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皖南休宁天井山金矿韧性剪切带特征与金矿成矿关系

发布时间:2017-09-23 23:23

  本文关键词:皖南休宁天井山金矿韧性剪切带特征与金矿成矿关系


  更多相关文章: 天井山金矿 韧性剪切带 显微构造 EBSD 矿床地球化学


【摘要】:安徽休宁县天井山金矿床是皖南地区重要的金矿床,开展该矿床的研究对皖南地区金—多金属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天井山金矿床受璜茅—五城—屯溪韧性剪切带所控制,因此明确研究区内韧性剪切变形作用与成矿作用间的关系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野外勘察发现研究区基本被韧性剪切带所覆盖,但不同地区的岩石变形强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可见多期变形作用的相互叠加。定向薄片的镜下显微构造特征显示变形岩石中石英矿物多发生亚晶粒旋转或边界迁移重结晶,部分发生动态恢复重结晶作用。长石多为旋转碎斑,部分长石边界可见细小的膨凸重结晶颗粒。综合其显微构造特征认为韧性剪切带中局部发生中—高温变形,普遍具中温变形特征并叠加了晚期低温变形作用,其变形作用过程较为复杂。镜下旋转标志体指示剪切带以伸展剪切作用为主并伴有部分走滑剪切作用。通过极摩尔圆法对部分样品进行运动学涡度估算得出剪切作用以简单剪切为主。石英C轴组构分析显示变形花岗岩滑移系以菱面a滑移为主,部分显示出了底面a滑移特征,代表其变形环境主要为中温变形环境,变形温度约为450-600°C。变形碎屑岩的滑移系主要为柱面a滑移,部分为菱面a滑移及底面a滑移,指示其变形温度早期为中高温变形,后期叠加了中低温变形作用。剖面上样品的石英C轴组构极密图均显示出多期变形作用叠加的特征,其极密图的偏移指示了右行剪切作用的存在。通过分析地球化学剖面中各元素含量与韧性剪切变形作用的关系得出元素的富集与韧性剪切变形的强弱无直接联系,部分元素在接触构造带附近更易富集。由此认为韧性剪切带并非是主要的控矿要素,只是提供了容矿空间及热液运移通道。该矿床的形成具有多期多阶段性,是多种控矿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及本论文研究初步认为该韧性剪切带形成于加里东期构造隆升阶段,隆升过程中基底两侧岩层沿构造薄弱面发生韧性滑脱变形导致了接触面两侧韧性剪切带的形成。韧性剪切带形成后经历了后期构造作用的叠加改造,并于燕山期被北东向逆冲推覆构造推至地壳浅部。
【关键词】:天井山金矿 韧性剪切带 显微构造 EBSD 矿床地球化学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5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5
  • 1.1 选题依据及项目依托10-11
  • 1.2 研究现状11
  • 1.3 存在的问题11-12
  • 1.4 研究内容12
  • 1.5 技术路线12-14
  • 1.6 完成实物工作量14-15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15-22
  • 2.1 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15-19
  • 2.1.1 地层15-17
  • 2.1.2 岩浆岩17-18
  • 2.1.3 区域构造18-19
  • 2.1.4 区域矿产特征19
  • 2.2 区域韧性剪切带分布特征19-22
  • 2.2.1 璜茅—五城—屯溪韧性剪切带19
  • 2.2.2 大阜韧性剪切带19-20
  • 2.2.3 白际岭韧性剪切带20
  • 2.2.4 障公山韧性剪切带20-22
  • 第3章 天井山矿区韩家矿段地质特征22-28
  • 3.1 新元古代木坑组(Pt3m)23-24
  • 3.2 新元古代昌前组(Pt3ch)24-25
  • 3.3 新元古代井潭组(Pt3j)25
  • 3.4 侏罗系红琴组(J2h)25-26
  • 3.5 晋宁期侵入岩(γ2)26-28
  • 第4章 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分析28-42
  • 4.1 韧性剪切带变形宏观特征28-31
  • 4.2 显微构造特征31-35
  • 4.2.1 变形花岗岩显微构造特征31-33
  • 4.2.2 变形碎屑岩显微构造特征33-35
  • 4.3 石英C轴组构分析(EBSD)35-40
  • 4.3.1 测试原理及方法35-36
  • 4.3.2 分析结果36-40
  • 4.4 运动学涡度分析40-42
  • 第5章 韧性剪切带与成矿作用间的关系42-51
  • 5.1 地球化学剖面地质特征42-43
  • 5.2 地球化学剖面各元素含量特征43-51
  • 第6章 韧性剪切带演化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51-55
  • 6.1 韧性剪切带的演化过程51-53
  • 6.2 韧性剪切带与成矿作用的关系53-55
  • 第7章 结论55-57
  • 致谢57-58
  • 参考文献58-63
  • 附录63-64
  • 附件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学滨,潘一山,马瑾;基于应变梯度理论的韧性剪切带理论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2002年01期

2 关键,孙丰月,刘洪文;吉林省东部韧性剪切带特征及其与金银成矿关系[J];地质与勘探;2004年02期

3 赵清泉,孙传斌,姜杉,王大平,阎力;牡丹江地区遥感解译脆性—韧性剪切带与金属找矿探讨[J];黄金科学技术;2005年04期

4 王雅平;张成新;屈旭钧;;黑龙江省小黑山韧性剪切带特征[J];吉林地质;2008年04期

5 韩玉英;韧性剪切带的变形[J];地质科技情报;1982年04期

6 马宝林;鲁南地区首次发现大型韧性剪切带[J];中国地质;1987年04期

7 陶建华;;政和—大埔断裂中段韧性剪切带特征[J];福建地质;1988年03期

8 王汉霞;李世涛;;辽宁西部两条大型韧性剪切带及其地质意义[J];辽宁地质;1988年03期

9 崔文智;韧性剪切带的发展演化与金银矿化的基本关系[J];黄金地质科技;1990年02期

10 徐学纯;含金韧性剪切带的特点及其标志(以内蒙古乌拉山地区为例)[J];黄金地质科技;199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志华;李勇;苏春乾;郭俊锋;;纪念相对论发表100周年:鞘褶皱式结构和运动方式的普遍性及生命动力学[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许志琴;张建新;;中国主要大型韧性剪切带及动力学研究进展[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27)[C];1994年

3 徐德明;翟淳;王国芝;;河南信阳龟山韧性剪切带变形组分及迁移特征[A];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20)[C];1995年

4 蔡学林;曹家敏;朱介寿;程先琼;;中国大陆岩石圈壳幔韧性剪切带系统[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母润昌;高平;刘若新;马宝林;;高温高压下华北地壳韧性剪切带岩石波速各向异性实验研究[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6 杨兴科;张康;李希;李万玲;何虎军;晁会霞;;韧性剪切带蚀变岩型金矿田构造特征与找矿预测[A];第三届全国矿田构造与地质找矿理论方法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新社;郑亚东;王涛;;三维变形分析及其在楼子店韧性剪切带中的应用[A];构造地质学新理论与新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戚学祥;李海兵;吴才来;陈松永;;北阿尔金巴什考供韧性剪切带韧性剪切变形对岩石地球化学行为的制约[A];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杨海兵;;新疆鄯善小尖山金矿韧性剪切带控矿地质特征[A];冶金地质勘查技术文集[C];2003年

10 朱光;谢成龙;王勇生;牛漫兰;刘国生;;郯庐高温、高压走滑韧性剪切带特征及其~(40)Ar/~(39)Ar定年[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明 记者  谭迎春;我省新发现找矿线索40余处[N];黑龙江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雪锋;桂北四堡韧性剪切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聂江涛;陕西省煎茶岭金镍矿田构造特征及其控岩控矿作用[D];长安大学;2010年

3 苗培森;恒山中深变质岩区构造样式[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玉巧;琼西韧性剪切带厘定、涡度分析及其区域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2 丁园军;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变质核杂岩韧性剪切带的应变、运动学涡度分析与韧性减薄量[D];东华理工大学;2016年

3 杨鑫朋;皖南休宁天井山金矿韧性剪切带特征与金矿成矿关系[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4 马涛;肥东西韦低角度韧性剪切带变质变形特征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5 刘绍昌;内蒙古狼山地区韧性剪切带构造特征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6 吕凤玉;内蒙古西红山子地区东西向韧性剪切带的成因及动力学特征[D];吉林大学;2009年

7 陈颖;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南部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及其区域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8 关晶;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塔木素地区阿尔嘎顺韧性剪切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9 孔红杰;韧性剪切带及其控矿作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10 马佳虹;金川矿区韧性剪切带特征及其意义[D];长安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080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9080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0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