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NSS数据的极区电离层闪烁监测及建模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7 12:00
本文关键词:基于GNSS数据的极区电离层闪烁监测及建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南极 电离层闪烁 ROTI GPS TEC水平梯度 GISM模式
【摘要】:本文对电离层闪烁的相关理论知识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了概述,在此基础上利用2011年全年在南极地区South Pole站和Mcmurdo站采集的电离层闪烁实测数据,分析了该地区的幅度闪烁指数和相位闪烁指数逐月、逐日和逐时的变化特性。此外,对极区电离层闪烁实测指数与利用大地测量GPS数据获取到的TEC时空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其相关性。最后,分析了全球电离层闪烁模式(GISM)在南极地区的适用性。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利用South Pole站和Mcmurdo站2011年的闪烁实测数据分析极区闪烁特性的结果表明,南极地区电离层闪烁活动相对较为平静,相位闪烁明显强于幅度闪烁,这两个站点sigma phi0.3的闪烁分别只占0.14%和0.26%,春秋季相位闪烁发生率明显强于冬夏季,在1月为最小,在4月和10月达到峰值,且各月峰值主要出现时间大致在12UTC-18UTC时这段时间内,并且不同强度相位闪烁的逐月、逐日以及逐时的变化基本相同。2.极区电离层闪烁实测指数与GPS TEC时空变化对比结果表明,相位闪烁指数随时间的变化与TEC变化率指数(ROTI)、GPS TEC水平梯度随时间的变化有非常相似的形态结构,这说明三者有很好的相关性,且在磁暴发生时间内三者的相关性也很好。所以,在研究电离层闪烁时,特别是在缺乏独立的闪烁指数观测值时,ROTI和GPS TEC水平梯度可作为研究电离层闪烁的重要参数选择。3.研究GISM模式在南极地区的适用性发现,2011年一整年South Pole站和Mcmurdo站的相位闪烁指数基本不超过0.2,统计大于0.1的相位闪烁发生率发现在3-4月和9-12月发生率基本在60%以上,最大达到80%多,而其他月均为0,与实测数据有很大的偏差,所以GISM模式在南极地区的适用性不强。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民航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228.4;P352.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文锋;胡伍生;潘树国;宋玉兵;;利用GPS双频数据进行区域电离层TEC提取[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4年09期
2 安家春;章迪;杜玉军;张辛;;极区电离层梯度的特性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4年01期
3 李婧华;马冠一;;电离层不规则结构对GPS性能的影响[J];空间科学学报;2013年02期
4 孟泱;安家春;王泽民;鄂栋臣;;基于GPS的南极中山站电离层TEC特征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年01期
5 刘钝;冯健;邓忠新;甄卫民;;电离层闪烁对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的定位影响分析[J];全球定位系统;2009年06期
6 黄文耿;陈艳红;沈华;庄淳孛;;用GPS观测研究电离层TEC水平梯度[J];空间科学学报;2009年02期
7 蔡磊;徐继生;尹凡;李雪t,
本文编号:11523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1152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