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华南早古生代花岗岩中暗色包体的成因: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年代学证据

发布时间:2017-09-30 20:31

  本文关键词:华南早古生代花岗岩中暗色包体的成因: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年代学证据


  更多相关文章: 华南 早古生代 陆内造山 暗色包体 岩浆混合 富集岩石圈地幔 底垫


【摘要】:早古生代是华南构造演化和陆内造山过程的关键时期。在扬子板块的东缘,早古生代花岗岩发育大量暗色包体。该地区的宏夏桥岩体(434 Ma)为I-型花岗闪长岩,其中的暗色包体具有细粒岩浆结构,形态以椭圆形和水滴状为主,与寄主岩的接触界线清晰。与寄主岩相比,暗色包体具有较低的SiO_2(52.19%~58.72%)含量,较高的MgO(2.98%~9.28%)、Fe_2O_3T(6.17%~8.35%)和CaO(5.08%~6.91%)含量,相似的全碱含量(K_2O+Na_2O=3.79%~5.92%)。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这些暗色包体为典型的镁铁质微粒包体(MME)。寄主岩与暗色包体之间的互相包裹关系说明它们可能是近同时间形成的,暗色包体的锆石U-Pb年龄(~430 Ma)与寄主岩年龄(434 Ma)的相接近也支持这一解释。部分斜长石贯穿包体与寄主岩之间的边界,寄主岩中部分斜长石被细粒的黑云母环绕,暗色包体中含有大量的针状磷灰石。电子探针数据显示暗色包体中的斜长石斑晶具有反环带特征。这些现象均呈现出高温的基性岩浆注入到低温的酸性岩浆并发生岩浆混合作用的特点。高的Ni(12~171μg/g)、Cr(69~424μg/g)含量,高Mg#(60)值,以及低的锆石εHf(t)值( 2~ 15)表明暗色包体可能来源于富集的岩石圈地幔,与华夏板块同时期辉长岩和玄武岩的源区特征一致。因此,我们认为早古生代华南板块东部地区(扬子板块东缘+华夏板块)存在一个广泛的受古俯冲板块交代过的岩石圈地幔,并于430 Ma左右发生了部分熔融。通过对宏夏桥岩体中MME的成因研究,我们认为华南早古生代大面积花岗岩的形成可能经历了如下过程:早古生代造山后的伸展垮塌导致了被古俯冲板片交代的岩石圈地幔发生部分熔融,这些高温的地幔熔体底侵于中下地壳,使中下地壳发生大规模的部分熔融,在伸展背景下形成了面状分布的华南早古生代花岗岩。在花岗岩形成过程中,地幔物质不仅有热量的供应,而且有物质的直接参与。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关键词】华南 早古生代 陆内造山 暗色包体 岩浆混合 富集岩石圈地幔 底垫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3031)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KZCX2-YWQ08-3-6)联合资助
【分类号】:P588.121;P597.3
【正文快照】: 0引言华南东部的早古生代造山带是一个特殊的陆内造山带(Faure et al.,2009;Charvet et al.,2010;Li etal.,2010;Wang et al.,2013a),其早古生代陆内造山过程不仅使前泥盆纪地层发生了强烈的变形和变质,而且导致了大面积S-型花岗岩的形成。近期的研究发现,华南早古生代造山带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梁;郭晓东;贾丽琼;王治华;张廷彦;;滇西马厂箐岩体暗色微粒包体岩相学特征及成因机制探讨[J];地质与资源;2012年03期

2 黄玉蓬;刘显凡;李春辉;卢秋霞;陶专;赵甫峰;董毅;邹金汐;易立文;;云南马关碧(钾)玄质火山角砾岩中矿物混晶包体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地学前缘;2013年02期

3 Gunter W.Eberz;吴礼道;;由侵位后的结晶分异作用、扩散作用及交代作用形成的包体岩浆的化学演化[J];国外火山地质;1990年04期

4 ;国际金矿流体包体研究与找矿学术讨论会ISFIGD-COFFI SYMPOSIUM1992[J];黄金科技动态;1992年02期

5 陈安国;周s闳,

本文编号:9502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9502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d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