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川东晚二叠世生物礁系统演化

发布时间:2017-09-24 23:23

  本文关键词:川东晚二叠世生物礁系统演化


  更多相关文章: 生物礁系统演化 生物危机事件 古海洋环境 晚二叠世 川东


【摘要】:晚二叠世末期发生了显生宙以来最大的一次生物危机事件,关于这次生物危机事件的过程及原因一直争论不休。前人研究认为,生物礁(特别是骨架礁)受环境变化影响较大。论文通过研究川东地区晚二叠世生物礁系统演化特征,从而探讨生物礁生态系统对生物大灭绝事件的响应和反馈,以及生物礁系统演化与环境变迁的关系。本文以野外露头剖面资料为基础,结合薄片资料、牙形刺等古生物资料可知,长兴早-中期,骨架礁非常繁盛。在Clarkina yini带内骨架礁消失,被微生物礁生态系统取代。该微生物岩与华南灭绝线之上普遍发育的微生物岩不同,主要由块状或斑状凝块石、蓝藻及少量Tubiphytes等缠绕形成的团块组成,其顶部据灭绝界线还有一段距离。巫溪尖山湾滩河剖面在灭绝界线前生物礁系统演化分为三个期次:第一期次,生态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第二期次生态环境开始恶化,到骨架礁生态系统崩溃,狭适性后生多细胞生物逐渐消失;第三期次微生物礁生态系统取代之前的骨架礁生态系统,然而生态环境并没有得到改善。之后一些简单广适型生物开始灭绝,沉积物只见砂屑等沉积,直到生物大灭绝界线。巫溪尖山湾滩河剖面在生态环境演化上表现出多期次性,反映了晚二叠世长兴期海洋生态环境变化的不稳定性和长期性。根据碳氧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等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研究区古海洋环境从晚二叠世长兴晚期开始恶化,并表现出幕式多期次不稳定状态。根据古氧相、古水温等分析,晚二叠世长兴晚期海洋环境表现为缺氧、温度升高。因此,晚二叠世生物危机可能是因为火山运动、海洋缺氧、温室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生物礁系统演化 生物危机事件 古海洋环境 晚二叠世 川东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534.4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1章 绪论7-13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7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7-10
  • 1.2.1 生物礁及研究现状7-9
  • 1.2.2 晚二叠世末期生物危机事件研究现状9-10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思路10-11
  • 1.3.1 研究内容10
  •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10-11
  • 1.4 完成的工作量11-12
  • 1.5 论文的主要认识12-13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13-18
  •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13
  • 2.2 区域构造-沉积背景13-16
  • 2.2.1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13-15
  • 2.2.2 区域沉积背景15-16
  • 2.3 研究区长兴组地层发育特征16-18
  • 2.3.1 研究区地层简况16-17
  • 2.3.2 研究区长兴组界线特征17-18
  • 第3章 研究区晚二叠世长兴期沉积相研究18-32
  • 3.1 研究区沉积相特征18-27
  • 3.1.1 台地相18-22
  • 3.1.2 台地边缘相22-25
  • 3.1.3 斜坡相25-26
  • 3.1.4 深水陆棚26-27
  • 3.2 研究区沉积相展布27-32
  • 第4章 川东地区晚二叠世生物礁系统研究32-44
  • 4.1 川东晚二叠世生物礁类型32-34
  • 4.2 川东晚二叠世典型剖面生物礁系统演化特征34-42
  • 4.2.1 巫溪尖山湾滩河剖面生物礁特征34-38
  • 4.2.2 巫溪尖山湾滩河剖面生物群落组合特征38-42
  • 4.3 巫溪尖山湾滩河生物礁剖面与典型骨架礁剖面对比42-44
  • 第5章 晚二叠世生物礁系统演化对生物危机事件的响应44-47
  • 5.1 晚二叠世末期生物危机事件44-45
  • 5.2 研究区生物礁系统演化对生物危机事件的响应45-47
  • 第6章 晚二叠世生物礁系统演化与环境变迁的关系47-58
  • 6.1 生物礁地球化学特征47-53
  • 6.1.1 碳氧同位素变化特征47-51
  • 6.1.2 微量元素变化特征51-53
  • 6.2 晚二叠世生物礁演化与古海洋环境特征53-58
  • 6.2.1 晚二叠世古海洋环境特征53-56
  • 6.2.2 晚二叠世生物礁演化与环境的关系56-58
  • 第7章 结论58-59
  • 致谢59-60
  • 参考文献60-6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研项目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希洛;;晚二叠世几种鹦鹉螺[J];古生物学报;1984年06期

2 赵达同;发现晚二叠世两种轮藻化石[J];新疆石油地质;1987年04期

3 郭佩霞;;下扬子地区晚二叠世菊石及古生态意义[J];古生物学报;1988年03期

4 吴绍祖;塔里木北缘晚二叠世外区植物入侵事件[J];新疆地质;1993年02期

5 高弟;王冉;易同生;洪愿进;曹志德;;黔西南晚二叠世煤中10种有害元素的分布[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2年04期

6 覃兆松;江西丰城至高安晚二叠世早期头足类新材料[J];古生物学报;1986年03期

7 吴发明,洪祖寅;福建永安晚二叠世双壳类[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3期

8 王永标,徐桂荣,林启祥;湖南慈利晚二叠世海绵礁与珊瑚礁的古生态研究[J];地球科学;1997年02期

9 程立人,武世忠,张予杰;藏北申扎地区晚二叠世早期的皱纹珊瑚[J];地质通报;2002年01期

10 卢辉楠,罗其鑫;新疆晚二叠世和三叠纪轮藻化石兼论古生代末期至中生代早期轮藻植物群的演变[J];微体古生物学报;198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善庆;;鄂湘粤桂晚二叠世煤的岩石组成及其变质的初步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8)[C];1984年

2 赵福平;;贵州晚二叠世煤中形态硫特征及相关分析[A];安全高效煤矿地质保障技术及应用——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7年

3 曹执庸;孙南圭;隋增震;廖永璋;马敏;;试用马尔柯夫链模拟浙西晚二叠世地层[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81)[C];1983年

4 陆刚;潘艺文;胡贵昂;;上映地区中—晚二叠世海绵藻礁特征[A];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华南青年地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陈锦海;;鄂湘粤桂晚二叠世含煤特征和成煤环境的探讨[A];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8)[C];1984年

6 徐安武;;贵州织金地区晚二叠世煤系上部海相碳酸盐岩的沉积相[A];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4)[C];1989年

7 谌建国;陈家怀;王树才;徐安武;;滇东黔西晚二叠世煤系成煤模式概述[A];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5)[C];1990年

8 谌建国;肖建新;李树惠;;滇东黔西晚二叠世煤系若干成煤模式[A];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5)[C];1990年

9 杨海军;朱正杰;柳天均;双燕;向宇;;渝东南地区晚二叠世吴家坪组凝灰岩中稀有金属赋存状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10 陈树旺;丁秋红;郑月娟;李永;张健;王杰;方慧;钟清;;松辽外围晚二叠世林西组页岩气资源前景分析[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汪浩;滇东、黔西晚二叠世煤的沉积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2 翟大兴;内蒙古东部及邻区晚二叠世古地理特征与油气远景[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雒洋冰;川东川南晚二叠世煤及凝灰岩中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4 高彩霞;川渝滇黔晚二叠世层序—古地理与聚煤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年

5 刘加强;滇东南晚二叠世吴家坪期早期构造背景分析及岩相古地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6 孔为伦;中上扬子北缘中—晚二叠世沉积相与古地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7 朱俊宾;内蒙古东南部上石炭统—下三叠统的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郭春梅;华北北缘中段中晚二叠世花岗岩类年代学、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2 陶振鹏;贵州普安—晴隆一带晚二叠世煤层中微量、稀土元素富集特征研究[D];贵州大学;2016年

3 杜翔;川东晚二叠世生物礁系统演化[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4 邵明琰;贵州盘县晚二叠世宣威组鳞木茎的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5 刘玲;黔西县晚二叠世主采煤层煤的地球化学特征初步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6 王强;毕节地区晚二叠世煤层地球化学与成煤环境研究[D];贵州大学;2007年

7 鲍淼;贵州六盘水地区晚二叠世龙潭组煤系地层中瓦斯富集规律的研究[D];贵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140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9140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8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