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微地震波形初至自动拾取和震源定位效果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23 11:33

  本文关键词:微地震波形初至自动拾取和震源定位效果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水力压裂 偏振分析 能量比 自适应阀值 自动拾取


【摘要】:微地震(micro-seismic)是一种微小的地震,当地下岩层应力场变化时岩石发生破裂引起的地震。微地震监测技术是一项以声发射学原理及地震学原理为基础的地球物理技术,其在矿山、油田、水坝,尤其是低渗透油气田以及油页岩开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非常规油气勘探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水力压裂技术愈加完善,微地震监测逐渐成为评价水力压裂效果以及矿山安全监测最为倚重的手段。在微地震监测技术中,初至时间的拾取是基础而又重要的环节,由于微地震数据信噪比较低,准确性却对震源定位结果影响巨大,所以高效准确的初至时间拾取是微地震监测技术的关键。基于以上情况,本文从微地震数据处理等重要环节的几个方面进行了如下研究: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微地震监测的发展历程以及基本理论,然后针对微地震初至时间自动拾取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详细介绍了偏振分析法和能量比法的优劣,通过原理分析以及实际资料验证,认为偏振分析法中以往研究普遍认可的偏振度最大值点为初至波触发点是一种近似的拾取原则,并提出一种新的初至波自动拾取方法。将极小时窗的协方差矩阵特征值作为特征函数引入到STA/LTA能量比法中准确拾取初至波的起跳点。随后针对其中几项重要参数进行研究,在时窗长度、特征函数、自适应阀值选取等问题上,提出了全新的观点和方法,与前人做法进行对比,通过实际资料的处理验证了本文方法的优越性。传统的人工微地震数据处理技术耗时长,效率低,人为误差较大,为此本文设计完成一套微地震自动定位方法。首先,将微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利用广义S变换结合带通滤波提高微地震信号的信噪比,利用初至自动拾取技术,结合数据重构方法,通过P波时差法与牛顿迭代算法,实现自动微地震震源定位,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通过三维三分量模型正演数值模拟以及实际资料的处理,可以验证本文设计的微地震初至时间自动拾取及震源自动定位方法的可靠性与正确性。
【关键词】:水力压裂 偏振分析 能量比 自适应阀值 自动拾取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357.1;P315.6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18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11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11-15
  • 1.2.1 微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11-12
  • 1.2.2 微地震初至拾取技术的发展12-14
  • 1.2.3 微地震定位技术的发展14-15
  • 1.3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及成果15-16
  • 1.4 本文各章节主要内容安排16-18
  • 第二章 微地震信号及其基本原理18-23
  • 2.1 射孔信号18-19
  • 2.2 微地震信号19-20
  • 2.3 声发射学20-21
  • 2.4 摩尔库伦理论21
  • 2.5 断裂力学准则21-23
  • 第三章 微地震初至时间的自动拾取23-45
  • 3.1 偏振分析法23-27
  • 3.1.1 偏振分析法原理23-25
  • 3.1.2 偏振分析法初至位置分析25-27
  • 3.2 能量比法27-32
  • 3.2.1 能量比法基本原理27-29
  • 3.2.2 特征函数29-32
  • 3.3 改进的STA/LTA能量比法32-34
  • 3.4 时窗长度选取34-40
  • 3.5 自适应阀值选取40-44
  • 3.6 小结44-45
  • 第四章 微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45-54
  • 4.1 微地震数据采集45
  • 4.2 微地震数据预处理45-47
  • 4.3 速度模型建立47-48
  • 4.4 自动定位流程48-53
  • 4.4.1 初至拾取48
  • 4.4.2 互相关数据重构48-50
  • 4.4.3 震源定位50-53
  • 4.5 小结53-54
  • 第五章 微地震正演数值模拟54-61
  • 5.1 基本原理54-55
  • 5.2 模型试算55-57
  • 5.3 定位结果分析57-60
  • 5.4 小结60-61
  • 第六章 实际资料处理61-69
  • 6.1 微地震监测目的61
  • 6.2 前期准备61-62
  • 6.3 速度模型建立62-64
  • 6.4 微地震数据预处理64-66
  • 6.5 微地震震源定位66-68
  • 6.6 小结68-69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69-71
  • 7.1 主要结论69-70
  • 7.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70-71
  • 参考文献71-78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78-79
  • 致谢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建中,王春耘,刘继民,赵玉武,刘志鹏;用微地震法监测油田生产动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年02期

2 T. Wallroth ,朱成宏;用注水激发的微地震描述裂隙储层[J];石油物探译丛;1996年06期

3 刘建安,马红星,慕立俊,邱筱琳;井下微地震裂缝测试技术在长庆油田的应用[J];油气井测试;2005年02期

4 王亚娟;张华光;王成旺;刘利霞;邓军;胡淑娟;;利用微地震测绘和压裂模拟分析进行水力裂缝增长动态研究[J];国外油田工程;2006年10期

5 朱卫星;;相关滤波在微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应用[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7年02期

6 黄今;苏华友;沙椿;何刚;郝名扬;;锦屏电站微地震监测仪故障分析与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08年11期

7 周仲礼;王琪;殷静;范谭广;谈伟敦;;用微地震发现高速岩性及识别油气[J];吐哈油气;2008年03期

8 黄今;苏华友;卢国胜;杜林;范波峰;;采动过程中微地震定位方法研究[J];现代矿业;2009年02期

9 黄克献;李利立;刘军芳;岳琳;杨启明;;微地震地下影像技术在注水破裂监测和剩余油分布研究中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年14期

10 胡庆春;孟米;;基于大井距油气田的微地震压裂监测技术研究[J];天然气技术与经济;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储仿东;王永辉;李永平;衡峰;容娇君;;微地震井中监测技术在致密砂岩中的应用实例[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二专题论文集[C];2013年

2 余洋洋;梁春涛;杨宜海;;微地震监测系统的设计[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3 张佩;张海江;M.Nafi Toksoz;;犹他州Cove Fort-Sulphurdale地区微地震震源机制研究与应用[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12: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论文集[C];2014年

4 骆循;;矿山与大型地下工程灾害监测的微地震技术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特约记者 李铭 通讯员 彭树禹;长庆井下首次实施微地震试验成功[N];中国石油报;2009年

2 特约记者 林勇;胜利油田首次自主微地震压裂监测采集试验成功[N];东营日报;2010年

3 记者 金江山 通讯员 王晓泉;井中微地震裂缝监测技术获重大突破[N];中国石油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江海宇;油田压裂微地震地面监测速度模型校正及定位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张唤兰;微地震数值模拟及震源定位方法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4年

3 逄焕东;岩体微地震的模式、定位及其失稳预报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超;微地震正演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李亮;微地震信号自动检测及震源扫描分割矩阵反演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于子超;水力压裂微地震信号提取与裂缝反演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蒋腾飞;微地震数据去噪方法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5 毛小波;基于PTP的多节点微地震数据懫集与传输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6 王子阳;砂砾岩体人工裂缝及地层物性的微地震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7 屈敬翔;面向页岩气勘探的微地震采集记录仪研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8 田厚强;郓城煤矿综放采场微地震与应力特征研究及应用[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9 王东鹤;基于射线理论的微地震速度模型校正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10 刘昕;基于高阶累积量和Shearlet变换的微地震数据噪声压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9050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9050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b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