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InSAR数据联合解算地表三维形变场
本文选题:GPS + InSAR ; 参考:《长安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GPS、InSAR作为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现代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在探索地壳运动、解释地球物理现象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空间分辨率方面,GPS受限于地面接收机的数量,空间域的分辨率比较低,InSAR则可以实现大区域的面状观测;时间分辨率方面,GPS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测量频率,InSAR则受限于卫星的往返周期,时间域分辨率较低;观测精度方面,连续观测GPS可以获取高精度的水平形变,InSAR则由于入射角的关系,对垂直向形变比较敏感。因此两者具有很好的互补性,如何有效融合两类数据获取研究区域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的三维形变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现代测量平差是一种以误差理论和经典测量平差为基础的数据处理技术,并引入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矩阵论等一系列现代数学理论发展形成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多手段、多分辨率和多时态的测量数据集成研究中。本文借鉴平差理论与方法在“3S”集成数据处理中的应用,以GPS-InSAR数据融合三维形变监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导向,以GPS-InSAR观测数据融合的函数模型、随机模型为核心研究内容,以近代测量平差中附加系统参数平差、方差分量估计等思想为研究突破口,实现GPS与InSAR观测数据的最优融合。主要研究创新内容如下:1.解析优化法与最小二乘法的等价关系研究基于Gibbs能量方程的解析优化法和基于数据特点及成像几何关系的最小二乘法两者之间的关系。假设两种方法的定权方式一致,最小二乘法得到的法方程即为解析优化法的求解线性方程组,两种方法具有等价关系。因此不需要设计复杂的数值迭代模型,考虑在GPS-InSAR数据融合的基本最小二乘模型基础上,引入近代测量平差的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方法,以实现两类数据的最优融合。2.附加系统参数的升降轨InSAR-GPS数据融合模型(函数模型)升降轨InSAR的数据配置情况下,成像几何的差异有助于提高三维形变解算的精度。但是基于DEM误差、相位解缠参考点的选取、大气误差及起算基准的不同等因素的分析,InSAR升降轨数据之间以及InSAR数据与GPS数据之间会存在系统性的差异。由此提出采用附加系统参数平差的方法来处理系统误差的影响。由于不同误差源的系统误差相互交织在一起,难以采用顾及系统误差特点的附加参数模型,同时考虑到InSAR形变监测误差源中,大气噪声、DEM误差等与地形相关性比较大,于是将系统误差的综合影响视为一个整体,以高精度的GPS观测值为约束,在升降轨InSAR观测方程中分别加入一个跟点的位置有关的系统误差函数作为系统误差整体改正项来进行补偿,建立附加系统参数的升降轨InSAR-GPS数据融合模型。最后分别通过模拟数据与西安地区的实测数据验证了该方法获取高精度三维地表形变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形变量解算精度在ENU方向都有提高,其中在U方向提高显著。3.基于垂直方向方差分量估计的GPS-InSAR数据联合解算方法(随机模型)针对GPS-InSAR数据联合解算三维形变场研究中函数模型已知,但随机模型难以确定的问题,考虑到InSAR观测值对水平形变不敏感,水平方向形变场主要取决于GPS-Kriging插值的结果,在分析基于方差分量估计的InSAR/GPS观测值的随机模型验后估计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垂直方向方差分量估计的GPS-InSAR数据联合解算三维形变场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对GPS垂直向观测量和InSAR-LOS向观测量在垂直方向的投影作方差分量估计,根据求得的单位权方差因子结合水平方向Kriging插值的方差确定水平方向的权阵,由此得到各类观测量较为合理的先验方差,提高模型解算精度。实验证明,该方法能够在GPS点密度较小时,提高解算效率,取得更高的精度。4.断层自动剖分技术反演汶川Mw7.9同震滑动分布(实际应用)将上述模型算法应用于实际地学问题研究中,以汶川Mw7.9地震GPS、InSAR同震观测数据为基础,采用附加系统参数的GPS-InSAR综合形变模型解算汶川地区高精度三维形变场,并以此作为地表形变约束,结合断层几何参数反演结果,利用三角位错元断层自动剖分技术反演其同震滑动分布。位错元之间的平滑过渡以及滑动量、滑动形式、矩震级都表明:相比于GPS三维形变场,附加系统参数的GPS-InSAR综合形变模型所得三维形变场能够反演得到更为精细可靠的滑动分布结果。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315.7;P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国祥;InSAR系列讲座4 InSAR数据处理及关键算法[J];四川测绘;2005年01期
2 卢汝圻,李有英,廖岭堂,陈俭德,吴红;地震领域形变场的研究[J];华南地震;1985年01期
3 王双绪,江在森;丽江7.0级和唐山7.8级地震前形变场动态演化与异常特征[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7年04期
4 谢觉民;大同-阳高地震前后华北地区形变场动态及其演化[J];山西地震;1996年01期
5 张祖胜;1976年唐山地震区的地壳水平形变场研究[J];地壳形变与地震;1983年01期
6 殷硕文;邓孺孺;;InSAR数据的配准技术研究[J];遥感信息;2010年02期
7 王敏;;GPS观测结果的精化分析与中国大陆现今地壳形变场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0年03期
8 汤晓涛;INSAR数据处理的基线估计和影像自动概略配准[J];解放军测绘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9 孙宝恒;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在水下炸礁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矿业;2002年04期
10 白凌云;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J];电脑技术;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勇;张青梅;唐枢;;天津市GPS连续运行参考站网系统的建设[A];2007'全国测绘科技信息交流会暨信息网成立30周年庆典论文集[C];2007年
2 郁文晋;;船舶自动识别系统与海上GPS警用指挥系统[A];2002航海实用新技术论文集[C];2002年
3 孟广山;;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及应用[A];建设工程理论与实践(第二辑)[C];2005年
4 夏治中;;GPS技术用于中国大陆地壳形变场研究现状[A];中国地震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5 王军见;远顺立;吴孔军;王金娜;;河南省GPS连续运行参考站网的设计[A];中国测绘学会九届四次理事会暨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军见;远顺立;吴孔军;王金娜;;河南省GPS连续运行参考站网的设计[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8年
7 吴维;高太长;郝晓静;;国产GPS探空仪对比试验情况及启示[A];第五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郑俊锋;;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与移动通讯技术[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9 傅常伦;董德存;谢峰;林本江;;基于GPS的出租车空驶现象研究[A];2007第三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王炎城;江伟生;;浅谈GPS手提机及野外定位[A];广东省测绘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凌 鹤;100台GPS为出租车下月跑街[N];辽宁日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慕海燕;我市10辆出租车率先安装GPS系统[N];哈尔滨日报;2006年
3 记者 闫雪峰;1.2万台出租车将装GPS系统[N];黑龙江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郭俊峰;1.2万辆出租车期待GPS护驾[N];黑龙江日报;2007年
5 记者 李飙;出租车GPS增新功能[N];芜湖日报;2011年
6 本报特约撰稿 丰沛;韩推测朝鲜将建“人民GPS”[N];中国国防报;2013年
7 记者 阮仕喜 通讯员 陈邦庚 雅e,
本文编号:17343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1734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