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四川九龙县里伍铜矿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4 20:30

  本文关键词:四川九龙县里伍铜矿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四川 里伍铜矿 穹隆构造 稳定同位素 变成矿床


【摘要】:九龙县里伍铜矿是四川省西部的大型铜矿床之一,矿体产出在一套元古界中-深变质岩系中。矿床大地构造位置属上扬子陆块西南边缘的康滇基底杂岩带,在松潘-甘孜造山带东南缘之北东向木里-锦屏弧形推覆构造带北西侧后缘的江浪穹隆构造内,属九龙-木里变质-推覆复合构造元古宙铜锌多金属成矿带。虽然前人已完成地质勘探和一些科研工作,但至今对于矿床形成机制仍存在争议。矿山资源储量的不足,已被国家划归危机矿山,鉴于此,本论文通过矿石稳定同位素研究,探讨里伍铜矿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性质和矿床成因,力图为矿山外围及深部找矿提供基础理论依据,具有十分显著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论文在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确证江浪穹隆核部里伍岩群为铜矿床的含矿岩系;通过对矿床围岩的系统采样和室内研究,认为含矿岩系为一套海相火山-浊流碎屑岩沉积建造,其下盘紧贴变基性火山岩-次火山岩,显示出成矿作用与岩浆活动在空间和成因上的关系。里伍铜矿矿体产状主要呈层状、似层状、不规则透镜状,矿体受构造控制明显,大体顺层或呈叠瓦状排列,与围岩主期片理及韧性剪切滑脱带产状基本一致。矿石构造主要为块状、角砾状、浸染状和条带状构造,它们在不同部位所占比例不同,和变质改造程度有关。矿石具有典型的热液充填交代成因的结构特征,主要为半自形-它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固溶体分离结构、叶片结构等。矿石矿物主要见黄铜矿、磁黄铁矿、铁闪锌矿、黄铁矿等,脉石矿物包括石英、黑云母、绿泥石、石榴子石、电气石、方解石等。矿床围岩蚀变强烈,蚀变带多发育于里伍岩群中段,主要为黑云母化、硅化、绿泥石化、石榴石化及电气石化。本文重点对矿石的氢、氧、硫、铅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开展了研究,进而对该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起源和性质、矿床成因进行探讨。流体的δ18O值为-0.93~7.35‰,除一个点外,其它均为正值,平均为3.09‰,显示具有混合成因水δ18O值变化范围宽泛这一明显的特征,所以含矿溶液中水为岩浆水和变质水的混合水。流体δD值为-76.3‰~-61.4‰,均为负值,平均为-70.1‰,与标准平均海水和原生水溶液的同位素组成差别较大,接近于岩浆水δD值(-80‰~-40‰)及变质水δD值(-60‰~-20‰),也表现为岩浆水和变质水混合的特征。本次测试结果显示矿床不同类型硫化物的δ34S值没有太大的差异,表现出不同金属硫化物硫源的一致性。不同金属硫化物δ34S均为正值,离差小,分布相对集中,硫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小,为2.70‰~8.97‰,与32S/34S值变化范围基本一致,δ34S变化绝对值为6.27‰,δ34S塔式效应显著,且峰值集中在6‰~7‰之间,明显富集34S,属重硫型。硫同位素组成明显低于海水硫同位素组成(20‰左右),也明显低于海相蒸发岩(δ34S=10‰~27‰),高于有机物硫(低负值),但落在变质岩(δ34S=-20‰~+20‰)、沉积岩(δ34S=-40‰~+50‰)和花岗岩(接近于+10‰的不大正值)范围内。考虑矿床内没有有机物、蒸发盐类,而δ34S值和花岗岩相似,成矿流体总硫同位素组成为接近零的不大正值,说明该铜矿硫源主要为地幔硫或均一化的地壳硫,推测里伍铜矿附近燕山期花岗岩为地幔物质分异而成。本文针对矿石中黄铜矿、磁黄铁矿、黄铁矿开展了Pb同位素组成测试:206Pb/204 Pb介于18.180~18.537,207Pb/204Pb为15.747~15.937,208Pb/204Pb为38.894~39.276,反映出里伍铜矿矿石硫化物的Pb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大,μ值为9.76~10.17,平均值为9.97。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认为矿石铅主要为地壳铅和地幔铅的混合铅,铅源很大程度上是由含矿变质岩系提供的。里伍铜矿成矿物质来源复杂,具有多来源特点,中元古代弧后盆地环境下形成的海底火山-浊流碎屑岩沉积建造是该铜矿的原始矿源层。其中,成矿物质中的硫主要来自上地幔,混合有海水硫;铅源为上地壳和地幔的混合铅;成矿流体中水主要为岩浆水和变质水的混合水,由于受成矿环境和构造运动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混入了海水和大气降水。总的来说,里伍铜矿床具有典型的海相火山-碎屑沉积-变质成因的特征。结合区域地质演化历史,里伍铜矿的成矿作用具有多期多阶段成矿作用特征,本文将成矿作用划分为四个阶段:中元古代康滇地区海盆发生大规模海侵并伴随海底火山喷发,形成了一套火山-碎屑岩沉积建造,已有资料表明已有铜的初始富集,形成了该铜矿的原始矿源层;印支期-燕山期,松潘-甘孜造山带构造活动导致该套火山-沉积岩建造强烈变形变质,江浪变质核杂岩成穹,地壳重熔,深部形成大量中酸性花岗岩,变质核杂岩强烈的成穹作用过程中形成的顺层滑脱带和褶皱带为成矿提供了良好的导矿、容矿空间,区域动力变质热液促使原始矿源层进一步富集形成富铜矿体。综上所述,本论文在稳定同位素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从矿床成矿地质条件、矿体空间分布、矿物组合特征看,里伍铜矿的形成受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四个方面制约。区域的穹隆构造控制矿床的整体展布,矿区构造控制着矿体的数量及空间分布,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为成矿提供主要的成矿动能和热能,而区域动力变质作用促使了铜的进一步聚集而形成富铜矿体。本文在总结矿床主要控矿因素基础上,概略讨论了找矿标志,提出矿区深部及外围找矿的主要方向,确定热液蚀变带的延伸方向及穹隆构造附近的中咀、黑牛洞、海底沟都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
【关键词】:四川 里伍铜矿 穹隆构造 稳定同位素 变成矿床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4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1章 绪论12-20
  • 1.1 研究区区域位置及自然地理12-13
  • 1.1.1 区域位置12
  • 1.1.2 自然地理概况12-13
  • 1.2 研究区地质工作程度、研究现状13-15
  • 1.3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15-17
  • 1.3.1 变质铜矿床研究现状16-17
  • 1.3.2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现状17
  • 1.4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思路17-18
  •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18-20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条件20-29
  • 2.1 区域大地构造属性20-21
  • 2.2 区域构造21-23
  • 2.2.1 江浪穹隆背形构造22
  • 2.2.2 环状拆离断裂构造22-23
  • 2.3 区域地层23-27
  • 2.3.1 中元古界里伍岩群24-25
  • 2.3.2 奥陶系江浪岩组25
  • 2.3.3 志留系甲坝板岩组25
  • 2.3.4 二叠系乌拉溪岩组25-27
  • 2.4 岩浆岩27-28
  • 2.4.1 变质基性岩27
  • 2.4.2 酸性侵入岩27-28
  • 2.5 变质作用28-29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29-40
  • 3.1 矿床地质概况29-32
  • 3.1.1 地层29-30
  • 3.1.2 构造30-32
  • 3.1.3 岩浆岩32
  • 3.1.4 变质岩32
  • 3.2 赋矿层位32-33
  • 3.3 矿体形态、产状及规模33-35
  • 3.4 矿石特征35-38
  • 3.4.1 矿石类型35
  • 3.4.2 矿石成分35-36
  • 3.4.3 矿石结构构造36-37
  • 3.4.4 主要矿物特征37-38
  • 3.5 围岩蚀变38-40
  • 第4章 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40-57
  • 4.1 H、O同位素40-44
  • 4.1.1 测试对象及分析方法40-41
  • 4.1.2 H、O同位素组成41-42
  • 4.1.3 H、O同位素示踪42-44
  • 4.2 S同位素44-51
  • 4.2.1 测试对象及分析方法45-46
  • 4.2.2 S同位素组成46-47
  • 4.2.3 S同位素示踪47-51
  • 4.3 Pb同位素51-57
  • 4.3.1 测试对象及分析方法51-52
  • 4.3.2 Pb同位素组成52-54
  • 4.3.3 Pb同位素示踪54-57
  • 第5章 矿床成因探讨57-65
  • 5.1 成矿物质来源57-58
  • 5.2 成矿流体来源58-59
  • 5.3 主要控矿因素59-62
  • 5.3.1 构造控矿59-60
  • 5.3.2 地层控矿60-61
  • 5.3.3 岩浆活动控矿61
  • 5.3.4 变质作用与成矿61-62
  • 5.4 矿床成因讨论62-64
  • 5.5 深部及外围找矿潜力评价64-65
  • 5.5.1 找矿标志64
  • 5.5.2 找矿方法64-65
  • 结论65-67
  • 致谢67-68
  • 参考文献68-72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72-73
  • 附录73-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良土,裴荣富;对铜矿勘查的意见[J];中国地质;1989年10期

2 魏民;赵鹏大;王学平;刘红光;赵精满;杨丽沛;;中国大型—超大型铜矿床品位—吨位模型[J];地质论评;2000年S1期

3 唐俊华;长江中下游地区层状铜矿床基本特征及成因[J];矿产与地质;2000年02期

4 本刊编辑部;《铜矿地质译文集》简介[J];西北地质;2002年02期

5 薛步高;史料考证与找矿(之三):铜矿[J];云南地质;2002年03期

6 刘扬;世界上第二例大规模自然铜矿在我国被发现[J];有色设备;2002年05期

7 沈存利,苏宏伟,王守光;内蒙古铜矿床区域成矿特征初步研究[J];西北地质;2004年03期

8 崔银亮,秦德先,陈耀光,毛云忠;中国云南金平龙脖河铜矿与越南生权铜矿初步对比研究[J];地质与勘探;2004年06期

9 崔银亮;秦德先;高俊;杨学善;陈耀光;;云南金平龙脖河铜矿床与新平大红山铁铜矿床对比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5年S1期

10 杨林;田晓燕;唐凤英;杜鹃;;内蒙古铜矿时空分布浅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海田;韩发;葛朝华;;我国铜矿床主要类型及找矿方向初探[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25)[C];1992年

2 宋学信;;筏子坝铜矿床(体)快速定位预测的综合示范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九五”科技成果汇编[C];2001年

3 徐文p,

本文编号:9133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9133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2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