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测绘论文 >

近景摄影测量在边坡变形监测中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7 02:18

  本文关键词:近景摄影测量在边坡变形监测中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数字近景摄影测量 边坡变形监测 非量测相机 相机检校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各地区形成大量的边坡,随着时间推移,一些高边坡容易失稳滑塌,引起滑坡。大规模的滑坡往往会对村镇、河道及基础设施造成破坏,严重危害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对边坡进行变形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得到的相关变形监测数据可以对边坡稳定性作出正确评价,并预报边坡未来的位移和变形趋势,为相关部门提供安全预警的科学依据。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作为一个新的测绘科技研究领域,采用非接触的测量手段,与传统的测量方式相比,具有实时性、快速性、大数据量等优势。本文研究按照边坡变形监测的实际要求,采用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方法,基于张祖勋院士研发的多基线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系统Lensphoto进行边坡岩体的三维建模研究,通过探讨非量测相机的检校、控制点精度、数据处理等关键问题,分析研究基于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的边坡变形监测的有效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分析边坡变形监测技术和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的研究现状,研究基于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方法的边坡变形监测方案;(2)尝试基于二维直接线性变换原理获取相机检校参数,与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方法获取的相机检校参数进行比较;(3)应用多基线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系统Lensphoto生成边坡三维模型,量测监测点三维坐标,进行边坡变形监测研究,对比分析和传统全站仪测量监测点坐标数据的精度差异。综上所述,论文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本文利用二维直接线性变换原理,结合MATLAB语言编程获取相机检校参数的方法。该方法基本能达到与Lensphoto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系统获取的相机检校参数同级的精度。重点对两种方法形成的三维模型中监测点坐标进行对比,精度差异甚小;(2)分析比较利用0.5秒级的测量机器人TM30测量得到的监测点三维坐标与Lensphoto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系统建模量测的监测点三维坐标的精度,结果表明,Lensphoto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系统建模的方法精度较高,在边坡变形监测中具有一定的可靠性。本文研究属于理论研究与实例相结合的应用型文章,对于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在边坡变形监测中的应用发展是一次大胆有益的尝试。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234.1;TU43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昌华;王成龙;李峰;张健雄;;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在山地矿区变形监测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2009年04期

2 李欣;李树文;王树根;任伟中;;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在高速公路边坡物理模型变形测量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2011年05期

3 琚兴华;;一种无控制近景摄影测量原型系统的实现及应用[J];测绘科学;2012年03期

4 张祖勋;数字摄影测量的发展与展望[J];地理信息世界;2004年03期

5 冯文灏;关于近景摄影机检校的几个问题[J];测绘通报;2000年10期

6 王秀美,贺跃光,曾卓乔;数字化近景摄影测量系统在滑坡监测中的应用[J];测绘通报;2002年02期

7 康敏;王春来;杨灿灿;陈春燕;;Lensphoto系统在3维重建中的应用及若干问题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2年03期

8 张祖勋;杨生春;张剑清;柯涛;;多基线-数字近景摄影测量[J];地理空间信息;2007年01期

9 杜治全;郑顺义;;光束法平差的一种快速算法[J];地理空间信息;2007年01期

10 李春梅;张连蓬;;Lensphoto系统在采石场边坡三维重建中的应用[J];工程勘察;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志新;李亚兰;;黄土高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以铜黄一级公路黄土高边坡为例[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薛凝;基于GPS与GIS的矿山边坡变形监测及预警预案管理系统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2 王利;公路边坡监测理论与GPS一机多天线系统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3 吴超超;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在建筑物变形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09年

4 李发鹏;基于小波理论和灰色模型边坡变形监测分析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2年

5 许晓明;GPS技术在边坡变形监测中的应用及其数据处理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2年

6 徐琪;基于三维激光扫描的多营滑坡监测及稳定性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7 杨亮;GPS技术在边坡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1944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11944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f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