机理研究[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9 张云军;宰金珉;王旭东;;基坑开挖过程中支护桩土拱效应探讨[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6年

10 邹新军;杨眉;;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土拱效应分析[A];第二届全国环境岩土与土工合成材料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栋;散粒货物对重载敞车厢体侧压力作用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2 李成芳;预应力锚拉桩三维土拱效应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3 董捷;悬臂桩三维土拱效应及嵌固段地基反力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4 蒋波;挡土结构土拱效应及土压力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胡俊强;双排桩土拱效应及嵌固段受力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6 王振强;悬臂抗滑桩土拱效应的静力及动力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7 周龙翔;土钉支护体系土拱效应及设计计算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兵;巴达铁路某边坡考虑土拱效应的桩间土钉墙设计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林庆涛;空间土拱效应原理的研究与应用[D];北方工业大学;2016年

3 王璇;水平荷载作用下超长桩土拱效应数值分析[D];上海大学;2016年

4 邱子义;抗滑桩土拱效应离散元分析及合理桩间距探讨[D];浙江大学;2016年

5 吴家继;基于土拱效应的桩承式路堤承载特性及其变形计算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6 赵波;双排桩多层土拱效应传力特性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6年

7 高翔;考虑土拱效应的桃园至巴中高速公路K103~920~K104+300段边坡桩板墙设计方法[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8 龚小钧;点锚设计中的三维塌落拱原理及其工程应用[D];重庆大学;2010年

9 曹胜涛;土拱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10 崔海浩;悬臂式单排抗滑桩土拱效应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8929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8929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4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