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测绘论文 >

InSAR技术在安县地区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4 15:42

  本文关键词:InSAR技术在安县地区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InSAR 短基线集 DEM 变形监测


【摘要】:对大面积山区的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一直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而随着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的发展,由于其具有高覆盖率、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并且能够全天候、全天时工作,且精确度能达到厘米级,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侦测地面的微小变形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文介绍了InSAR技术和短基线集技术的发展过程、研究现状、和基本原理,采用传统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和短基线集技术两种方法对安县地区进行了研究,提取了研究区的数字高程模型和地表形变数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点: (1)用D-InSAR技术对ALOS数据进行处理,研究对比数据处理过程中各种滤波、解缠方法,寻找出该区域SAR影像处理中效果最佳的方法,从而获取高质量的SAR影像产品; (2)用D-InSAR技术提取了安县地区的地面高程信息并转化为DEM,并将生成的DEM与SRTM数据进行对比,评估了通过D-InSAR技术生成的DEM的精度,并分析其误差; (3)对安县地区的9景ALOS数据,采用传统D-InSAR技术和SBAS技术分别提取了研究区的地表形变信息并生成了形变时间序列,分析了研究区的形变特征和规律,为该区域以后的地质灾害监测和防治提供了参考资料。
【关键词】:InSAR 短基线集 DEM 变形监测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P227;P23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5
  • 1.1 选题依据9-10
  • 1.2 研究意义10-11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2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2-15
  • 1.4.1 研究内容12-13
  • 1.4.2 技术路线13-15
  • 第2章 InSAR 技术基本原理15-24
  • 2.1 InSAR 技术原理15-17
  • 2.1.1 InSAR 测量原理15-16
  • 2.1.2 InSAR 的处理流程16-17
  • 2.2 D-InSAR 基本原理17-20
  • 2.2.1 D-InSAR 测量原理17-19
  • 2.2.2 D-InSAR 技术处理流程19-20
  • 2.3 SBAS-InSAR 基本原理20-24
  • 2.3.1 SBAS-InSAR 测量原理20-22
  • 2.3.2 SBAS 技术处理流程22-24
  • 第3章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预处理24-34
  • 3.1 研究区概况24-26
  • 3.1.1 地理位置24-25
  • 3.1.2 气候条件25-26
  • 3.1.3 地质条件26
  • 3.1.4 人类活动26
  • 3.2 数据的选择26-30
  • 3.2.1 数据类型26-28
  • 3.2.2 数据源介绍28-29
  • 3.2.3 数据参数29-30
  • 3.3 数据预处理30-34
  • 3.3.1 多视30-31
  • 3.3.2 滤波31-33
  • 3.3.3 地理编码33-34
  • 第4章 SAR 数据的处理34-49
  • 4.1 D-InSAR 技术处理34-42
  • 4.1.1 像对选择34-36
  • 4.1.2 干涉图生成36
  • 4.1.3 去平地效应36-38
  • 4.1.4 干涉图滤波38-40
  • 4.1.5 相位解缠40-41
  • 4.1.6 信息提取41-42
  • 4.2 SBAS 技术处理42-49
  • 4.2.1 干涉像对选择42-43
  • 4.2.2 高相干点选择43-45
  • 4.2.3 误差去除和相位解缠45-47
  • 4.2.4 生成形变时间序列47-49
  • 第5章 数据分析49-63
  • 5.1 DEM 数据分析49-56
  • 5.1.1 评估方法49-50
  • 5.1.2 精度评估50-54
  • 5.1.3 误差分析54-56
  • 5.2 形变分析56-63
  • 5.2.1 研究区形变概况56-58
  • 5.2.2 研究区形变特征58-60
  • 5.2.3 地质灾害的形变情况60-63
  • 结论63-65
  • 致谢65-67
  • 参考文献67-70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7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黄健;数字高程模型的质量检查[J];测绘通报;2002年02期

2 刘国祥,丁晓利,李志林,陈永奇,李志伟;使用InSAR建立DEM的试验研究[J];测绘学报;2001年04期

3 季灵运;王庆良;崔笃信;胡亚轩;郝明;李煜航;秦姗兰;;利用SBAS-DInSAR技术提取腾冲火山区形变时间序列[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1年04期

4 刘国祥,丁晓利,陈永奇,李志林,郑大伟;极具潜力的空间对地观测新技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J];地球科学进展;2000年06期

5 屈春燕;宋小刚;张桂芳;郭利民;刘云华;张国宏;李卫东;单新建;;汶川M_S 8.0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特征分析[J];地震地质;2008年04期

6 侯安业;张景发;刘斌;罗毅;刘国林;;PS-InSAR与SBAS-InSAR监测地表沉降的比较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2年04期

7 胡乐银;张景发;商晓青;;SBAS-InSAR技术原理及其在地壳形变监测中的应用[J];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2010年0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彭曙蓉;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2 蔡国林;星载InSAR数据处理中的几个关键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318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10318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3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