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共和盆地恰卜恰地区地下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本文关键词:青海省共和盆地恰卜恰地区地下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恰卜恰地区 水化学特征 同位素特征 热储温度 热水形成
【摘要】:本文以青海省共和盆地恰卜恰地区地下热水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地热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地下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地下热水同位素特征及地下热水成因进行分析研究,并取得了以下的主要认识和结论:(1)研究区断裂带附近均有温泉或地下热水分布,水温为26~42℃,表明这些断裂切割较深,为深部热能和地下热水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2)地下热水水化学分组明显,并与地下冷水和地表水的水化学类型有明显的差异。地下冷水和地表水多为复合型水,主要以HCO3-Ca·Mg·Na和HCO3-Na·C a·Mg型为主,而地下热水水化学类型则以SO4-Na、Cl·SO4-Na及Cl-Na型为主。(3)地下热水矿化度在研究区的东南部和中部矿化度比较高,说明随着径流路径的增加,矿化度越来越大;矿化度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变大,符合温度越高,水-岩反应越剧烈。部分水样点温度相对较高,但是矿化度却相对较低,这可能是因为有冷水的混入。(4)地下热水补给来自于北部青海南山的冰川融雪水,补给高程在4135.56Km~4961.38Km。(5)研究区第四系地下热水热储温度大概在33.85~66.43℃之间,地下水循环深度在1~2.5Km;第三系热水热储温度在94.71~140.24℃之间,对应的循环深度在3~4.5Km。(6)研究区地下热水主要来源于西部承压水和北部高山融雪水,热源主要来自深部地幔热传导,在研究区南部和东部,由于断裂带的存在,热能以对流的形式存在。
【关键词】:恰卜恰地区 水化学特征 同位素特征 热储温度 热水形成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314.1;P641.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2
- 1 绪论12-16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12
- 1.1.1 选题来源12
- 1.1.2 选题依据及意义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4
- 1.2.1 地下热水水化学特征研究现状12-13
- 1.2.2 地下热水同位素特征研究现状13-14
- 1.2.3 地下热水热储研究现状14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4-16
- 1.3.1 研究内容14-15
- 1.3.2 技术路线15-16
- 2 研究区地热地质背景16-26
- 2.1 自然地理条件16-18
-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16
- 2.1.2 地形地貌16-17
- 2.1.3 气象水文17-18
- 2.2 地质条件18-22
- 2.2.1 地层18-20
- 2.2.2 岩浆岩20
- 2.2.3 地质构造20-22
- 2.3 水文地质条件22-24
- 2.3.1 地下水的赋存条件与分布22
- 2.3.2 地下水类型与含水岩组的划分22-23
- 2.3.3 地下水的补径排特征23-24
- 2.4 地热异常分布24
- 2.5 本章小结24-26
- 3 地下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26-50
- 3.1 样品采集和测试26-34
- 3.1.1 样品采集26
- 3.1.2 样品测试26-34
- 3.2 地下热水水化学类型及TDS分布特征34-39
- 3.2.1 地下热水水化学类型分布特征34-37
- 3.2.2 地下热水TDS分布特征37-39
- 3.3 地下热水常量元素特征39-42
- 3.3.1 地下热水常量元素与TDS的关系39-40
- 3.3.2 地下热水常量元素与Cl-的关系40-42
- 3.4 地下热水微量组分特征42-45
- 3.5 地下热水水化学比例系数45-48
- 3.5.1 判断地下水成因的比例系数45-46
- 3.5.2 地下热水特征系数46-48
- 3.6 本章小结48-50
- 4 地下热水的同位素特征50-64
- 4.1 样品采集和测试50-53
- 4.1.1 样品的采集50
- 4.1.2 样品的测试50-53
- 4.2 地下水中氢氧同位素的分析53-60
- 4.2.1 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53-55
- 4.2.2 地下热水的补给高程55-58
- 4.2.3 地下热水的可更新能力58-59
- 4.2.4 地下热水氚同位素特征59-60
- 4.3 地下热水碳同位素特征60-61
- 4.3.1 ~(14)C定年60
- 4.3.2 地下热水中碳的来源60-61
- 4.4 地下热水硫同位素特征61
- 4.5 本章小结61-64
- 5 地下热水成因分析64-78
- 5.1 热储温度和热储深度64-75
- 5.1.1 确定热储温度的常用方法64-65
- 5.1.2 水岩平衡判断及地热温标选取65-69
- 5.1.3 地下热水混合模型69-72
- 5.1.4 热储温度估算72
- 5.1.5 地下热水循环深度估算72-75
- 5.2 地下热水形成条件75-77
- 5.2.1 热储和盖层75
- 5.2.2 热储热源75-76
- 5.2.3 热储水源76
- 5.2.4 传热导水通道76-77
- 5.3 本章小结77-78
- 6 结论与建议78-80
- 6.1 结论78-79
- 6.2 建议79-80
- 致谢80-82
- 参考文献82-8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凯;刘颖超;孙颖;刘久荣;王树芳;刘宗明;;北京地区地热水氘过量参数特征分析[J];中国地质;2015年06期
2 桂和荣;陈松;;宿南矿区地下水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J];地学前缘;2016年03期
3 刘颖超;刘凯;孙颖;刘久荣;郭高轩;;良乡地热田地热水化学特征及同位素分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5年05期
4 孟凡涛;杨元丽;;贵州省剑河温泉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浅析[J];中国矿业;2015年07期
5 王尊波;沈立成;梁作兵;江泽利;廖昱;;西藏搭格架地热区天然水的水化学组成与稳定碳同位素特征[J];中国岩溶;2015年03期
6 吴承泉;程远;张正伟;肖加飞;符亚洲;邵树勋;郑超飞;姚俊华;;贵州东部及邻区南华纪锰矿中黄铁矿硫同位素高异常及地质意义[J];地球化学;2015年03期
7 孙红丽;马峰;蔺文静;刘昭;王贵玲;男达瓦;;西藏高温地热田地球化学特征及地热温标应用[J];地质科技情报;2015年03期
8 刘颖超;刘凯;孙颖;刘久荣;刘宗明;;北京市地热水地球化学特征[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5年02期
9 吴柏林;魏安军;刘池洋;宋子升;胡亮;王丹;寸小妮;孙莉;罗晶晶;;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延安组白色砂岩形成的稳定同位素示踪及其地质意义[J];地学前缘;2015年03期
10 刘峰;崔亚莉;张戈;耿付强;刘洁;;应用氚和~(14)C方法确定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地下水年龄[J];现代地质;2014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昭;西藏尼木—那曲地热带典型高温地热系统形成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4年
2 袁建飞;广东沿海地热系统水文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3 阮克孝(NGUY(?)N KH(?)C HI(?)U);赤峰—朝阳地区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田形成条件及成因模式[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3年
4 周立岱;中低温地热系统形成机制及评价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孙恺;西宁盆地地下热水循环机制与资源评价[D];西北大学;2015年
2 王瑞娟;青海省共和盆地恰卜恰地热区地下热水地球化学特征与资源评价[D];长安大学;2009年
3 虞岚;我国部分地下热水中氟的分布与成因探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4 王泽龙;北京市小汤山地区地温场特征及地下热水成因模式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本文编号:9593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959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