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复杂区域InSAR高精度DEM提取方法
本文关键词:地形复杂区域InSAR高精度DEM提取方法
更多相关文章: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地形复杂区域 数字高程模型 多侧视方向DEM融合 立体辅助InSAR
【摘要】: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技术是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发展过程中极具里程碑式的成果,具有很强的发展和应用潜力,也是地球科学与遥感领域发展最迅速的技术之一。SAR传感器的快速发展为InSAR技术提供了海量、快速、高分辨率的可用数据源,使得InSAR在地形测绘、地表形变监测、灾害监测、冰川运动、森林资源调查、农业监测和湿地变化制图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如何有效利用InSAR技术大面积高精度地获取地形复杂区域DEM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之一。 在地形复杂区域,InSAR提取DEM存在诸多问题:首先,SAR特有的侧视成像方式易在地形陡峭区域形成较大范围的阴影和严重的叠掩现象,导致影像信息缺失,从而引起提取的DEM出现漏洞;其次,在地形破碎区域SAR干涉影像对相干性差、DEM提取精度低,难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再者实际生产中,影像覆盖范围大、地面控制点布设困难使得地形复杂区域InSAR提取DEM难度进一步增加。本文针对上述问题,逐一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InSAR多侧视方向DEM的融合方法,针对单侧视方向InSAR技术提取DEM中阴影叠掩所产生的高程信息缺失问题,研究阴影叠掩区域的检测与提取方法、地形复杂区域机载InSAR影像阴影影响去除方法及多侧视方向DEM融合方法,最终融合多侧视方向InSAR结果实现DEM的高质量提取;立体辅助InSAR方法,面向地形复杂区域,充分发挥InSAR和立体SAR (StereoSAR)各自优势,研究在立体环境下提取或编辑种子点和结构线,协同相位解缠,指导解缠区域增长,提高解缠可靠性的方法,研究立体摄影测量协同改善干涉质量方法,研究多侧视方向SAR影像数据的立体、干涉联合自动提取DEM的方法,构建StereoSAR和InSAR联合平差模型,实现立体DEM和InSAR DEM的融合;地形复杂区域InSAR提取DEM技术方案,面向我国一些测绘地形复杂区域,基于国内外星载/机载SAR数据,研究形成整套InSARDEM提取技术的解决方案,并在不同的试验区进行验证。 本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点如下: 1.提出了InSAR多侧视方向DEM融合及升降轨StereoSAR和InSAR多源DEM融合方法。有效弥补由阴影和叠掩带来的DEM漏洞,提高了低相干区域获取DEM的可靠性。 2.提出了立体辅助InSAR技术的三种半自动改善干涉质量的方法:(1)立体提取种子点、结构线的协同区域增长的相位解缠方法;(2)立体摄影测量协同解缠相位改正方法;(3)立体摄影测量对干涉失相干区域修正方法。基于以上三种方法,有效解决了InSAR在地形复杂区域信息缺失和精度达不到实际应用需求的问题,改善了InSAR DEM提取精度。 3.构建了StereoSAR和InSAR联合平差模型,联合StereoSAR和InSAR成像模型,将立体获取的DEM和InSAR获取的DEM纳入到统一坐标系中,统一平差,提高了InSAR获取DEM的平面和高程精度。 4.提出了地形复杂区域InSAR提取DEM技术方案。集成本文的研究成果,设计并开发了一套InSAR提取DEM的软件系统,并用于InSAR DEM提取试验与生产。通过在不同试验区的大量应用,验证了该技术方案的有效性、精确性与稳健性,该成果已被成功地应用于陕西秦岭试验区1200km2DEM生产、西部测图横断山脉测区4,400km2DEM生产和若尔盖湿地测区2000km2DEM生产。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P22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利群;夏青;柳佳佳;陈华;蒋秉川;;一种全球多分辨率地形数据组织管理的方法[J];测绘通报;2008年04期
2 喻占武;郑胜;李忠民;;一种混合式P2P下的大规模地形数据传输机制[J];测绘学报;2008年02期
3 李忠民;喻占武;;地形数据对象存储组织方式及其分布策略研究[J];测绘学报;2008年04期
4 张永忠;;航道海量地形数据三维GIS设计浅析[J];江西测绘;2009年01期
5 陈静;陈帆飞;周强;;全球地形数据多尺度晕渲及服务研究[J];测绘通报;2011年07期
6 胡庆武;余飞;;NASA World Wind海量离散地形显示技术研究[J];测绘科学;2011年05期
7 周群强;卢志华;;国家1:50000矢量地形数据更新质量控制方案的探讨[J];测绘标准化;2013年02期
8 张继贤,柳健;地形数学模型建立的新方法[J];信号处理;1997年04期
9 汪国平,吴学礼,陈斌,马志刚,董士海;高速网上3维海量地形数据的实时交互浏览的实现[J];测绘学报;2002年01期
10 戴晨光,邓雪清,张永生;海量地形数据实时可视化算法[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4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永忠;屈婷;;航道海量地形数据三维GIS设计浅析[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永忠;屈婷;;航道海量地形数据三维GIS设计浅析[A];第二十一届海洋测绘综合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胡建忠;穆闽;张天海;;地形数据入库检查与处理[A];江苏省测绘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胡建忠;穆闽;张天海;;地形数据入库检查与处理[A];江苏省测绘学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张永忠;屈婷;;航道海量地形数据三维GIS设计浅析[A];中国航海学会航标专业委员会测绘学组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8年
6 朱华吉;蒋捷;;面向增量信息发布的地形数据变化分类与表达[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余飞;胡庆武;;基于开源NASA World Wind的海量离散地形显示技术[A];第十七届中国遥感大会摘要集[C];2010年
8 张玉杰;崔铁军;和万礼;张振辉;;大规模地形快速漫游关键技术研究[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张永忠;屈婷;;航道海量地形数据三维GIS设计浅析[A];中国测绘学会九届四次理事会暨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唐凯;康凤举;宋志明;褚彦军;;根据等高线生成地形的方法[A];2003年全国系统仿真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建研院;如何对地形点赋值[N];中国花卉报;2009年
2 记者 汪曼莉;我省1:5万地形数据更新项目成果质量领先[N];陕西日报;2013年
3 冯卫东;地球最完整电子地形图发布[N];科技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思超;复杂地形风资源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2 赵争;地形复杂区域InSAR高精度DEM提取方法[D];武汉大学;2014年
3 李德华;面向三维显示的海量地形数据管理及实时交互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林岚;基于分形理论的高精度地形绘制算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许妙忠;虚拟现实中三维地形建模和可视化技术及算法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6 霍旭光;基于云计算的大规模地形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7 彭仪普;地形三维可视化及其实时绘制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8 王达;虚拟战场中一种基于GPU的大规模动态地形仿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晏实江;基于DEM的地形尺度相似性度量方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10 张俊峰;大规模地形实时动态多分辨率显示关键算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浩;基于地形特征的星载激光雷达回波仿真技术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李天宇;地形学视野下的建筑空间形态共构策略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刘振东;大规模三维地形高效可视化方法研究[D];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2015年
4 庞衍鹏;基于电子海图的海上溢油三维可视化平台的开发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5 刘海英;平原、丘陵区矢量线划公路与地形增强建模方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6 钱柯健;顾及景深综合的地形素描方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7 黄传启;基于GPU的大规模球形地形可视化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8 李振;地形辅助导航系统匹配算法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5年
9 傅辰涛;地形感知和告警系统中地形数据和告警功能的研究与实现[D];江苏科技大学;2015年
10 秦宏伟;自行火炮训练地形自动生成技术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2798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1279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