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测绘论文 >

福建县域人口流动空间差异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24 18:31

  本文选题:人口流动 切入点:空间分布 出处:《测绘科学》2017年01期


【摘要】:针对当前国内对人口流动空间分布问题常采用的单一指标以及数理统计方法、忽略了空间效应、很难正确识别人口流动地域类型以及空间分布模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以县域以人口净迁移率为横坐标和以人口总迁移率为纵坐标的复合指标法。首先对2010-2013年福建省85个县域的人口流动地域类型进行了测度和划分;随后,为进一步探索人口流动集聚程度,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县域人口流动空间分布差异显著;福建省县域人口流动的地理集聚特征显著且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并且"低-低"类型分布占据主要地位。研究结果为发现福建省县域人口流动空间模式,更好地为人口流动区域差异进行量化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Abstract]:In view of the single index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which are often used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mobility in China at present, the spatial effect is ignored, and it is difficult to correctly identify the regional type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population mobility. In this paper, a composite index method, which takes the net migration rate of population as the horizontal coordinate and the total migration rate of the population as the vertical coordinate, is put forward. Firstly, the regional types of population mobility in 85 counties of Fujian Province from 2010 to 2013 are measured and divided. In order to further explore the degree of population mobility agglomeratio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by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mobility in Fujian county was significant; The geographical agglome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nty population flow in Fujian Province are significant and have obvious positive correla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low to low" type occupies the main posi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tial pattern of population mobility in the county area of Fujian Province is found. It provides a strong support for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population mobility.
【作者单位】: 福州大学福建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
【基金】:数字福建建设项目(闽发改网数字函[2014]191号)
【分类号】:C924.24;P20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赵丽娟,张海鹰;人口流动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J];高师理科学刊;2004年01期

2 段成荣;关于当前我国人口流动的几个问题[J];科技导报;1999年04期

3 王云;从人口流动的反梯度现象看加快“农村城市化”建设的重要性[J];科学管理研究;2000年01期

4 邵宜航;洪树林;;人口流动下跨区污染的两级政府政策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年01期

5 柳百萍;;我国人口流动的经济因素分析[J];合肥教院学报;1999年02期

6 陈耀;叶振宇;郑鑫;;我国环渤海地区人口流动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J];当代经济管理;2010年05期

7 王跃如;;德国城市化的特点[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12期

8 陈彦光;;人口流动的空间相互作用、Markov链和线性规划分析——地理研究中综合应用数学方法的一个实例[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9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颖;;发达国家发展早期与当今发展中国家人口流动比较分析[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五辑)[C];2008年

2 宋帅;;浅析民族地区人口流动问题[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曹洋;郑思齐;龙奋杰;;中国人口流动的驱动力及空间差异研究[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赵秀池;;北京市人口流动及居住意愿抽样调查及展望[A];2012城市国际化论坛——世界城市:规律、趋势与战略选择论文集[C];2012年

5 杨闯;;论全球化进程中城市人口流动所面临问题[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6 周雪香;;明中叶闽粤赣边的人口流动与“客家”名称的出现[A];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C];2011年

7 陈刚;李树;陈屹立;;人口流动增加了犯罪吗?——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张秋霞;;省际人口流动对各省市老龄化程度的影响[A];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03年度优秀论文集[C];2003年

9 张海洋;;中国移动因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口双向流动的影响和管理需求研究论证报告(节选)[A];共识(2010春刊03)[C];2010年

10 郑信哲;;人口流动给朝鲜族社会发展带来的喜与忧[A];城市中的少数民族[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开新;加强对人口流动问题的研究[N];人民日报;2010年

2 杨成钢 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从均衡视角认识中国的人口流动问题[N];中国人口报;2014年

3 左蓝;人口流动不能忽视儿童[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4年

4 郑信哲;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探析[N];中国民族报;2002年

5 俞宪忠;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流动的动因探析[N];中国人口报;2005年

6 俞宪忠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经济学院;简论人口流动[N];中国人口报;2007年

7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刘尚希;认识人口流动要有新视角[N];北京日报;2012年

8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梅新育;把跨境人口流动与继承弘扬包容传统协调好[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9 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政治经济学博士研究生 孙晓芳;劳动力异质性视野下的人口流动[N];山西日报;2013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郑真真;中国女性人口流动与变化趋势分析[N];中国妇女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高洪;当代中国人口流动问题[D];复旦大学;2003年

2 李东;人口流动与重庆经济增长极的形成和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3 彭岩富;我国人口流动及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年

4 杨传林;市场经济进程中的中国人口流动问题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5 杨文杰;适应中国人口流动的财政政策优化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6 岳雪莲;仫佬族流动人口与流出地社会变迁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祥;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5年

2 佟钰;中国省级人口流动的主导动因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台倩;西南边境地区人口流动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4 李晓;延边朝鲜族人口流动与职业结构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5 胡Z腪,

本文编号:16595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16595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d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