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PS观测研究2010年青海玉树M_S7.1地震震后地壳形变特征及其机制
本文关键词:基于GPS观测研究2010年青海玉树M_S7.1地震震后地壳形变特征及其机制
更多相关文章: 玉树.级地震 震后形变 构造活动 余震活动 震后余滑
【摘要】: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南部甘孜—玉树地震带,在震后7~10天内,我们快速建立了由15个GPS测站组成的跨地震破裂带观测剖面,包括1个连续站,3个半连续站和11个流动站,对所有站进行了240多天的观测,获取了该次地震的震后形变时空特征.采用欧拉矢量和位错模型解算了背景速度场,并从GPS观测的形变场中扣除该分量.采用分层黏弹性位错模型计算余震引起的地表形变,结果表明余震对部分测站的位移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采用对数模型拟合位移时间序列,表明特征衰减时间为6.7±1.2天.利用最速下降法反演震后余滑时空分布,反演结果表明震后断层活动以左旋滑动为主,断层南盘具有少量的抬升.在空间分布上,余滑主要位于同震破裂区的两侧,西北侧的余滑几乎达到地表,而东南区的余滑基本在同震破裂区的下方,余滑最大的区域位于结古镇东南下方10~20km的深度范围.随着震后离逝时间的增加,2个余滑区在空间上保持不变,余滑区的面积逐渐扩大.余滑的矩释放为(1.5~5.1)×1018 Nm,相当于1个MW6.1~6.4地震释放的能量.分层岩石圈黏弹性模型计算的地壳孔隙弹性反弹形变与地表观测值相差较大,不能解释观测到的震后变形.采用麦克斯维尔流变体模型计算下地壳和上地幔松弛引起的地表形变,显示出其对地表形变的贡献较小.GPS观测得到的震后形变所具有的快速衰减特征,以及余滑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GPS地表形变,表明2010年玉树MS7.1地震后早期阶段的地壳形变主要是由余滑机制决定的.
【作者单位】: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四川省地震局测绘工程院;Institute
【关键词】: 玉树.级地震 震后形变 构造活动 余震活动 震后余滑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004,41461164004)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015DFR21100,2010DFB20190) 2010年玉树7.1级地震科学考察(0210660)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重点项目(2014IES010102) 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项目(14-08-01-05_m)联合资助
【分类号】:P315.7
【正文快照】: 3Institute of Applied Mathematics,Far Eastern Branch of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Vladivostok 690091,Russia4Far Eastern Federal University,Vladivostok 690068,Russia1引言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当地时间)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MS7.1地震,震中位于(33.11°N,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刊编辑部;;国际媒体强烈关注青海玉树7.1级地震[J];中国西部;2010年Z5期
2 王嘉;;在灾难中反思与成长[J];中国人大;2010年08期
3 翟峰;;感恩有我[J];四川统一战线;2010年06期
4 张新新;;多难兴邦 大灾凝聚大爱[J];先锋队;2013年17期
5 汪铁民;;永远同人民在一起[J];中国人大;2010年08期
6 ;地球是否已调成“震动模式” 玉树地震引发世界质疑[J];晚晴;2010年04期
7 吴泓昱;;地震可以预测吗?[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年11期
8 李金臣;潘华;张志中;;青海玉树7.1级地震构造背景[J];国际地震动态;2010年05期
9 李育蕾;;新家 安在绿色建筑里[J];青海科技;2012年04期
10 宣文;;CETA向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捐款31.2万元[J];演艺科技;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维升;李均之;刘程艳;夏雅琴;;跟踪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马志锋;;青海玉树“4.14”地震灾害应急救援的几点启示[A];2010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唐时元;朱姝Y,
本文编号:9762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976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