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抚松县矿泉水资源承载力及可持续利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6 01:12

  本文关键词:抚松县矿泉水资源承载力及可持续利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矿泉水资源 水资源承载力 Bossel框架 可持续利用评价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水资源紧缺及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七大水系及主要湖泊污染严重,流经城市的河流水质90%不符合饮用水标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逐渐形成了天然、绿色、安全、营养、健康的生活理念,越来越多的人在生活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在追求健康、安全、卫生的饮用水。长白山作为(与阿尔卑斯,高加索)世界三大矿泉水水源地之一,在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保健价值和生态价值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吉林省抚松县天然矿泉水资源极其丰富,日流量大、水质好、无污染,是世界上相对比较优质的天然矿泉水饮用水之一。然而,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抚松县天然矿泉水资源被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如果不合理规划、管理和利用,将会造成矿泉水资源数量急剧减少和矿泉水资源质量骤然降低的问题,势必严重影响矿泉水资源的水文循环机制和水资源再生能力,终将导致区域出现严重的水问题和水资源危机。本文在分析抚松县矿泉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对矿泉水资源承载力、驱动力及其可持续利用情况进行研究。在了解研究区水文地质环境背景条件的基础上,分析矿泉水资源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调查现有矿泉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借鉴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根据研究区矿泉水资源特性及分布特点,选取相关指标建立矿泉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灰色关联熵模型计算在目前条件下抚松县各乡镇矿泉水资源承载力指数,利用多目标情景决策模型计算出该县域矿泉水资源承载力综合指数,利用系统优化方法计算抚松县矿泉水资源可承载人口数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矿泉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影响指标,分析各个指标的影响程度;选取对矿泉水资源承载力影响较大的指标,采用Bossel框架计算可持续利用发展指数,分析目前条件下抚松县矿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情况,提出矿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建议。矿泉水资源承载力及可持续利用研究能够为相关部门进行矿泉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矿泉水资源 水资源承载力 Bossel框架 可持续利用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41.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19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1-16
  • 1.2.1 国外研究进展12-14
  • 1.2.2 国内研究进展14-16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6-19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19-23
  • 2.1 自然地理概况19
  • 2.2 地质条件19-20
  • 2.3 矿泉水资源影响因素20-21
  • 2.4 矿泉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21-23
  • 第3章 矿泉水资源量评价及潜力分析23-31
  • 3.1 抚松县矿泉水资源量概况23
  • 3.2 矿泉水资源量计算23-28
  • 3.2.1 矿泉水资源补给量计算23-25
  • 3.2.2 矿泉水资源排泄量计算25-27
  • 3.2.3 矿泉水资源均衡分析27-28
  • 3.3 矿泉水资源开采潜力分析28-30
  • 3.4 本章小结30-31
  • 第4章 抚松县矿泉水资源承载力研究31-67
  • 4.1 矿泉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31
  • 4.2 评价方法31-37
  • 4.3 评价指标体系37-39
  • 4.4 评价结果39-58
  • 4.4.1 数据来源39-42
  • 4.4.2 评价结果42-58
  • 4.5 矿泉水资源承载力驱动影响分析58-65
  • 4.5.1 公共因子确定58-61
  • 4.5.2 驱动影响分析61-65
  • 4.6 本章小结65-67
  • 第5章 矿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67-81
  • 5.1 评价指标67-68
  • 5.2 评价方法68-76
  • 5.2.1 Bossel指标定量化68-74
  • 5.2.2 Bossel基本类定向指标权重计算74
  • 5.2.3 可持续利用系统发展指数计算74-76
  • 5.3 评价结果76-77
  • 5.4 矿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发展态势77-79
  • 5.4.1 矿泉水资源系统发展态势77-78
  • 5.4.2 矿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78-79
  • 5.5 本章小结79-81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81-83
  • 6.1 结论81
  • 6.2 建议81-83
  • 参考文献83-87
  • 作者简介及研究成果87-88
  • 致谢8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正,栋;珠江流域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4年06期

2 谢红霞,任志远,莫宏伟;陕西省20a相对资源承载力时空动态分析[J];干旱区研究;2005年01期

3 王俭,李法云,庞香蕊;辽宁省相对资源承载力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4 曾加芹;;1985~2005年西藏资源人口承载力探析[J];西南农业学报;2007年04期

5 张红伟;陈伟国;;西部地区资源承载力探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6 门宝辉,王志良,梁川,付强;物元模型在区域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3年01期

7 谢红霞,任志远,莫宏伟;区域相对资源承载力时空动态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年06期

8 龙海丽,唐湘玲,邢永建;区域相对资源承载力时空动态研究——以新疆为例[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9 张广海;刘佳;;相对资源承载力综合分析与评价——以江苏省沭阳县为例[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7年04期

10 桑秋;张平宇;韩凤;;辽西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安乐;;辽宁省1995—2004年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分析研究[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2 丁爱芳;葛艳莉;张东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山东省资源承载力研究[A];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S01新型城镇化与中国生态城市建设[C];2014年

3 刘晓;宋世杰;蒋武燕;;安康市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A];节能减排论坛——福建省科协第八届学术年会卫星会议论文专刊[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本报记者 耿建扩;开展环境资源承载力定量分析研究[N];光明日报;2013年

2 林亚茗 杜颖佼;首建资源承载力区域评价体系[N];南方日报;2007年

3 记者 翁惠娟 王慧琼;多举措全面提升深圳环境资源承载力[N];深圳特区报;2009年

4 记者 陈艳红;今年7月中旬煤气将全面退出北京市场[N];首都建设报;2006年

5 特约记者 沈嘉;北京常住人口破1600万 资源承载力受挑战[N];中国改革报;2008年

6 记者 李舒瑜;多项环境资源承载力亮红灯[N];深圳特区报;2009年

7 记者 王新伟 通讯员 吴秉泽;贵州加快建设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基地[N];经济日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袁天志;承接产业转移 贵州加快行动[N];贵州日报;2011年

9 王晓欣;城乡规划法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N];金融时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瞿秀华;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改进模型的新疆各地州(市)承载力时空差异分析[D];新疆大学;2013年

2 张真真;抚松县矿泉水资源承载力及可持续利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3 张剑宇;辽宁省相对资源承载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方智明;福建省相对资源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5 宁方馨;大别山连片特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评价[D];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

6 向希;北疆城镇区域资源承载力与绿洲复合系统自适应脆化过程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7 陈俊杰;新疆相对资源承载力时空动态研究[D];新疆大学;2008年

8 宿学敏;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广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郭琳;吉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及比较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张建成;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永州市可持续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206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9206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4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