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平原北七家地区钻孔ZK4的磁性地层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北京平原北七家地区钻孔ZK4的磁性地层学研究
【摘要】:磁性地层学是沉积地层划分、对比及其年代控制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第四纪年代学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北京地区第四系沉积物分布广泛,全面开展北京平原区活动断裂地质调查和监测工作,需确定第四系沉积地层的年代。本文对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提取ZK4钻孔岩芯开展了详细的古地磁及岩石磁学研究,建立了该钻孔岩芯的磁性地层年代序列。获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如下:(1)磁化率各向异性(AMS)结果表明大多数钻孔样品的AMS最大轴和中间轴倾角是近水平的,最小轴倾角是近直立的,而磁面理(F)与磁线理(L)以及磁化率各向异性度(P)与形态参数(T)关系图揭示磁化率椭球以扁圆形(oblate)为主,这些AMS结果证实研究的沉积物仍保留了原始的沉积组构。(2)等温剩磁获得及热磁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钻孔样品的主要载磁矿物是磁铁矿和赤铁矿。(3)系统热退磁结果揭示大多数样品可分离出两个稳定的磁化分量,在100°C到200-250°C可分离一个倾角向下的低温分量,在200-250°C和680-690°C之间可分离一个朝原点衰减、包含正反倾角的高温磁化分量。(4)依据高温磁化分量建立的ZK4的磁性地层年代序列表明松山-布容极性界限位于钻孔深度170.8m处(B/M),奥尔杜威极性亚时的顶(M/O)和底界(O/M)限分别位于深度384.5m和420.4m,而高斯-松山界限(G/M)位于550.6m。外延ZK4钻孔早松山期间的沉积速率,结合磁性地层学内容,可知其底界年龄为2.94Ma。
【关键词】:磁性地层学 北京平原 ZK4钻孔 第四纪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539.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1章 引言9-13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9-11
- 1.2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11-12
- 1.2.1 具体研究内容11-12
- 1.2.2 研究方法及路线12
- 1.3 完成工作量12-13
- 第2章 研究区区域地质背景13-19
- 2.1 大地构造背景13-14
- 2.2 自然地理条件14-15
- 2.3 北京平原区第四纪地层15-17
- 2.4 黄庄-高丽营断裂17-19
- 第3章 古地磁学原理及应用19-26
- 3.1 古地磁场及古地磁学19
- 3.2 岩石磁学19-22
- 3.3 剩磁类型22-23
- 3.4 退磁技术23-24
- 3.5 地磁极性年表的建立24-26
- 第4章 样品野外采集与室内测试26-34
- 4.1 采样区位置26-27
- 4.2 野外样品采集与室内分析27-30
- 4.2.1 野外样品采集27-29
- 4.2.2 样品室内测试29-30
- 4.3 实验室测量仪器30-34
- 4.3.1 磁屏蔽屋30
- 4.3.2 KLY-4S卡帕桥磁化率仪30
- 4.3.3 TD-48型热退磁仪30-31
- 4.3.4 2G7554K超导磁力仪31
- 4.3.5 JR-6A型旋转磁力仪31
- 4.3.6 D2000交变退磁仪31
- 4.3.7 IM10-30型脉冲磁力仪31-34
- 第5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34-48
- 5.1 磁化率各向异性(AMS)结果及分析34-36
- 5.2 热磁分析实验结果(K-T曲线)36
- 5.3 等温剩磁实验结果(IRM)36-39
- 5.4 退磁数据分析与质量评价39-45
- 5.5 ZK4磁性地层柱的建立及对比45
- 5.6 ZK4钻孔沉积速率变化及其底界年龄45-48
- 结论48-49
- 致谢49-50
- 参考文献50-62
- 附录62-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方,马醒华;中国第四纪磁性地层学中几个问题的初步探讨[J];科学通报;1979年23期
2 张明书,周墨清,,刘健;西沙礁序列的磁性地层学研究[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6年03期
3 刘育燕,朱艳明,田五红;浙江长兴煤山剖面磁性地层学新研究[J];地球科学;1999年02期
4 黄宝春,李永安,方晓思,孙东江,庞其清,程政武,李佩贤;滇中禄丰地区侏罗系磁性地层学研究[J];地质通报;2005年04期
5 姚海涛,邓成龙,吕连清;元谋盆地河湖相沉积物磁性地层学研究综述[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5年02期
6 刘平;Reidar Lovlie;;S<河遗址6054地点黄土-古土壤剖面磁性地层学的年代研究[J];地层学杂志;2007年03期
7 李粹中;南海深海短柱样的磁性地层学特征[J];沉积学报;1994年03期
8 葛同明,刘坚,樊利民,钟水仙,吴能友,Hsu Vindell,A.Baksi;衡阳盆地红层的磁性地层学研究[J];地质学报;1994年04期
9 徐建明,杨振京,郑宏瑞,张俊牌,林防,石英;塔里木盆地第四纪磁性地层学研究[J];地层学杂志;2003年04期
10 王红强,邓成龙;泥河湾层磁性地层学研究回顾[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阎桂林;李永涛;张鸣;;燕山水库磁性地层学研究[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2 李素珍;郑宏瑞;刘平贵;;元谋盆地晚新生代磁性地层学研究[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3 刘平;Reidar Lovlie;;S<河遗址6054地点黄土—古土壤剖面磁性地层学的年代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七卷)[C];2008年
4 钱方;马醒华;;中国第四纪磁性地层学中几个问题的初步探讨[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文集(2)[C];1982年
5 徐永;岳乐平;李建星;孙匴;王建其;孙勃;张佳音;马冀;;石楼红粘土剖面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及其意义[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6 郑宏瑞;刘平贵;;银川盆地第四纪磁性地层学的研究及其地质意义[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7 强小科;符超峰;安芷生;沈吉;王苏民;朱日祥;李华梅;;大陆环境钻探鹤庆孔的磁性地层学实验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邓成龙;敖红;刘彩彩;;泥河湾盆地飞梁旧石器遗址磁性地层学[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刘彩彩;邓成龙;袁宝印;徐新民;;浙江长兴七里亭红土剖面磁性地层学[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李震宇;黄宝春;方晓思;张春霞;;西峡盆地含恐龙蛋化石剖面磁性地层学结果及其构造地质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小强;泥河湾盆地层序地层学与磁性地层学综合研究[D];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0年
2 柯学;青海大柴旦地区新生代磁性地层学与环境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3 孟庆泉;柴达木盆地北缘晚新生代精细磁性地层学与沉积对构造的响应[D];兰州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田园;西峰晚松山高分辨率磁性地层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薛金曦;北京平原北七家地区钻孔ZK4的磁性地层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3 李梁;北京市平原区夏垫断裂活动性的磁性地层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4 刘淑芹;北京地区北七家断裂活动性的磁性地层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5 成洪江;松辽盆地松科1井北孔磁性地层学[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刘平;山西S<河遗址更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的磁性地层学年代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7 张睿;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第三纪磁性地层学[D];西北大学;2004年
8 武力超;青海西宁盆地早中新世磁性地层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9 王荣华;山西襄汾更新世南寨剖面的磁性地层学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6年
10 孙勃;二连盆地古近系磁性地层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039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903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