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测绘论文 >

北斗系统在南极中山站地区的基本定位性能评估

发布时间:2018-04-17 22:26

  本文选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 性能评估 ; 参考:《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7年08期


【摘要】:对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BDS)正式运行后在南极中山站地区的基本导航定位性能进行了评估,包括卫星可用性、位置精度因子(PDOP)、伪距观测值质量、电离层模型精度及单频伪距导航定位性能等方面。对南极中山站地区实测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首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可用性与伪距观测值质量在总体上与GPS处于同一水平,并已初步具备了全天导航定位的能力,但存在卫星分布不够均匀、GEO卫星高度角较低、电离层模型精度较差等问题。其次,北斗单频伪距单点定位北、东方向的精度分别优于22m和9m,高程方向优于25m;超短基线的单频伪距差分定位在北、东、高程三个方向的精度分别为3.6m、2.3m和3.3m;总体而言与GPS相比有一定差距。最后,北斗/GPS组合定位相对于单一的GPS定位不仅增加了系统的可靠性,还对定位的精度有明显改善,对于单频伪距单点定位、伪距差分定位的三维点位精度可分别提高10%、22%。
[Abstract]:The basic navigation and positioning performance of Beidou Regional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 (BDS) in Zhongshan Station, Antarctica, is evaluated, including satellite availability, position accuracy factor (PDOPN), pseudo-range observation quality, etc.The accuracy of ionospheric model and the positioning performance of single frequency pseudo-range navigation are discussed.The analysis of the measured data in Zhongshan Station, Antarctica shows that, first of all, the availability and pseudo-range quality of the Beidou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 are at the same level as that of GPS, and the capability of all-day navigation and positioning has been preliminarily possessed.However, the satellite distribution is not uniform enough and the altitude angle of GEO satellite is low, and the accuracy of ionospheric model is poor.Secondly, the accuracy of Beidou single frequency pseudo-range single point positioning is better than 22m and 9m in the east direction and 25m in the elevation direction respectively, and the single-frequency pseudo-range differential positioning of the ultra-short baseline is located in the north and east,The accuracy of the three directions of elevation is 3.6mg 2.3m and 3.3mrespectively, which is sligh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GPS.Finally, compared with the single GPS positioning, the Beidou / GPS integrated positioning not only increases the reliability of the system, but also improves the positioning accuracy obviously. For single frequency pseudo-range single point positioning, the three dimensional accuracy of pseudo-range differential positioning can be increased by 10% and 22% respectively.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山东大学空间科学研究院;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31064,41174029,41531069) 测绘地理信息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基金资助项目(201412009)~~
【分类号】:P228.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妙昌;回顾第十九次队南极中山站越冬工作[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4年05期

2 卞林根,贾朋群,陆龙骅,周秀骥;南极中山站1990年地表能量通量变化的观测研究[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2年11期

3 韩宗珠,武心尧,杨作升,盛兴土,章跟宁;南极中山站外普里兹湾底泥的矿物组成及其硅藻类[J];海洋科学;1992年04期

4 方德声;;来自南极中山站的新认识[J];科学;2001年06期

5 胡胜利;南极中山站1995年异常天气特点的分析[J];海洋预报;1997年03期

6 许淙;;南极中山站地区冬季低温及增暖天气的变化特点[J];极地研究;2005年02期

7 杨友华,汤克云,袁亚萍,胡红桥,刘瑞源;南极中山站夜间极光特点[J];地球物理学报;1999年06期

8 杨清华;张林;李春花;李荣滨;李凯;;南极中山站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分析[J];海洋通报;2010年06期

9 许淙,万军,吕非;2002-2003年南极中山站地区风要素变化特征[J];海洋预报;2004年04期

10 肖晖,黄自强,杨绪林,汤荣坤;1998~1999年南极中山站气象要素变化特征[J];台湾海峡;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瑞源;杨惠根;钱嵩林;贺龙松;刘勇华;王幸;刘顺林;;南极中山站高空大气综合观测系统[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2 刘瑞源;杨惠根;钱松林;贺龙松;刘勇华;胡红桥;刘顺林;;南极中山站日地物理观测和研究[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3 汤洁;卞林根;赖鑫;李百超;张训途;;南极中山站的温室气体观测结果的初步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冰冻圈与极地气象学[C];2011年

4 刘顺林;贺龙松;刘瑞源;;南极中山站冬季电离层的平均特性[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5 林忠;卞林根;陆龙骅;;南极中山站大气臭氧垂直廓线观测研究[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冰冻圈与极地气象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6 胡红桥;刘瑞源;刘勇华;刘顺林;杨惠根;徐中华;;R9077活动与南极中山站的强烈吸收事件[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7 胡红桥;刘瑞源;杨惠根;刘顺林;;南极中山站高频雷达探测计划[A];第十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8 张北辰;刘瑞源;陈卓天;徐中华;;南极中山站冬季和分季电离层F层特性的数值模拟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彭丰林;汤克云;徐文耀;;南极中山站天电接收系统的设立及初步探测研究[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10 贺龙松;刘勇华;刘瑞源;;南极中山站电离层在太阳低年的平均特性[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张建松;中国在南极中山站建立大气本底监测站[N];福建科技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许琴;东大学子参加南极中山站扩建[N];南京日报;2008年

3 张建松;南极中山站建立大气本底监测站[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4 陆龙骅;南极中山站大气科学考察取得进展[N];中国气象报;2008年

5 顾瑞珍 查云帆;中国政府代表团赴南极中山站考察慰问[N];人民日报;2010年

6 记者 韩晓玲 实习生 段静雅;省南北极科学考察学会给力极地科考[N];湖北日报;2011年

7 吴文会邋齐燕欣;南极中山站科考完成 测绘工作者保障有力[N];中国测绘报;2008年

8 陈妍 吴文会;南极中山站科考测绘任务完成[N];中国测绘报;2011年

9 赵永新;重大科技基础项目“子午工程”开工[N];人民日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孙玉龙;南极中山站二氧化碳和甲烷的监测与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王玉婷;南极中山站近地面臭氧和一氧化碳的本底特征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3 姜秀鹏;南极中山站建设工程的项目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655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17655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2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