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cGIS和DEM模型的耕地利用格局分析
本文选题:耕地利用格局 切入点:农户经营行为 出处:《上海国土资源》2016年03期
【摘要】:基于DEM模型和GIS平台,运用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探究黄土高原小流域不同地形条件下的耕地利用格局以及农户经营行为特征,为促进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流域内91.64%的耕地集中于1300m高程范围内,90.61%的耕地分布于15°的宜耕区。(2)在1200m高程范围内,15°的宜耕区内,耕地类型多样,斑块数最多,内部的斑块组合最复杂;在1200~1300m高程范围内,15°~25°坡度区内斑块的连通性好;1300m高程范围内,25°坡度地带内,斑块间的干扰性小,景观的破碎化程度也略高。(3)耕地利用的破碎化现状,深刻影响着农户水保行为、种植行为及兼业行为,使得农户经营行为差异化、区域化明显。因此,流域应加强土地综合整治力度,调整农业经营模式,为耕地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及农业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
[Abstract]:Based on the DEM model and GIS platform, using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ecology,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pattern of cultivated land utiliz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rmers' management behavior under different topographic conditions in the small watershed of the Loess Plateau.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91.64% of the cultivated land in the watershed was concentrated in the range of 1300m elevation, 90.661% of the cultivated land was distributed in the suitable tillage area of 15 掳, and the cultivated land was varied in the suitable cultivated area of 15 掳within the height of 1200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91.64% of the cultivated land in the basin was concentrated in the range of 1300m elevation, and 90.61% of the cultivated land was distributed in the suitable cultivated area of 15 掳. The number of patches is the most, and the internal patch combination is the most complex, and in the range of 1 200 ~ 1 300 m elevation, the connectivity of patches is good in the range of 15 掳~ 25 掳slope, and the disturbance between patches is small in the 25 掳slope area of 1 300 m elevation. The degree of fragmentation of landscape is also slightly higher. (3)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ragment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use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farmers'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behavior, planting behavior and concurrent business behavior, which makes farmers' management behavior different and regionalization obvious. The basin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mprehensive regulation of land, adjust the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model, and create conditions for the efficient 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and the large-scale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e.
【作者单位】: 河北盛世圆福项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基金】:国土资源部公益性项目行业科研专项(2009HX01)
【分类号】:P208;F30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庞英;王宝海;刘学忠;马博;;山东省耕地利用综合效益的时空分异特征[J];资源科学;2007年02期
2 闫树华;李岩;;浅谈县级耕地利用[J];科技信息;2010年28期
3 刘欣;王宪;杨剑波;吴宏林;李秀勤;;河南省耕地利用社会效益评价[J];河南科学;2012年01期
4 聂林鸿;恩施盆地耕地利用规划[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3期
5 俞勇军,陆玉麒;江阴市耕地变化驱动因素及耕地利用效率定量研究[J];经济地理;2002年04期
6 欧小鸥;怀化市农户耕地利用与耕地非农化关系研究[J];国土资源导刊;2005年03期
7 庞英;张绍江;陈志刚;;山东省耕地利用效益的时空差异[J];经济地理;2006年06期
8 刘钦普;林振山;冯年华;;生态足迹改进模型及在江苏省耕地利用评价中的应用[J];生态学杂志;2007年10期
9 王俊玲;吴克宁;吕巧灵;;县级耕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年01期
10 刘钦普;林振山;;江苏省耕地利用可持续性动态分析及预测[J];自然资源学报;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力娜;张凤荣;李翰鹏;运向杰;陈荣清;;传统农区农户耕地利用行为特征分析——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2 冯达;李婷婷;;湖南省耕地利用效益区域差异研究[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冯达;段亚锋;;湖南省耕地利用效率研究[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童绍玉;彭海英;;近十年来云南省耕地利用的时空变化[A];2013全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陶绍勇;;铜陵市耕地利用状况及培肥治理对策[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宋鄂平;荆青青;宋岚;曾克峰;;武汉市耕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及预测[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6优秀学术论文集(地理科学类)[C];2006年
7 赵彦锋;孙志英;;20年来南京市耕地数量与耕地利用效益的变化[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8 李武艳;;城市化与耕地利用水平的空间差异研究——以珠江三角洲为例[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屈瑞洁;邓祥征;崔晓临;;应对气候变化的耕地利用管理策略分析[A];第七届(2012)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选编)[C];2012年
10 郝海广;李秀彬;;农户兼业及其对耕地利用的影响——基于内蒙古太仆寺旗的实证研究[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韩良华;努力提高耕地利用整体水平[N];宜兴日报;2009年
2 记者 方家喜;发改委:2020年将建高标准农田8亿亩[N];经济参考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庞英;耕地利用效益及其区域差异[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2 刘钦普;基于生态足迹改进模型的江苏省耕地利用可持续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朴钟相;中韩耕地利用法律制度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世怀;耕地利用效益评价[D];西南大学;2008年
2 潘倩红;兰州市农户耕地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3 王伟娜;基于系统熵的哈尔滨市耕地利用系统安全评价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4 张宏;重庆市宅基地复垦耕地利用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5 李赞红;劳动力析出背景下不同区域耕地利用集约度对比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6 张田方;重庆市璧山区耕地利用效率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7 赵文晖;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保定市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8 辛一;基于DEA和神经网络的西部耕地利用效率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9 周琳;农民职业分化背景下的农户耕地利用效率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10 周迪;重庆山区不同类型农户耕地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6537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1653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