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测绘论文 >

DInSAR技术及其在矿区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17 20:11

  本文关键词:机载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在地形测绘中的应用及其进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科技大学》 2010年

DInSAR技术及其在矿区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史卫平  

【摘要】:煤炭的开采和利用,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给矿区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损害,直接影响人们的安全生产和生活。矿区地面沉降监测是矿山开采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常规的矿区地面沉降监测主要依赖于传统的水准测量,静态GPS测量或者动态GPS测量。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空间对地观测新技术,可用于地面沉降、地震形变、火山运动、山体滑坡以及冰川运动等地表微小形变的监测,其精度可以达到厘米级甚至毫米级。与传统地面沉降监测技术相比,DInSAR技术具有大面积采样、测量时间短、成本低等优势。DInSAR技术将是未来地面沉降监测技术发展的方向。由于DInSAR技术受时间去相干、基线去相干、大气效应的影响,其在矿区地面沉降监测方面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因此,研究DInSAR技术在矿区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文对DInSAR技术在矿区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 (1)系统论述和深入分析了InSAR重建DEM及DInSAR监测地表形变的基本原理和数据处理流程。 (2)深入分析DInSAR数据处理过程中的图像配准、去平地效应、相位解缠、地理编码及形变图生成等关键技术,并分析影响DInSAR技术测量精度的误差源。 (3)以济宁市北区某一矿区地面沉降为研究对象,利用6景ENVISAT ASAR数据,开展了DInSAR技术在矿区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试验,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4)利用DInSAR提取的沉降监测数据,应用岩层与地表移动变形的模型识别和参数识别理论,结合目前矿区广泛应用的概率积分法理论,求取了矿区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计算参数,初步验证了利用DInSAR技术进行矿区地表移动变形分析的可行性,为InSAR在矿区的进一步应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TD325.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德仁,周月琴,马洪超;卫星雷达干涉测量原理与应用[J];测绘科学;2000年01期

2 张继贤,杨明辉,黄国满;机载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在地形测绘中的应用及其进展[J];测绘科学;2004年06期

3 成英燕;贾有良;党亚民;章传银;;用InSAR技术进行形变监测的研究[J];测绘科学;2006年03期

4 独知行;阳凡林;刘国林;温兴水;;GPS与InSAR数据融合在矿山开采沉陷形变监测中的应用探讨[J];测绘科学;2007年01期

5 刘国林,张连蓬,成枢,江涛;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与全球定位系统数据融合监测矿区地表沉降的可行性分析[J];测绘通报;2005年11期

6 汪鲁才,王耀南,毛建旭;基于相关匹配和最大谱图像配准相结合的InSAR复图像配准方法[J];测绘学报;2003年04期

7 陈强;刘国祥;李永树;丁晓利;;干涉雷达永久散射体自动探测——算法与实验结果[J];测绘学报;2006年02期

8 游新兆,李澍荪,杨少敏,乔学军,王琪,Tom Logen,杜瑞林;长江三峡工程库首区InSAR测量的初步研究[J];地壳形变与地震;2001年04期

9 路旭,匡绍君,贾有良,黄立人;用INSAR作地面沉降监测的试验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2年04期

10 傅文学;田庆久;郭小方;王黎明;;PS技术及其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穆冬;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1年

2 张红;D-InSAR与POLinSAR的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2年

3 成枢;地面沉降变形预计模型与监测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4 王志勇;星载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5 罗小军;永久散射体雷达差分干涉理论及在上海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6 赵超英;差分干涉雷达技术用于不连续形变的监测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林育秀;肥城矿区地表移动变形参数规律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2 任丽艳;大屯矿区岩移参数规律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兴旺;张启斌;杨勇;侯争光;姜家庆;;InSAR干涉图滤波方法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7期

2 陈伟利;陶和平;刘斌涛;;基于SVM的多光谱影像与SAR图像融合地物分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0期

3 李海清;向龙;贾宏宇;;品字形房柱式采空区开采地表移动规律[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4 王正帅;邓喀中;谭志祥;;导水裂缝带高度预测的模糊支持向量机模型[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5 谭衢霖,付卓,胡吉平;SAR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在地震区域形变测量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6 彭劲松;秦永元;严恭敏;;OpenGL在雷达图像实时显示中的应用[J];兵工自动化;2006年01期

7 袁礼海;宋建社;沈涛;;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特征关键度分析与分类算法研究[J];兵工学报;2007年10期

8 胡程;刘志鹏;曾涛;符蓓蓓;朱宇;;一种精确的地球同步轨道SAR成像聚焦方法[J];兵工学报;2010年S2期

9 邹积亭;刘运明;;D-InSAR在地面形变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测绘;2009年02期

10 林子晔;;GAMMA中ISP模块SAR影像处理若干问题解析[J];北京测绘;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新华;;矿山常见地质灾害分析[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10年卷(下册)[C];2010年

2 卜志燕;孟凡祥;;铁路桥下采煤移动变形规律研究[A];江苏省测绘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周芳;;基于融合的混合模式SAR成像技术[A];第九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1年

4 廖汉程;毛士艺;;SAR数字图像后处理系统的硬件与软件设计[A];第十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1)论文集[C];2001年

5 甘荣兵;王建国;何川;;对合成孔径雷达的弹射式干扰性能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3)论文集[C];2003年

6 黄艺毅;王军锋;刘兴钊;;双站ISAR成像算法的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7)论文集[C];2007年

7 高磊;邹江威;陈曾平;;一种ISAR成像信号中微动成份分离方法[A];第十四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9)论文集[C];2009年

8 赵璐;宫辉力;李晓娟;张有全;;基于PSInSAR技术的拉斯维加斯地区地面沉降研究[A];第二届“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论文精选[C];2010年

9 芦颖;严卫东;倪维平;马心璐;;TerraSAR-X数据的干涉测量研究[A];第二届“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论文精选[C];2010年

10 何秀凤;罗海滨;黄其欢;何敏;;InSAR与GPS集成方法在水利工程形变监测中应用研究[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秋香;PS InSAR关键技术及其在矿区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贾瑞生;矿山开采沉陷三维建模与可视化方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唐艳红;基于航海雷达的海浪遥测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李晓明;ENVISAT卫星ASAR波模式数据海浪反演算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殷硕文;基于相干目标DInSAR方法的南方公路沉降监测应用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6 任高峰;露井联合开采作用边坡损害机理及控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蒋廷臣;星载宽幅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形变监测理论与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岳昔娟;稀少(无)控制条件下机载SAR高精度定位技术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9 王力宝;多输入多输出合成孔径雷达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10 王怀军;MIMO雷达成像算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飞;基于MAPGIS的开采沉陷预计分析系统[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陈勇;开滦矿区深部开采地表移动规律的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史彩霞;开采沉陷动态预计理论及其参数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静涛;煤矿开采岩层与地表变形数值模拟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胡乐银;应用InSAR时序分析方法监测断层活动性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郝华东;卡尔曼滤波在InSAR相位解缠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冯幼贵;基于GIS的矿山开采地表移动与变形预计[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张宗营;SAR影像配准方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9 王梁文敬;典型地物的极化后向散射特性分析及其在分类中的应用[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10 唐红梅;基于辐射与空间信息的遥感图像检索[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翠莲,开小明;MATLAB语言在多元线性回归中的应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张忠尧,张国骏,张忠华;地面沉降塌陷对区域环境经济的影响及防治对策研究[J];北方环境;1999年04期

3 易芳;采用MATLAB的线性回归分析[J];兵工自动化;2004年01期

4 陈光,任志良,孙海柱;最小二乘曲线拟合及Matlab实现[J];兵工自动化;2005年03期

5 袁运能,胡庆东,毛士艺;基于小波变换的干涉SAR图像的降噪方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6 徐华平,周荫清,陈杰,李春升;干涉SAR中相位图的噪声抑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7 李永树;不规则形状地下空间开挖条件下地表沉陷预计方法研究[J];测绘工程;2001年03期

8 李德仁,周月琴,马洪超;卫星雷达干涉测量原理与应用[J];测绘科学;2000年01期

9 胡明城;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和最新成就[J];测绘科学;2000年01期

10 赵争,张继贤,张过;遗传算法在InSAR相位解缠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2002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红;D-InSAR与POLinSAR的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2年

2 贺跃光;工程开挖引起的地表移动与变形模型及监测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3 成枢;地面沉降变形预计模型与监测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4 陈强;基于永久散射体雷达差分干涉探测区域地表形变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韩李涛;矿区地表变形预计与可视化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3年

2 尹士献;厚黄土覆盖层村镇下条带开采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4年

3 李松涛;基于GIS的新汶矿区地表沉陷规律系统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4 李开友;基于MATLAB的工程运算可视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坤一;于军;方正;赵健康;;江苏、浙江、上海严重告急 长江三角洲爆发“沉默的土地危机”[J];环境;2005年03期

2 武百超;邹徐文;;GPS/INSAR数据融合在大范围地表沉降监测中的应用[J];矿山测量;2006年01期

3 ;首都地面沉降研究与预防成果吸引业内关注[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09年11期

4 缪德都;李本贤;王家文;林永成;薄怀志;;Leica电子水准仪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J];勘察科学技术;2008年04期

5 刘国林,张连蓬,成枢,江涛;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与全球定位系统数据融合监测矿区地表沉降的可行性分析[J];测绘通报;2005年11期

6 刘桂卫;黄海军;杜廷芹;;现代黄河三角洲近期地面沉降监测及诱发因素研究[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年11期

7 陈聚忠;宋雯;韩月萍;王太松;;天津滨海新区地面沉降趋势预测[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朱琳;苏小四;段福州;于军;张莹;;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的虚拟表现[J];自然灾害学报;2007年01期

9 朱恒银,彭智,张文生;地面沉降监测标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5年12期

10 刘棠洪;董克刚;周俊;于强;;残差灰色预测模型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洪波;张冠军;王兵海;;高速铁路区域地面沉降监测方案的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2分会场-测绘服务灾害与应急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罗小军;黄丁发;刘国祥;;基于永久散射体雷达差分干涉测量的城市地面沉降研究——以上海地面沉降监测为例[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3 李文一;程增杰;陈宗卿;储智邦;;垂直形变仪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A];全国控制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冬;;GIS技术在地面沉降监测管理中的应用初探[A];全国控制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严学新;张阿根;龚士良;顾为栋;万贵富;李勤奋;黄小秋;俞俊英;曾正强;朱恒银;;上海地面沉降监测标技术与重大典型建筑密集区地面沉降防治研究[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二——“十五”地质行业获奖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6 黄立人;武艳强;姜衍祥;匡绍君;路旭;周俊;;GPS连续站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A];全国控制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宋印胜;;山东省地面沉降问题及防治建议[A];论沿海地区减灾与发展——全国沿海地区减灾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8 陈良州;;深基坑开挖降水导致地面沉降机理研究[A];城市地质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吴燕;吴俊雄;;微机自动监测网络系统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10 路旭;王巍;徐鸣;;“永久散射体”法用于地面沉降监测初[A];全国控制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德亮;[N];中国社会报;2009年

2 刘彦芹 杨海新 齐亚林;[N];河北日报;2011年

3 杨焕星;[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4 沪资;[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5 本报特约记者 阮巍;[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6 记者 李岩 通讯员 林海鹰;[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7 何雨欣 张晓松;[N];中国矿业报;2007年

8 岳德亮;[N];中国矿业报;2007年

9 晓松;[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10 陈伟进;[N];中国测绘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阎跃观;DInSAR监测地表沉陷数据处理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2 殷硕文;基于相干目标DInSAR方法的南方公路沉降监测应用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3 洪顺英;基于多视线向DInSAR技术的三维同震形变场解算方法研究及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0年

4 陶秋香;PS InSAR关键技术及其在矿区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黄志伟;无废开采评价理论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6 谢英亮;露天矿边际品位最优化的经济分析[D];中南大学;2004年

7 张鑫;安徽铜陵矿区重金属元素释放迁移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效应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8 张国平;贵州典型矿山的水环境地球化学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9 廖香俊;海南石碌铁矿矿区环境地球化学及环境治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10 杨海生;矿产资源及不确定条件下的最优开发[D];中山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卫平;DInSAR技术及其在矿区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卢学辉;PS-InSAR技术在北京典型地区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钮小坤;基于SBAS技术在北京地区的地面沉降监测与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4 周琦;基于SBAS-InSAR技术的北京平原区地面沉降监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5 张金芝;InSAR技术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6 贺婧;基于D-InSAR技术的西安地面沉降监测[D];长安大学;2013年

7 黄宝伟;基于D-InSAR和GIS技术的煤矿区地面沉降监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8 刘金柱;GPS高程拟合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9 张佳磊;基于相干目标的D-InSAR方法研究及在北京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10 王哲;应用InSAR时序分析方法对大同地区的形变监测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机载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在地形测绘中的应用及其进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74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2174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8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