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测绘论文 >

富锦市城乡居民点体系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2 03:13

  本文关键词:富锦市城乡居民点体系优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富锦市 农区 垦区 城乡居民点体系 优化模式


【摘要】:城镇化是现如今中国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镇建设用地的不断扩张与耕地不断被占用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土地资源数量的有限性和供给的稀缺性与社会需求增长性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何高效地利用农村居民点并缓解城乡建设用地矛盾逐渐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城乡居民点体系优化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不仅推进中国农村的发展建设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也为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解决城乡建设用地矛盾提供很好的帮助。 本文以普通农区与垦区毗邻分布的三江平原北部腹地富锦市为研究区,以城乡居民点体系为研究对象,以2009年富锦市土地利用数据库、2013年高分一号、Landsat8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获取2013年富锦市居民点分布数据。依据中心地理论、城乡一体化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土地优化配置理论、系统理论、人地协调理论、土地产权理论等系列相关理论,并结合分布指数和Voronoi图等方法分析富锦市垦-农城乡居民点体系空间结构和布局等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总结垦区近3年城乡居民点体系的优化模式及启示,再结合当前政策、制度、经济和农民意愿等其他影响因子为富锦市提出城乡居民点体系优化方案,包括空间优化形式、组织优化形式和协同优化形式,从而为该区域土地利用规划、新农村建设提供依据,以促进该区域普通农区与垦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体化。 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 (1)在富锦市城乡居民点体系结构方面,富锦市城乡居民点体系的空间分布形式总体属于集聚分布形式,同时有较显著的区域差异。在农区,绝大多数乡镇居民点在空间分布上是属于集聚分布,而垦区三个农场居民点在空间分布上都是属于均匀分布,但垦区居民点之间的平均最邻近距离小于农区居民点之间的平均最邻近距离,其在空间分布密度上更大些;富锦市城乡居民点等级体系共分为四个级别,即县级市、建制镇、中心村、自然村(垦区:局直、场部、管理区、作业站),大部分邻近的两个级别个数比不符合中心地理论所涉及的三种分布模式,说明富锦市城乡居民点体系存在不合理性,不便于管理;富锦市城乡居民点的平均规模较小,平均规模为10.74hm2,小于平均规模的居民点有903个,占总数的68.56%。 (2)在富锦市城乡空间分布特征方面,富锦市农区各乡镇内的居民点空间分布呈集聚分布模式,主要分布在城镇、公路、铁路和河流周边等区域,而垦区三个农场均属于均匀分布模式,主要是因为垦区在初建时居民点是为了耕种方便而均匀分布在耕地地块之间。 (3)富锦市城乡居民点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微、小型居民点数量偏多;二是空间规模比例不协调,不利于行政管理;三是空间分布不合理;四是垦区与普通农区之间联系少,居民点分布形式分块化。 (4)垦区城乡居民点体系优化模式中成功的经验在空间形式、组织形式和协同形式上都有所体现,为农区城乡居民点体系优化及富锦市城乡居民点体系优化提供参考。在空间形式上,垦区采用撤队并点的方式将一些微、小型居民点撤并处理掉了,在撤并过程中,伴随着居民点功能分化;在组织形式上,垦区采用采用自上而下的组织形式,并有效组织和解决新住房与生活问题;在协同形式上,主要是资金方面采用国家、场部和农民自身三方面集资的形式。 (5)富锦市城乡居民点体系优化策略主要体现在空间优化形式、组织优化形式和协同优化形式三方面。在空间优化形式上,综合考虑居民点间距、居民点规模和居民点距离城镇、公路和铁路距离三方面,并设计考虑居民点间距1km和2km两种情况,将其进行缓冲区分析和空间叠加分析,决定优先考虑撤并609-637个居民点,涉及面积2859.67hm2-3099.22hm2,在撤并的过程中同样考虑居民点功能分化,并将撤并后的原居民点用地一小部分用于发展畜牧业和种子培育基地,剩下的全部复垦为耕地;在组织优化形式上,农区将集体土地适当的投入市场,使其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利益最大化,为农民增加收入,同时富锦市为搬迁居民提供新居,并尽量完善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在协同优化形式上,主要体现在资金配置上,富锦市采用政府投资、招商引资和农民集资共同保证城乡居民点体系优化进行,同时垦区提供农业现代化支援农区,提高农区经济,缩小垦-农二元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299.27;P23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梅英;郑荣宝;王朝晖;;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展与展望[J];热带地理;2009年05期

2 冯文勇,陈新莓;晋中平原地区农村聚落扩展分析[J];人文地理;2003年06期

3 吴旭鹏;金晓霞;刘秀华;刘勇;;生计多样性对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影响——以丰都县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苏高华;陈方正;郑新奇;;基于系统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驱动机制研究——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9年04期

5 谭雪兰;段建南;包春红;朱红梅;;基于GIS的麻阳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0年06期

6 甘枝茂,岳大鹏,甘锐,刘啸,裴新富;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聚落分布及其用地特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7 高燕,叶艳妹;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J];土壤;2004年04期

8 龙英;舒晓波;李秀娟;程浩;;江西省安福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变化及其环境因素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2年05期

9 董小俊;;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研究——以古郊乡为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10 赵卫;沈渭寿;邹长新;李海东;;雅鲁藏布江源头区居民点分布的影响因素[J];山地学报;2012年06期



本文编号:12809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12809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2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