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冀蒙交界地区一维速度模型及构造应力场研究
本文关键词:晋冀蒙交界地区一维速度模型及构造应力场研究
【摘要】:晋冀蒙交界地区位于山西地震带和张家口—渤海地震带的交接部位,由于其地理和构造位置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区域地震台网布设不断优化加密,中小地震信息得到更为完整的记录,为计算区域一维速度模型和求解应力场提供可靠的数据,对区域动力学等地球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研究区域2010~2014年记录的490个地震事件的波形资料,本文主要开展以下两部分研究。(1)基于观测质量较高的490个地震的5216条P波走时,采用最小一维速度模型方法计算研究区域的一维P波速度结构。重定位后地震走时残差有了显著的降低,台站校正值很好地表现了研究区域地质构造的大致特征,表明优化后的一维速度模型是稳定可靠的,为接下来开展精细地壳应力场研究打下了基础。(2)基于地震重定位的结果和优化后的速度结构重新计算3413个P波初动的方位角和离源角,采用综合震源机制解法获得晋冀蒙交界地区应力场。结果显示区域内综合震源机制解结果以正断型和走滑型为主,综合震源机制解节面走向与盆地边缘主要断裂走向相一致,张轴方位与盆地两侧断裂垂直,压轴方位自西向东呈现北东向—北东东向—近东西向变化。与前人研究相比,本研究使用了较新的波形数据,在一维速度模型求取的基础上,更为精细的(0.25°×0.25°)求取了区域应力场方向。综合本次应力场结果以及前人对邻区应力场的研究结果推断,晋冀蒙交界地区的构造变形受到了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北东向推挤和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西向俯冲的联合作用。
【关键词】:晋冀蒙交界地区 速度结构 P波初动 应力场
【学位授予单位】:防灾科技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315.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引言9-17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一维速度模型研究综述10-11
- 1.3 构造应力场研究综述11-15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15
- 1.5 论文框架与特色15-17
- 第二章 晋冀蒙交界地区研究概况17-20
- 2.1 晋冀蒙交界地区一维速度结构研究现状17-18
- 2.2 晋冀蒙交界地区构造应力场研究现状18-20
- 第三章 数据处理与本文研究方法20-27
- 3.1 数据预处理20-21
- 3.2 最小一维速度模型概述21-23
- 3.3 综合震源机制解法求解构造应力场23-27
- 第四章 晋冀蒙交界地区地壳一维速度结构研究27-34
- 4.1 资料选取与研究步骤27-28
- 4.2 结果和讨论28-33
- 4.3 小结33-34
- 第五章 晋冀蒙交界地区现今地壳应力场34-38
- 5.1 应力场计算34
- 5.2 计算结果34-38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38-41
- 6.1 结论38-39
- 6.2 讨论39
- 6.3 存在的问题39-41
- 参考文献41-51
- 致谢51-52
- 作者简介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丽;;提高井震速度模型质量技术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3年21期
2 宋炜;复杂地质模型的合理刻划:宏观速度模型(英文)[J];Petroleum Science;2004年01期
3 韩复兴;孙建国;王坤;;速度模型的光滑处理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5期
4 Larry R. Lines ,李向科;加拿大阿萨巴斯卡焦油砂岩加热区带的地震速度模型[J];特种油气藏;2002年05期
5 Shiyu Xu;适于泥岩—砂岩复合体的新的速度模型[J];石油物探译丛;1995年05期
6 赵旭;李强;蔡晋安;;三峡库首区最小一维速度模型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7年S1期
7 于平;丁见焕;黄大年;马国庆;赵震宇;李丽丽;肖锋;;应用全张量重力梯度数据优化密度和速度模型[J];地球物理学报;2013年09期
8 Wook B.Lee;凌俐;;三维地质统计速度模型的建立:地压环境下的盐成像[J];国外油气勘探;2000年06期
9 赵爱华;丁志峰;;复杂速度模型的地震交切定位方法(英文)[J];Applied Geophysics;2007年04期
10 李铂;崔鑫;叶庆东;于澄;;山东地区地震波一维速度模型研究[J];华北地震科学;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孙安辉;陈楻;陈棋福;刘宁;;北天山区域的最小化一维速度模型[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罗省贤;李录明;;三维表层速度模型层析反演并行算法及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于建华;杨长春;李幼铭;;用量化均场退火技术估计速度模型[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4 李满树;;利用多种地球物理信息建立表层速度模型的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曹家敏;梁春涛;朱介寿;罗显松;;欧亚大陆及西太平洋地区地幔三维Vp速度模型的建立[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6 李满树;;同时反演复杂地区速度与界面的速度建模方法[A];油气地球物理实用新技术——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李满树;崔连军;;初至波反射波联合反演速度模型在叠前偏移成像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孙鲁平;刘展;郭加树;;基于密度成像的综合速度建模[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徐果明;李光品;黄志斌;李跃;;小波分析在地震井间勘探中的应用初探[A];199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栏目主持 樊瑾;帕拉代姆公司开发出新一代速度模拟方案[N];中国石油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莲君;起伏地表条件下浅中深层速度联合建模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2 李祥;晋冀蒙交界地区一维速度模型及构造应力场研究[D];防灾科技学院;2016年
3 吴蔚;接收函数非线性反演获取东北地区地壳S波一维速度结构[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4 李娟娟;木薯收获机械拔起速度模型的优化研究[D];广西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836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983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