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连续重力观测约束2015年尼泊尔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本文关键词:基于连续重力观测约束2015年尼泊尔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更多相关文章: 尼泊尔地震 震源机制解 地球自由振荡 重力观测
【摘要】: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境内发生MS8.1地震;地震发生之后,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地震科研机构采用不同的数据和方法计算得到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但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尼泊尔地震现有的3个不同震源机制解模拟计算了该地震激发的自由振荡信号,并与全国连续重力台网中18个弹簧重力仪的观测结果进行比对,基于2~5m Hz的球型简正模分析和约束了尼泊尔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基于最佳震源机制解,比对观测值与模拟值,计算更为准确的震级。结果表明,利用弹簧重力仪的观测可以有效地对尼泊尔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进行总体评估。基于GCMT反演得到的震源机制解的自由振荡模拟值与观测值符合最好,不符合度F的平均值为0.03,比例因子S的平均值为1.04,最接近1,说明其反演的标量地震矩可以较好地反映尼泊尔地震释放的能量。基于GCMT的震源机制解结果,保证断层走向、倾角、滑动方向角和震源深度不变,不断调整标量地震矩的值,搜索最真实可靠的标量地震矩,当观测值与模拟值的比例因子S达到1时,不符合度F也较小,仅有0.03,经计算尼泊尔地震的标量地震矩为8.09×10~(20)Nm,相应的震级为M_W7.91。
【作者单位】: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震大地测量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尼泊尔地震 震源机制解 地球自由振荡 重力观测
【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IS201526225)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SKLGED201512EZ)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404064,41374088)共同资助
【分类号】:P315.33
【正文快照】: 0引言北京时间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境内(28.2°E,84.7°N)发生8.1级地震(图1,红色五角星位置),距离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约80km,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从地理位置上看,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汇聚的边界上。该区域构造运动十分复杂、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忠淮,汪素云,,高阿甲,郭瑛;我国部分早期震源机制解答的重新测定[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4年05期
2 温增平;1994年1月3日至10月12日共和地震的震源机制解[J];西北地震学报;1996年04期
3 刘旭宙;2001年7月11日甘肃镜铁山5.4级地震震源机制解[J];西北地震学报;2001年03期
4 魏亚玲,陈天长,陈银;雅江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应力场[J];四川地震;2001年04期
5 刘旭宙;2000年6月6日甘肃景泰5.9级地震震源机制解[J];西北地震学报;2002年04期
6 龙思胜,陈银;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近期7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J];四川地震;2003年02期
7 薛军蓉,李峰,王育;三峡水库蓄水初期9次微震震源机制解特征[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4年02期
8 胡新亮,刁桂苓,马瑾,李雪英,高景春,王勤彩;利用数字地震记录的銵,鋽振幅比资料测定小震震源机制解的可靠性分析[J];地震地质;2004年02期
9 朱航,陈天长,刘杰,范军;2001年雅江6.0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与应力场分析[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4年04期
10 赵永海,陈永花;青海省久治县40级地震震源机制解[J];高原地震;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忠淮;汪素云;高阿甲;郭瑛;;我国地震震源机制解的重新测定和审编[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2 陈伟文;倪四道;;使用短周期波形数据反演震源机制解[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3 陈天长;程万正;李桂芳;;由多个震源机制解联合确定的震区应力场[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4 蔡永恩;何涛;王仁;;震时震源应力场的特征与震源机制解[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5 许忠淮;汪素云;南阿甲;;我国地震震源机制解测定现状分析[A];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2年
6 李垠;陈俊华;张卫华;孙伶俐;;震源机制解分析方法的探讨[A];新世纪观测技术发展及防震减灾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王墩;姚运生;薛军蓉;陈俊华;宋琛;;三峡水库重点监视区蓄水后地震震源机制解研究[A];新世纪观测技术发展及防震减灾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徐彦;;盈江序列地震震源机制解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魏柏林;陈庞龙;李富光;黄河生;;新丰江水库地震震源机制解及构造应力场[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10 梅秀苹;杨立明;;基于震源机制解的区域地震预测探索[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罗艳;中小地震震源参数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枭;震源机制解测定在常规分析中的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年
2 张辉;青藏高原东北缘基于小震震源机制解的区域应力场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7年
3 郭祥云;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的测定及其在地震趋势分析中的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
4 徐长朋;长江三峡库区水库诱发地震定位与震源机制解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0年
5 胡幸平;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及其动力学解释[D];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2010年
6 武敏捷;基于震源机制解的地震序列及区域应力场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06年
7 王强;基于震源机制解反演研究云南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D];云南大学;2015年
8 张项;用初动P波波形反演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其在首都圈地震震源反演中的初步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0年
9 祁玉萍;震源机制波形反演的数据处理技术及其在首都圈地区的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3年
10 邓菲;中强地震前数字地震记录异常特征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4年
本文编号:9061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906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