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2008年汶川大地震单侧破裂过程的动力学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3 07:04

  本文关键词:2008年汶川大地震单侧破裂过程的动力学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破裂动力学过程 断层两侧物性差异 Weetman脉冲 单侧破裂 汶川地震 有限单元


【摘要】: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破裂过程极其发杂,向东北方向的破裂距离长达300km,而向西南方向的破裂长度很小,呈现出单侧破裂的主要特征.尽管汶川地震破裂呈单侧传播的现象引起许多地震学家的关注,但其物理机制至今还不是十分清楚.本文利用有限单元计算方法,模拟了汶川地震的破裂过程.模型中根据龙门山断裂带两侧(东南侧为四川盆地,西北侧为川西高原)实际的地震波速度来确定模型的介质物性参数,利用目前观测的应力环境来选定初始应力条件.模拟结果表明:破裂在汶川地震的震中处成核后,先向断层两侧自发传播,但向东北方向的传播距离明显大于向西南方向;断层面上的正应力在东北方向(破裂的正方向)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而不断减小,位错速率随着破裂的传播距离而越来越大,其脉冲变得越来越尖锐,即产生了Weertman脉冲.研究结果显示:由于这种脉冲的出现,破裂在正方向上(东北方向)能够自己放大、自己愈合、自行维持,摩擦热极小,所以破裂能够沿着东北方向一直传播,直到应力场方位发生变化,不利于破裂时才最后终止.但在西南方向,破裂过程中断层面上的正应力增大,阻碍破裂继续扩展.最后就出现了汶川地震中破裂朝东北方向单侧优势传播的基本格局.模拟结果还表明:若断层面两侧介质均匀,则破裂向两侧是对称传播,且破裂距离很短,因此这种情况无法产生像汶川大地震那样的特大地震.因此,文中的模拟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两侧的物性差异是造成汶川大地震单侧传播的决定性因素.断层两侧物性差异(bimaterial contrast)影响断层破裂过程的研究对于深入认识地震动力学过程、地震灾害预测及评估等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作者单位】: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关键词】破裂动力学过程 断层两侧物性差异 Weetman脉冲 单侧破裂 汶川地震 有限单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4041)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52034) 广西科技攻关项目(桂科攻1377002)共同资助
【分类号】:P315
【正文快照】: 1 引言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断层破裂过程非常发杂,地表所能观测到的破裂长度达300余千米.地震发生后,国内外很多学者陆续利用多种方法和不同资料(如:地震波形、地表破裂、强地面运动、GPS和InSAR资料等)对汶川地震的破裂过程的运动学模型进行了研究(Ji and Hayes,200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家参;包括激发和衰减的粘弹性Ⅱ型破裂过程的研究[J];应用数学和力学;1986年08期

2 李建国,石桂梅,王绳祖;岩石错动面上阶梯形凸起的破裂过程与失稳型式研究[J];西北地震学报;1989年04期

3 周仕勇,陈晓非,刘金朝,盖增喜;近震源破裂过程反演研究——I.方法和数字试验[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3年05期

4 董兴朋;彭愿;吴阿丹;;震源破裂过程反演方法研究现状及展望[J];华南地震;2012年02期

5 康瑞清,何钧;1993年日本海地震的异常破裂过程[J];国际地震动态;1994年02期

6 卢振业,郭铁拴;多闭锁段破裂过程的模拟实验[J];地震;1986年02期

7 罗荣祥,叶传潜;大尺度花岗闪长岩试件缓慢破裂过程的倾斜变化[J];地震;1989年06期

8 陈学忠,盖增喜,周仕勇,郭铁栓,朱令人;1999年11月29日辽宁岫岩5.4级地震序列的破裂过程研究[J];地震学报;2001年06期

9 毛燕;刘娜;段洪杰;张潜;;震源破裂过程反演研究综述[J];地震研究;2008年S2期

10 宫武隆;吴江星;吕政;;日本内陆地震的动态破裂过程——强弱凹凸体[J];国际地震动态;199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原;吴忠良;;用宽频带波型拟合方法研究地震的破裂过程[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2 荣代潞;郑恒利;李亚荣;金铭;;甘肃肃南5.7级地震近场强震记录的波谱特征及破裂过程[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3 王文明;温联星;;反投影与极化分析联合方法确定大地震的破裂过程[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专题论文集[C];2013年

4 张天澜;吴开统;焦远碧;吕培苓;;用全息干涉度量术研究含障碍体岩石的破裂过程[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5 谭凯;王琪;乔学军;杨少敏;沈强;;汶川地震近场静态动态形变约束研究滑动分布和破裂过程[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尹九洵;姚华建;;用压缩感知方法研究2012年苏门答腊大地震的破裂过程[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专题论文集[C];2013年

7 林邦慧;陈运泰;魏富胜;李志勇;;不对称双侧震源破裂过程研究方法的探讨及其在海城地震的应用[A];第一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79年

8 郑钊;赵里;陈棋福;周仕勇;;震源破裂过程的全波场波形研究:文安地震[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刘宁;陈棋福;钮凤林;;后投影方法追踪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破裂过程[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10 何玉梅;郑天愉;单新建;;1996年3月19日新疆阿图什6.9级地震:单侧破裂过程[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1学术论文汇编(第二卷)[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勇;震源破裂过程反演方法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回贵;煤样破裂过程中的声发射及分形特征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4年

2 杨海波;基于震源扫描算法的震源破裂过程反演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天韵;基于近场强震资料的汶川地震破裂过程反演[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4 王振;利用1-Hz GPS数据反演日本东北大地震和汶川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3年

5 周磊;汶川地震破裂过程的gPhone高频数据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2013年

6 徐皇兵;外爆加载下分层金属管膨胀破裂过程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4年



本文编号:9637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9637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6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