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航摄方法在传统聚落空间研究中的应用
本文选题:航空摄影 切入点:传统聚落 出处:《华中建筑》2016年10期
【摘要】:传统聚落空间研究面临诸多问题,例如空间信息难于获取,传统研究方法亦存有局限性。该文尝试借助低空航摄技术,探讨一种有效的信息采集和分析方法。通过对山西地区聚落案例的解读,辅助于聚落历史沿革梳理、空间形态分析、模型建构等方面,为聚落保护和发展提供支持。
[Abstract]: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 space, such as the difficulty of obtaining spatial information and the limitation of traditional research methods. This paper discusses an effective method of information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settlement cases in Shanxi Province, it helps to support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ettlements in the aspects of historical evolution, spatial form analysis, model construction, and so on.
【作者单位】: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5M580971)
【分类号】:P231;TU982.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柳琦;刘永丽;;中国传统聚落选址研究——以卫辉小店河清代民居群为例[J];河南科技;2010年11期
2 禄树晖;刘维彬;宋扬扬;;拉萨市藏式传统聚落构筑机理研究[J];西藏科技;2009年05期
3 刘沛林;刘春腊;邓运员;申秀英;胡最;李伯华;;基于景观基因完整性理念的传统聚落保护与开发[J];经济地理;2009年10期
4 胡最;刘沛林;曹帅强;;湖南省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空间特征[J];地理学报;2013年02期
5 李艳菊;;基于Google Earth的龙门山中北段区域传统聚落地学区划研究[J];煤炭技术;2013年01期
6 汤书福;严力蛟;雷华国;游张平;高阿丹;;畲族传统聚落形态及文化传承对策研究[J];科技通报;2014年03期
7 邓运员;;CRM的GIS应用及其对我国传统聚落景观管理的启示[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邓运员;申秀英;刘沛林;;GIS支持下的传统聚落景观管理模式[J];经济地理;2006年04期
9 邓运员;代侦勇;刘沛林;;基于GIS的中国南方传统聚落景观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初步研究[J];测绘科学;2006年04期
10 刘沛林;刘春腊;李伯华;邓运员;申秀英;胡最;;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聚落景观特征及其基因分析[J];地理科学;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琳;王辉;;京杭大运河山东段传统聚落的调查与思考[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2 王小斌;;徽州传统聚落空间营建中的基本理念探析[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赵逵;张钰;杨雪松;;川盐古道上的传统聚落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许飞进;杨大禹;左明星;;思想史视野下建水团山村传统聚落文化的传承与更新[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张祺;胡莹;;传统聚落文化的保护、更新与再生[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李婷;;由传统聚落特征出发的白族聚落更新策略初探[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何川;;湘南传统聚落生态单元的构建经验探索[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张祖群;赵荣;杨新军;黎筱筱;马秋芳;张宏;;中国传统聚落景观评价案例与模式[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严钧;梁智尧;赵能;;基于现代建筑技术分析方法的传统聚落人居环境研究——以湖南省永州市上甘棠古村为例[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兰玲;;摩梭传统聚落研究初探[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杨定海;海南岛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2 张楠;作为社会结构表征的中国传统聚落形态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林志森;基于社区结构的传统聚落形态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4 王椺;徽州传统聚落生成环境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5 王飒;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层次结构解析[D];天津大学;2012年
6 汤莉;我国湿热地区传统聚落气候设计策略数值模拟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7 刘沛林;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8 赵冶;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烨;基于生态适应性的传统聚落空间演进机制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2 俞曦;基于数字技术的传统聚落规划与民居绿色更新设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李雨帆;青岛滨海地区传统聚落及其气候适应性调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4 王宇倩;安多藏区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5 王一帆;村镇传统聚落中的环濠形态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6 吴望舒;徽州传统聚落用地布局优化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5年
7 申颖炜;福安楼下传统聚落建筑形态研究[D];华侨大学;2015年
8 孙雪艳;宁德传统聚落研究[D];华侨大学;2015年
9 郭潇;适应黄土高原山地环境的传统聚落与民居形态特征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10 陈福群;湘南地区传统聚落景观模式语言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548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1654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