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巨厚新生界多含水层组地下水系统特征
本文关键词:淮南巨厚新生界多含水层组地下水系统特征
更多相关文章: 潘谢矿区 地下水 系统聚类 主成分分析 水化学 新生界
【摘要】:新生界地下水是淮南潘谢矿区的重要水源。为了查清新生界内的地下水系统,文章根据现有勘探资料,采用系统聚类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研究区新生界不同取样深度的地下水水化学数据进行地下水系统的分析及划分。分析结果表明:新生界地下水系统存在浅部循环系统和深部滞留系统,分界线在深度100m左右;新生界中含和下含属于深部滞留系统,且存在明显的盐化现象;煤矿开采导致浅部循环系统和深部滞留系统产生水力联系。
【作者单位】: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徽省地质实验研究所;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关键词】: 潘谢矿区 地下水 系统聚类 主成分分析 水化学 新生界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272251) 淮南矿业集团公司科研资助项目(HNKY-JT-JS-2010)
【分类号】:P641.6
【正文快照】: 淮南潘谢矿区是重要的产煤基地。随着地表水污染的加剧,地下水已经成为农业、工业及城市生活的重要水资源。近年来,对该区域地下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煤矿突水水源识别[1-5]、矿区地下水水质评价[6-7]、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分析[8-10]等方面。地下水的流动性决定了其水化学信息在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明轩;钱家忠;马雷;;改进尼梅罗法和可拓法在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11期
2 张俊;李余生;林曼利;孙林华;杜尊龙;李俊;;淮南张集矿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水源识别[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4年06期
3 宫凤强;鲁金涛;;基于主成分分析与距离判别分析法的突水水源识别方法[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4年02期
4 马雷;钱家忠;赵卫东;周小平;;顾北煤矿地下水化学特征的多元统计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12期
5 江晓益;成春奇;;矿区地下水系统水质分类判别的多元统计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9年04期
6 李永军;刘登宪;;突水系数理论在淮南矿区的应用[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刘文明,桂和荣,孙雪芳,罗巨安,王厚柱;潘谢矿区矿井突水水源的QLT法判别[J];中国煤炭;2001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晓荣;田诺成;张红梅;吴基文;任自强;龚世龙;;基于水化学成分与聚类分析的矿井水补给关系判别[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6年04期
2 孙希奎;施现院;梁丽鹏;常庆粮;;矿井涌水水源分析的多元矩阵模型及应用[J];煤炭技术;2016年12期
3 杨立华;;谢桥矿地下水化学特征分析与水源识别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6年05期
4 王心义;张艳欣;李任政;刘小满;王甜甜;王世东;杨建;;泥灰岩中溶解性有机质迁移转化机理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6年10期
5 施龙青;王丹丹;李常松;滕超;赵云平;王颖;;新汶矿区矿井突水水源分析[J];煤炭技术;2016年10期
6 牟林;;水质动态曲线预测在突水水源判别中的应用[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6年03期
7 王颖;苏洁;苏振铎;李婵;;西咸新区泾河新城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J];人民黄河;2016年06期
8 郭江峰;姚多喜;黄河;;基于Bayes算法的煤矿井下突水水源判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6年02期
9 黄金国;周先春;;移动群智网中基于粒子群寻优和距离协作判别的数据收集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6年10期
10 刘剑民;王继仁;刘银朋;吴浩;周碧辉;;基于水化学分析的煤矿矿井突水水源判别[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5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雷;钱家忠;赵卫东;;基于GIS和水质水温的矿井突水水源快速判别[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4年02期
2 马雷;钱家忠;赵卫东;周小平;;顾北煤矿地下水化学特征的多元统计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12期
3 刘鑫;陈陆望;林曼利;李思达;;采动影响下矿井突水水源Fisher判别与地下水补给关系反演[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3年04期
4 殷晓曦;陈陆望;林曼利;刘鑫;桂和荣;;采动影响下任楼煤矿地下水流三维数值模拟[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5 陈美智;周桂铨;;煤矿水害事故分析及其防治技术[J];西部探矿工程;2012年03期
6 李利平;李术才;石少帅;周宗青;郭明;王庆瀚;;岩体突水通道形成过程中应力-渗流-损伤多场耦合机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2年02期
7 王少伟;包腾飞;任姣;崔英杰;;改进的物元可拓模型在大坝安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水电能源科学;2012年02期
8 刘斌;朱明;王景华;张利;李献会;;基于可拓数据挖掘的用户需求获取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12期
9 林巨广;严军富;关鹏;;基于熵权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轴承故障诊断[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11期
10 黄平华;陈建生;;焦作矿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涌水水源判别的FDA模型[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1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俊;尹立河;赵振宏;;地下水系统理论研究综述[J];地下水;2010年06期
2 李广贺;张广普;;试论地下水系统中有机物质的行为特征[J];世界地质;1990年01期
3 鲁万滨,,张焕智;地下水系统的灰色模拟和预测[J];工程勘察;1996年04期
4 朝伦巴根,刘廷玺,和泰,王亚娟,中野芳辅;通辽地区地下水系统的辨识与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5 潘世兵,王忠静,田伟;河西走廊地下水系统数值模拟中的几个问题探讨[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2年05期
6 崔亚莉,张戈,邵景力;黄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划分及其特征[J];资源科学;2004年02期
7 钱会,王晓娟,李便琴;地下水系统平衡化学模型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5年01期
8 郝治福;康绍忠;;地下水系统数值模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6年01期
9 江晓益;成春奇;;矿区地下水系统水质分类判别的多元统计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9年04期
10 王国利;梁国华;;地下水系统决策的时序多层次多目标模糊优选模型与应用[J];水文;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中国北方地下水系统[A];2009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9年
2 徐晓民;郭中小;贾利民;彭淑娟;;地下水系统数值模拟的应用与展望[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3 周仰效;;石羊河流域武威盆地地下水系统的管理模型[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23)[C];1991年
4 黄菊;卞锦宇;李砚阁;;杭嘉湖地区地下水系统保护标准研究[A];全国控制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江忠荣;杨明明;王恒;王小刚;;西南岩溶地下水系统特点及其研究进展[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6 徐晓民;郭中小;贾利民;郝伟罡;彭淑娟;张金山;;FEFLOW在地下水系统数值模拟中的应用研究[A];寒区冰情与冻土水文效应——第4届“寒区水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版编辑 唐克旺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陈家军 本报记者 汪栋;科学评估地下水系统的模拟技术[N];中国水利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俊霞;大同盆地高碘地下水系统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2 于凯;高砷地下水系统中有机质来源及其对砷动态变化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3 王建军;济南岩溶区地下水系统数值模拟及保泉供水管理模型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4 魏连伟;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地下水系统参数识别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5 周仰效;石羊河流域武威盆地地下水系统的管理模型[D];中国地质科学院;1988年
6 张翼龙;呼和浩特盆地开采胁迫下的地下水系统响应及适应性对策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2年
7 刘晓民;干旱区典型地下水系统的动态模拟与模拟优化耦合管理模型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8 杨晓婷;傍河抽水驱动下污染物在河流—地下水系统中运移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9 侯光才;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地下水系统及其水循环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曹国亮;华北平原地下水系统变化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禅;某市东部地区地下水系统氯代烃污染机理研究[D];济南大学;2015年
2 辜碧;农业氮污染物输入对青菜-土壤-地下水系统影响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
3 黄会;隧道工程对昆明呈贡黑龙潭地下水系统的影响[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4 叶思源;地下水系统三维地质建模与可视化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5年
5 胡冬玲;下辽河平原地下水系统恢复力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6 韦耀东;昆明盆地北市区地下水系统三维可视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7 高云伟;地下水系统数值模拟[D];吉林大学;2007年
8 毕攀;邯邢铁矿田地下水系统排供结合优化配置[D];石家庄经济学院;2008年
9 陶占盛;非线性地下水系统分析动态数值模拟及预测[D];长春工业大学;2012年
10 袁延西;神南矿区水文地质特征及地下水系统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048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904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