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加速度计模式下的GOCE卫星重力场建模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单加速度计模式下的GOCE卫星重力场建模方法研究 出处:《地球物理学报》2016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GOCE卫星由于加速度计的特殊安装方式,其非保守力主要由普通模式的组合加速度提供,使得单个加速度计的特征更难提取.本文首次采用实测数据,研究了单加速度计模式下的高低跟踪数据处理.利用GOCE任务2009年(2009-11—2009-12)的实测数据,分别以GOCE卫星梯度仪坐标系三个坐标轴正向的加速度计为研究对象,利用1s间隔的高采样轨道数据,采用动力法同时进行卫星重力场建模和加速度计的精密校准.为了克服两极地区的数据缺失对重力场模型低次系数的影响,即所谓的极空白问题,引入同期GRACE卫星的观测数据,采用方差分量估计方法,建立了GRACE/GOCE卫星跟踪卫星重力场模型WHU-GRGO-SST.该模型完全到100阶次,经6169个美国GPS水准点数据检验,在同阶次上与EGM2008和GGM05S的精度水平相同.分析发现,GOCE卫星的加速度计偏差参数存在显著的漂移,也显示了单加速度计模式处理GOCE高低跟踪数据的优势.本文的研究成果为建立静态高分辨率、高精度的GRACE/GOCE重力场模型提供了更严密的模型与技术方案,同时也为GOCE卫星梯度仪校准,以及梯度数据的深入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Abstract]: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influence of the data loss on the low - order coefficient of the gravity field model by using the data of the GOCE mission in 2009 ( 2009 - 11 - 2009 - 12 ) , it is found that the precision of the GCE / GOCE satellite tracking satellite gravity field model is similar to that of EGM2008 and GGM05S .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data loss in the two - pole region , the authors establish a model of the GRACE / GOCE satellite tracking satellite gravity field model WHU - GRGO - SST .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3CB7333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04007;41274033) 测绘地理信息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512001)资助
【分类号】:P223
【正文快照】: 1引言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GSFC,2002;Tapley et al.,2005)和GOCE(Gravityfield and steady-state Ocean Circulation Explorer)(ESA,1999;Drinkwater et al.,2007)是本世纪欧美实施的具有代表性的卫星重力测量任务.从技术模式上看,GOCE卫星主要采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彦峥;田蔚;周泽兵;吴书朝;涂海波;;高精度空间加速度计及其应用[J];空间科学学报;2010年06期
2 李建飞;薛兵;张俊峰;朱小毅;王晓蕾;;应用于MEMS加速度计的小型恒温系统的实现[J];国际地震动态;2012年06期
3 沈宏甫 ,钟伟麟;一个能从零赫芝起工作的加速度计[J];上海力学;1980年02期
4 王浩;丁炜;;MEMS加速度计与传统地震加速度计的比较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3年S2期
5 崔庆谷;位移换能型加速度计中电子力与机械力的比例设计[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3年01期
6 胡浩军;马佳光;;线加速度计辅助高精度稳定跟踪[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6年05期
7 薛大同;;静电悬浮加速度计噪声测试数据的频谱分析方法[J];空间科学学报;2008年01期
8 林巧;李书;潘建彬;吴兴坤;陈柳华;倪玮;;高分辨率光纤加速度计[J];光学学报;2009年09期
9 石云波;朱政强;刘晓鹏;杜康;刘俊;;高g值加速度计的设计与冲击特性分析[J];爆炸与冲击;2010年03期
10 覃方君;许江宁;李安;;一种新型9加速度计无陀螺惯导系统解算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慧丹;沈昱明;赖际舟;;微硅加速度计标定及试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2)[C];2008年
2 索智群;乔东海;;力平衡模拟反馈电容加速度计的研究[A];2010’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3 刘惠兰;林恒;李莉;张春熹;;光学加速度计的技术及发展[A];惯性技术发展动能发展方向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刘惠兰;林恒;李莉;张春熹;;光学加速度计的技术研究与发展[A];2004全国光学与光电子学学术研讨会、2005全国光学与光电子学学术研讨会、广西光学学会成立20周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钱朋安;;一体化多维加速度计研究的若干问题分析[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九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宋长福;严小军;韩丰田;郭晓芳;马高印;;硅微静电悬浮加速度计关键技术研究[A];微机电惯性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惯性技术发展动态发展方向研讨会文集[C];2011年
7 李建飞;薛兵;张俊峰;朱小毅;王晓蕾;;应用于MEMS加速度计的小型恒温系统的实现[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8 周泽兵;祝竺;;静电悬浮加速度计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六专题论文集[C];2013年
9 薛旭;李丹东;刘国文;万蔡辛;张承亮;;MEMS加速度计工程样机的研制[A];惯性技术发展动态发展方向研讨会文集——新世纪惯性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C];2012年
10 张亮;陆秋海;;静电悬浮式电容差分加速度计测量原理与动特性设计[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包秋红;加速度计测试的加速者[N];中国航空报;2004年
2 唐新培;“黑黢侠”再显神威[N];中国航天报;2012年
3 黄忠魁 付秀娟 本报记者 徐建华;“敏感精灵”助力嫦娥探月[N];中国质量报;2014年
4 唐新培;搬走“三座山” 促成“太空吻”[N];中国航天报;2011年
5 北京弗欧弗奥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谭薇;MEMS传感器大规模应用指日可待[N];中国电子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蒋玉齐;高量程MEMS加速度计封装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4年
2 杨杰;无陀螺捷联惯导系统加速度计构型研究与误差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3 张习文;微小型加速度计的精密装配及影响性能的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4 黄添添;气隙磁力表征型磁悬浮加速度计的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5 刘志平;无陀螺捷联惯导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李博;基于共振隧穿结构介观压阻效应的纳机电加速度计研究[D];中北大学;2008年
7 刘力;惯性传感器扭摆测试中地面振动和放电金丝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王世明;基于离心机的惯性仪表测试方法研究与误差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9 武庆雅;旋转弹药的惯性导航与解耦控制方法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红革;硅挠性伺服加速度计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2 李园晴;悬丝支承加速度计温度误差建模及补偿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3 王巍;高精度加速度计测量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4 游侠飞;MEMS加速度计温度场及残余应力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5 陆阳;高精度加速度计采集单元的设计及关键器件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6 席晋;加速度计数据采集与温度补偿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7 解启瞻;捷联惯导系统中石英加速度计温漂补偿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8 庄瑞芬;硅微谐振式加速度计结构设计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9 李发明;光学加速度计方案的初步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10 韩小菊;声表面波加速度计的温度误差及补偿方法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622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1362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