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北京城区避难场所可达性评价方法
本文选题:应急避难场所 + 可达性 ; 参考:《测绘科学》2017年01期
【摘要】:针对传统两步移动搜寻法应用于避难场所可达性研究中存在的中心供给、统一阈值及无距离衰减的问题,提出了"入口供给、分段阈值、高斯距离衰减"的优化方案。入口供给更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分段阈值则充分考虑了避难场所的面积因素,高斯距离衰减符合可达性随距离递减的规律。改良两步移动搜寻法能够较好地揭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与人口相互作用的规律。基于ArcGIS平台,将改良两步移动搜寻法应用于北京城区应急避难场所的可达性研究,获得更加真实、可靠的评价结果,展现了改良两步移动搜寻法在公共服务空间可达性评价方面的重要作用。
[Abstract]: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 central supply, unified threshold and no distance attenuation existing in the traditional two-step mobile search method applied in the research of accessibility of asylum, an optimized scheme of "entrance supply, segmented threshold, Gao Si distance attenuation" is proposed. The entrance supply is more in line with the human cognitive law, while the sectional threshold fully considers the area factor of the shelter, and the Gao Si distance attenuation accords with the law of the decrease of the reachability with the distance. The improved two-step mobile search method can better reveal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urban emergency shelter and population. Based on ArcGIS platform, the improved two-step mobile search method is applied to the research on the accessibility of emergency shelters in Beijing urban area, and the results are more real and reliable. It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the improved two-step mobile search method in the accessibility evaluation of public service space.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01199,41271185)
【分类号】:P20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太田裕;镜味洋史;陈宏德;;探讨地震避难场所的部署计划[J];国际地震动态;1982年01期
2 陈苏诞;张晓峰;王蕾;;太原市地震应急疏散与避难场所安全性扫描[J];城市与减灾;2007年01期
3 顾小平;裴友法;乔鹏;;城市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和管理[J];灾害学;2010年S1期
4 周天颖,简甫任;紧急避难场所区位决策支持系统建立之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1年01期
5 侣记青;;避难场所应急排水系统现状与分析[J];河南科技;2014年01期
6 张达;;地震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和城市防灾[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7 吴小飞;崔金东;李旭;;秦皇岛市应急避难疏散场所规划现状分析及建议[J];甘肃科技;2013年08期
8 马东辉;翟亚欣;范波;;中小学校作为避难疏散场所的规划对策研究[J];灾害学;2010年S1期
9 苏幼坡,刘瑞兴;防灾公园的减灾功能[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4年02期
10 朱思诚;;推进城市应急工程建设 提高城市应急能力[J];城市与减灾;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天颖;简甫任;;紧急避难场所区位决策支持系统建立之研究[A];海峡两岸减轻灾害与可持续发展论文专辑[C];2000年
2 顾小平;裴友法;乔鹏;;城市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和管理[A];第三届全国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高建国;贾燕;;紧急状态下的人文关怀——谈避难场所的设置[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发展与人文关怀专辑[C];2006年
4 史亮;;北京市避震疏散体系的规划构建[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黄俊;洪昌富;谢映霞;;淮南市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简介[A];第三届全国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熊志阳;王珊珊;;村庄避难场所及疏散通道的评价与优化——以北京流村镇六个村庄为例[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C];2014年
7 吕慧;马英楠;;地震灾后临时社区安全管理研究——以日本大地震为鉴[A];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的创新理论和方法——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马东辉;翟亚欣;范波;;中小学校作为避难疏散场所的规划对策研究[A];第三届全国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朱伟;周晓峰;;城市避难场所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模型研究[A];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的创新理论和方法——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邴启亮;;城市综合防灾的综合保障体系规划探讨[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扬;北京:2010年前完善所有大型避难场所配套设施[N];中国改革报;2007年
2 郭强;省城将建一大型地震避难场所[N];山西经济日报;2008年
3 记者 刘扬;中心城每年建20到30处避难场所[N];北京日报;2008年
4 记者 郑向鹏;室外固定避难场所可容纳600万人[N];深圳特区报;2010年
5 通讯员 秦楠;海淀大型避难场所建成配套设施[N];北京日报;2011年
6 记者 徐凯;广元将建11个大型避难场所[N];四川日报;2011年
7 记者 孙潇;春城公园将建云南最大应急避难所[N];昆明日报;2013年
8 记者 陈广琳;深圳将建452个室外避难场所[N];深圳商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王文郁;沈阳公园首建避难场所[N];中国消费者报;2008年
10 记者 松涛;防灾减灾的“生命通道”和“避难场所”[N];阿坝日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雪松;体育场馆兼作避难场所的设计探讨[D];重庆大学;2011年
2 陈灵利;工业园区防灾避难场所规划选址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3 邹凯丽;基于GIS的山地城市避难圈域划分方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4 程丽婷;村镇避难所的设计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6年
5 田田;城市抗震疏散场所建设规划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李薇;山地城市避难场所规划技术策略初探[D];重庆大学;2010年
7 胡强;山地城市避难场所可达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8 吴德龙;清源山风景区避难场所研究[D];华侨大学;2014年
9 李昱杰;城市抗震防灾避难场所的区位选择与空间布局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4年
10 姜雪;城市减灾功能网络构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293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2029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