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测绘论文 >

大规模GPS揭示中国现今地壳构造形变特征

发布时间:2018-05-29 04:41

  本文选题:GPS + 速度场 ; 参考:《地震工程学报》2017年03期


【摘要】:利用全国260多个陆态网络连续站以及2 000多个陆态网络区域站2011—2015年观测数据,计算分析中国大陆现今整体地壳构造形变特征以及板内应变场空间分布特征。根据密集、大范围的GPS速度场可知中国大陆现今整体速度场依然呈现西强东弱的态势,其中最大值出现在喜马拉雅地区,一般速率在35~42mm/a之间,而川滇地区形成的右旋剪切带的形变特征最为醒目,其西南部最小速率在3~9mm/a之间,北部最大速率在17~23mm/a;由应变场的空间分布可以看出应力最大的地区主要是喜马拉雅、昆仑山中部、川滇地区的鲜水河断裂带、天山地区以及京津唐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应变速率表现为东西拉张型,主要是由于2011年日本大地震对该地区的影响还未完全消退造成的。
[Abstract]: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data from more than 260 land network stations in China and more than 2000 land network regional stations from 2011 to 2015,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ent tectonic deformation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stress field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are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dense, large range GPS velocity field, the overall velocity field in China is still present in the West. Strong east weak trend, the largest of which appear in the Himalaya area, the general rate is between 35~42mm/a, and the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xtral shear zone formed in the Sichuan Yunnan region are most striking, the smallest rate in the southwest is between 3~9mm/a and the maximum rate in the north is 17~23mm/a, and the area of the maximum stress can be seen from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strain field. It is Himalaya, the middle of the Kunlun mountain, the fresh water river fault zone in the Sichuan Yunnan region, the Tianshan area and the Beijing Tianjin Tangshan area, and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 should be the East-West tension type, mainly because the impact of the great earthquake on the region in 2011 has not completely subsided.
【作者单位】: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震大地测量重点实验室;
【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所长基金(IS201526244) 地震行业科研专项(201308009)
【分类号】:P228.4;P315.7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帅;张永志;姜永涛;;结合欧拉矢量的反演算法构建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运动速度场模型[J];地震工程学报;2015年01期

2 谭成轩;胡秋韵;张鹏;丰成君;秦向辉;;日本M_W9.0级大地震前后华北和东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作用调整过程与研究意义探讨[J];地学前缘;2015年01期

3 马海萍;武艳强;杨立明;江在森;刘晓霞;张辉;;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M_s6.6地震前地壳形变特征研究[J];地震工程学报;2013年04期

4 戴黎明;李三忠;楼达;索艳慧;刘鑫;余珊;周淑慧;;亚洲大陆主要活动块体的现今构造应力数值模拟[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3年02期

5 郭良迁;陈聚忠;塔拉;;京津唐地区的现今垂直形变特征及其构造活动的含义[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2年04期

6 杨国华;江在森;王敏;张祖胜;刘广余;韩月萍;丁平;龚平;;印尼地震对我国川滇地区地壳水平活动的影响[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6年01期

7 杨少敏,王琪,游新兆;中国现今地壳运动GPS速度场的连续变形分析[J];地震学报;2005年02期

8 沈正康,王敏,甘卫军,张祖胜;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应变率场及其动力学成因研究[J];地学前缘;2003年S1期

9 王敏,沈正康,牛之俊,张祖胜,孙汉荣,甘卫军,王琪,任群;现今中国大陆地壳运动与活动块体模型[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3年S1期

10 张希,江在森,王琪,王双绪,张晓亮;川滇地区地壳水平运动特征与强震关系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祥云;蒋长胜;王晓山;田鑫;;鄂尔多斯块体周缘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及应力场特征[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7年07期

2 王东振;赵斌;余建胜;谭凯;;大规模GPS揭示中国现今地壳构造形变特征[J];地震工程学报;2017年03期

3 邹娟茹;唐红涛;李昂;何建宁;;基于GPS速度场的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特征研究[J];地理空间信息;2017年05期

4 李媛;刘希康;刘峡;周伟;杜雪松;张立成;;跨断层“点-线-面”研究方法及在震例分析中的应用[J];地震;2017年02期

5 高立新;戴勇;;中国东北地区浅源地震活跃期特征分析[J];地震;2017年02期

6 朱艾斓;徐锡伟;任烨;孙冬军;王鹏;于海英;宋秀青;刘芳;;中国东南部地区背景地震重新定位及隐伏活动构造初步研究[J];地震地质;2017年01期

7 王伟;王迪晋;聂兆生;乔学军;;利用陆态网络连续GNSS资料分析流动站速率精度与可靠性[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7年01期

8 刘立炜;季灵运;赵强;;南北地震带垂直形变速率梯度与强震活动研究[J];地震;2017年01期

9 朱新运;;华北盆地Lg波衰减及台站场地响应特征[J];地球科学;2016年12期

10 MENG Wen;GUO Changbao;ZHANG Yongshuang;DU Yuben;ZHANG Min;BAO Linhai;ZHANG Peng;;In Situ Stress Measurements in the Lhasa Terrane,Tibetan Plateau,China[J];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2016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双绪;蒋锋云;李宁;刘立炜;张四新;;岷县漳县6.6级地震前区域地壳运动变形背景与断层形变异常特征[J];地震工程学报;2013年03期

2 张鹏;秦向辉;丰成君;孙炜锋;谭成轩;;郯庐断裂带山东段深孔地应力测量及其现今活动性分析[J];岩土力学;2013年08期

3 武艳强;江在森;王敏;车时;廖华;李强;李鹏;杨永林;向和平;邵志刚;王武星;魏文薪;刘晓霞;;GPS监测的芦山7.0级地震前应变积累及同震位移场初步结果[J];科学通报;2013年20期

4 殷海涛;甘卫军;黄蓓;肖根如;李杰;朱成林;;日本M9.0级巨震对山东地区地壳活动的影响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3年05期

5 曾佐勋;王杰;;芦山地震:一个成功的中期预测案例[J];地学前缘;2013年03期

6 李德威;陈桂凡;陈继乐;郝海健;;地震预测:从芦山地震到大陆地震[J];地学前缘;2013年03期

7 贾鹏;张希;张晓亮;蒋锋云;;汶川地震前后川滇及其邻区GPS水平运动演化特征[J];西北地震学报;2012年03期

8 陈为涛;甘卫军;肖根如;梁诗明;盛传贞;;3·11日本大地震对中国东北部地区地壳形变态势的影响[J];地震地质;2012年03期

9 武艳强;江在森;杨国华;赵静;;南北地震带北段近期地壳变形特征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2年09期

10 索艳慧;李三忠;戴黎明;刘鑫;周立宏;;东亚及其大陆边缘新生代构造迁移与盆地演化[J];岩石学报;2012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弋培;;道孚6.9级地震形变特征分析[J];四川地震;1989年04期

2 赵瑞斌,沈军,李军;1902年新疆阿图什8(1/4)级地震形变特征与发震模式初探[J];地震地质;2001年04期

3 刘序俨,傅再扬,吴绍祖;地面倾斜的形变特征及计算方法[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5年01期

4 王紫燕;李祖宁;刘序俨;关玉梅;陈超贤;钟继茂;陈光;;基于多种形变观测资料分析福建地区形变特征[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1年04期

5 ;1970年云南省通海地震的地形变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1975年04期

6 张希;薛富平;贾鹏;;甘肃及其边邻地区断层形变特征强度时序变化与强震关系[J];国际地震动态;2010年10期

7 虞廷林,杨云发,向国安;长江葛洲坝库区及其邻近蓄水前后地面形变特征的初步研究[J];地震学报;1983年03期

8 Andy Nowacki;James Wookey;J-Michael Kendall;吴萍萍;;利用地震各向异性方法研究地幔底部的形变特征[J];国际地震动态;2012年05期

9 胡亚轩;崔笃信;王文萍;郝明;;渭河盆地现今地形变特征研究及地震活动分析[J];国际地震动态;2012年06期

10 郑熙铭;;唐山7.8级地震前天津地区的一些地形变特征[J];西北地震学报;198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胡亚轩;崔笃信;王文萍;郝明;;渭河盆地现今地形变特征研究及地震活动分析[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2 丁学仁;史|,

本文编号:19495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19495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d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