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城市避难场所普查方法及成果研究
本文关键词:宁波市城市避难场所普查方法及成果研究
【摘要】:避难场所是城市居民在灾难发生后居住和生活的重要临时场所,一座城市避难场所的分布体现着这座城市的危机意识。本文以宁波市建成区范围内的避难场所为研究对象,对避难场所的定义、普查技术路线、数据库结构等进行研究,最后基于普查成果对数据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作者单位】: 宁波市测绘设计研究院;
【基金】:宁波市城市避难场所普查项目(2014-ZDL0017)
【分类号】:P208;TU984.116
【正文快照】: 1引言每年全球都会遭受地震、飓风、火灾、爆炸、洪水、疫情等自然灾害的袭击,无数受灾群众家园被毁,流离失所,需要紧急避难和救助[1]。为全面掌握宁波市避难场所的现状,提高测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于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推动宁波市发展战略制定实施以及资源的合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太田裕;镜味洋史;陈宏德;;探讨地震避难场所的部署计划[J];国际地震动态;1982年01期
2 陈苏诞;张晓峰;王蕾;;太原市地震应急疏散与避难场所安全性扫描[J];城市与减灾;2007年01期
3 顾小平;裴友法;乔鹏;;城市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和管理[J];灾害学;2010年S1期
4 周天颖,简甫任;紧急避难场所区位决策支持系统建立之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1年01期
5 侣记青;;避难场所应急排水系统现状与分析[J];河南科技;2014年01期
6 张达;;地震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和城市防灾[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7 吴小飞;崔金东;李旭;;秦皇岛市应急避难疏散场所规划现状分析及建议[J];甘肃科技;2013年08期
8 马东辉;翟亚欣;范波;;中小学校作为避难疏散场所的规划对策研究[J];灾害学;2010年S1期
9 苏幼坡,刘瑞兴;防灾公园的减灾功能[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4年02期
10 朱思诚;;推进城市应急工程建设 提高城市应急能力[J];城市与减灾;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天颖;简甫任;;紧急避难场所区位决策支持系统建立之研究[A];海峡两岸减轻灾害与可持续发展论文专辑[C];2000年
2 顾小平;裴友法;乔鹏;;城市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和管理[A];第三届全国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高建国;贾燕;;紧急状态下的人文关怀——谈避难场所的设置[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发展与人文关怀专辑[C];2006年
4 史亮;;北京市避震疏散体系的规划构建[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黄俊;洪昌富;谢映霞;;淮南市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简介[A];第三届全国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熊志阳;王珊珊;;村庄避难场所及疏散通道的评价与优化——以北京流村镇六个村庄为例[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C];2014年
7 吕慧;马英楠;;地震灾后临时社区安全管理研究——以日本大地震为鉴[A];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的创新理论和方法——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马东辉;翟亚欣;范波;;中小学校作为避难疏散场所的规划对策研究[A];第三届全国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朱伟;周晓峰;;城市避难场所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模型研究[A];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的创新理论和方法——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邴启亮;;城市综合防灾的综合保障体系规划探讨[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扬;北京:2010年前完善所有大型避难场所配套设施[N];中国改革报;2007年
2 郭强;省城将建一大型地震避难场所[N];山西经济日报;2008年
3 记者 刘扬;中心城每年建20到30处避难场所[N];北京日报;2008年
4 记者 郑向鹏;室外固定避难场所可容纳600万人[N];深圳特区报;2010年
5 通讯员 秦楠;海淀大型避难场所建成配套设施[N];北京日报;2011年
6 记者 徐凯;广元将建11个大型避难场所[N];四川日报;2011年
7 记者 孙潇;春城公园将建云南最大应急避难所[N];昆明日报;2013年
8 记者 陈广琳;深圳将建452个室外避难场所[N];深圳商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王文郁;沈阳公园首建避难场所[N];中国消费者报;2008年
10 记者 松涛;防灾减灾的“生命通道”和“避难场所”[N];阿坝日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雪松;体育场馆兼作避难场所的设计探讨[D];重庆大学;2011年
2 陈灵利;工业园区防灾避难场所规划选址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3 邹凯丽;基于GIS的山地城市避难圈域划分方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4 田田;城市抗震疏散场所建设规划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李薇;山地城市避难场所规划技术策略初探[D];重庆大学;2010年
6 胡强;山地城市避难场所可达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7 吴德龙;清源山风景区避难场所研究[D];华侨大学;2014年
8 李昱杰;城市抗震防灾避难场所的区位选择与空间布局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4年
9 姜雪;城市减灾功能网络构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10 翟翎;深圳华侨城防灾社区构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352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1235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