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员人口数据库的复合家庭细分方案
本文关键词:基于全员人口数据库的复合家庭细分方案
更多相关文章: 复合家庭 家庭内部结构 识别模型 全员人口数据库
【摘要】:复合家庭分类是家庭研究的难点问题。人口学往往依据家庭规模划分家庭类型,社会学则往往依据家庭内部结构划分家庭类型。由于缺乏家庭人口大数据,基于家庭人口大数据的复合家庭分类模型及复合家庭分类的相关应用研究案例较为少见。复合家庭是家庭户的一种重要形态,其分类仍需细化。复合家庭指某一代包含两对及以上夫妻的家庭。影响复合家庭分类的主要因素包括:家庭所含代数、第一代家庭成员中的夫妻对数、是否存在隔代现象、夫妻状态(是否残缺、是否流出)。依据影响因素,提出完整的复合家庭四级细分方案,将复合家庭分为40种Ⅳ级类型,并按顺序得出复合家庭Ⅳ级类型定义和复合家庭内部结构图的约束条件,通过不同类型家庭成员的图例和标注,组合得到40种复合家庭Ⅳ级类型的家庭内部结构图。遴选3个户属性和6个代属性,构建了复合家庭识别模型。以河北省全员人口数据库2014年5月30日时点数据为实例,剔除错误家庭元组,开展了家庭类型识别和统计研究。研究表明:河北省复合家庭占全部家庭的比重为2.44%,高于四普、五普公布的复合家庭占比结果;河北省复合家庭平均户规模为7.38人/户,复合家庭户规模有所降低;滹滏平原是河北省复合家庭占比高值区;三代复合家庭是复合家庭的主体,占全省复合家庭的60.88%,其分布特征与复合家庭分布特征基本一致;河北省Ⅰ型复合家庭占全省复合家庭的比重是63.31%;河北省残缺复合家庭占比高达45.73%;河北省留守复合家庭占复合家庭的比重低于留守直系家庭占直系家庭的比重,但高于留守核心家庭占核心家庭的比重;河北省非隔代复合家庭占全省复合家庭比重为97.63%,隔代复合家庭所占比重非常小,复合家庭细分方案是否有必要进行隔代、非隔代的划分值得进一步商榷;河北省留守复合家庭主要分布在石家庄、邢台、邯郸等地;定州市的残缺复合家庭比重显著高于全省其它地区。研究表明,利用全员人口数据库的数据及其关系模式,运用复合家庭分类识别模型,能高效完成区域复合家庭组成和分类研究,为开展复合家庭分布规律、复合家庭行为特征奠定了模型基础,为家庭消费研究、制定特殊家庭福利政策等提供了参考数据,为经济、人口等普查工作提供了家庭分类依据。
【关键词】:复合家庭 家庭内部结构 识别模型 全员人口数据库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208;C924.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15
- 1.1 研究现状10-13
- 1.2 研究内容13
- 1.3 研究方法13
- 1.4 论文结构13-15
- 2 复合家庭细分方案15-22
- 2.1 复合家庭分类影响因素15-16
- 2.2 复合家庭细分方案16-19
- 2.3 家庭内部结构图19-22
- 3 复合家庭定义和家庭内部结构图22-56
- 3.1 一代复合家庭22
- 3.1.1、标准Ⅱ型一代复合家庭22
- 3.1.2、留守Ⅱ型一代复合家庭22
- 3.2 二代复合家庭22-27
- 3.2.1、标准Ⅰ型二代复合家庭22-23
- 3.2.2、留守Ⅰ型二代复合家庭23
- 3.2.3、残缺Ⅰ型二代复合家庭23-24
- 3.2.4、留守残缺Ⅰ型二代复合家庭24-25
- 3.2.5、标准Ⅱ型二代复合家庭25
- 3.2.6、留守Ⅱ型二代复合家庭25-26
- 3.2.7、残缺Ⅱ型二代复合家庭26
- 3.2.8、留守残缺Ⅱ型二代复合家庭26-27
- 3.3 三代复合家庭27-41
- 3.3.1、标准非隔代Ⅰ型三代复合家庭27-28
- 3.3.2、留守非隔代Ⅰ型三代复合家庭28-29
- 3.3.3、残缺非隔代Ⅰ型三代复合家庭29-30
- 3.3.4、留守残缺非隔代Ⅰ型三代复合家庭30-31
- 3.3.5、标准隔代Ⅰ型三代复合家庭31-32
- 3.3.6、留守隔代Ⅰ型三代复合家庭32
- 3.3.7、残缺隔代Ⅰ型三代复合家庭32-33
- 3.3.8、留守残缺隔代Ⅰ型三代复合家庭33-34
- 3.3.9、标准非隔代Ⅱ型三代复合家庭34
- 3.3.10、留守非隔代Ⅱ型三代复合家庭34-36
- 3.3.11、残缺非隔代Ⅱ型三代复合家庭36-37
- 3.3.12、留守残缺非隔代Ⅱ型三代复合家庭37-39
- 3.3.13、标准隔代Ⅱ型三代复合家庭39
- 3.3.14、留守隔代Ⅱ型三代复合家庭39-40
- 3.3.15、残缺隔代Ⅱ型三代复合家庭40
- 3.3.16、留守残缺隔代Ⅱ型三代复合家庭40-41
- 3.4 四代复合家庭41-55
- 3.4.1、标准非隔代Ⅰ型四代复合家庭41-42
- 3.4.2、留守非隔代Ⅰ型四代复合家庭42-44
- 3.4.3、残缺非隔代Ⅰ型四代复合家庭44-46
- 3.4.4、留守残缺非隔代Ⅰ型四代复合家庭46-48
- 3.4.5、隔代Ⅰ型四代复合家庭48
- 3.4.6、留守隔代Ⅰ型四代复合家庭48
- 3.4.7、标准非隔代Ⅱ型四代复合家庭48-49
- 3.4.8、留守非隔代Ⅱ型四代复合家庭49-51
- 3.4.9、残缺非隔代Ⅱ型四代复合家庭51-53
- 3.4.10、留守残缺非隔代Ⅱ型四代复合家庭53-55
- 3.4.11、隔代Ⅱ型四代复合家庭55
- 3.4.12、留守隔代Ⅱ型四代复合家庭55
- 3.5 五代及以上复合家庭55-56
- 4 数据基础及分类模型56-75
- 4.1 关系模式56
- 4.2 人户关系及代际划分56-57
- 4.3 样本数据的选择原则57-58
- 4.4 复合家庭识别模型58-75
- 4.4.1 复合家庭识别参数58-59
- 4.4.2 分类器识别流程59
- 4.4.3 复合家庭识别语句59-75
- 5 河北省复合家庭分类结果及空间分布特征75-81
- 5.1 河北省复合家庭分类结果75-76
- 5.2 河北省复合家庭分类结果对比检验76-77
- 5.3 河北省复合家庭空间分布特征77-81
- 6 结论与讨论81-83
- 6.1 结论81-82
- 6.2 讨论82-83
- 参考文献83-85
- 附录85-100
- 致谢100-101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101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朱惠静;;《重组家庭子女的青春期教育研究》结题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上海卷)[C];2010年
2 王瑛;;搞好“三理”教育的关键在家庭[A];科学发展观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五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9)[C];2009年
3 刘德枝;;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版编辑 本报记者 马晓晗 王跃生;“421”:未来的家庭结构主流?[N];中国社会报;2006年
2 吴帆 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社会转型中的家庭变迁及政策理论框架[N];中国人口报;2012年
3 ;关注农村非常规核心家庭[N];中国人口报;2009年
4 唐灿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从家庭结构到家庭关系的转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李国庆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宅男宅女:日本家庭制度走向解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6 胡琪 张苹 上海市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儿童家庭发展能力解析与测度[N];中国人口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康传义 实习生 韦林鹿;两类家庭最苦[N];陕西日报;2014年
8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李小彤;农民工流动伴随着农村家庭结构的悄然变化[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0年
10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 宋健;中国家庭的规模与结构趋向[N];中国人口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邓遂;系统论视野下的乡村家庭突发事故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2 肖倩;制度再生产:中国农民的分家实践[D];上海大学;2006年
3 许沃伦;“祖荫”博弈与意义建构—大理白族“不招不嫁”婚姻的人类学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胜杰;鲁西南农村青年女性的婚恋与家庭[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2 韩雅婷;家庭发展能力与养老模式选择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3 范增丽;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聊城大学;2015年
4 王晓婷;“家和万事兴”:家庭社会工作发展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5 丁怿;基于散居家庭环境的微型网络服务平台交互设计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6 崔U,
本文编号:10425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1042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