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测绘论文 >

从对地观测卫星到对地观测脑

发布时间:2019-06-14 08:24
【摘要】:21世纪以来,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快速发展,对地观测系统由最初的单星模式发展为现在的轻小型卫星组建星座,实现了全天时、全天候、全方位的对地精细化观测。未来将对地观测卫星星座与通信卫星、导航卫星和飞机等空间节点通过动态组网,建立天基空间信息网络,以实现智能化空天信息的实时服务。为了进一步增强系统的智能化水平,提高系统感知、认知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本文提出未来空间信息网络环境下对地观测脑(earth observation brain,EOB)的概念,对地观测脑是基于事件感知的智能化对地观测系统。详细介绍了对地观测脑的概念模型及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举例说明了对地观测脑初级阶段的感知、认知过程。将来对地观测脑可以回答何时(when)、何地(where)、何目标(what object)发生了何种变化(what change),并在规定的时间(right time)和地点(right place)把这些正确的信息(right information)推送给需要的人(right people)的手机或其他智能终端,全球用户可实时获得所需的任何数据、信息和知识。
[Abstract]:Since the 21st century, high-resolution Earth observation satellites have developed rapidly, and the Earth observation system has developed from the original single-star model to the present light and small satellite constellation, which has realized all-day, all-weather and omni-directional fine observation of the earth. In the future, space nodes such as Earth observation satellite constell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atellite, navigation satellite and aircraft will be established through dynamic networking to realize the real-time service of intelligent space-space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further enhance the intelligent level of the system and improve the system perception, cognitive ability and emergency response abil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earth observation brain,EOB (Earth observation brain) in the future spatial information network environment. The Earth observation brain is an intelligent Earth observation system based on event perception. The conceptual model of Earth observation brain and the key technologies to be solved are introduced in detail, and an example is given to illustrate the perception and cognitive process of the primary stage of Earth observation brain. In the future, Earth observation brain can answer when and where (where), where (what object) has changed (what change), and push this correct information (right information) to the mobile phone or other intelligent terminal of (right people) at the specified time and place (right place), so that users around the world can obtain any data,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they need in real time.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地球空间信息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71430,91438203)~~
【分类号】:P2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加洪;;科技部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共同探讨国家对地观测体系发展战略[J];遥感信息;2006年01期

2 ;国际对地观测第2次部长级峰会在日本召开[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4年06期

3 吴立新;李德仁;;未来对地观测协作与防灾减灾[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03期

4 高峰;安培浚;;国际空间和对地观测技术发展战略新动向[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8年06期

5 李德仁;快速精确可靠地提供对地观测成果[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3年02期

6 ;第二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征文通知[J];遥感信息;2013年05期

7 ;对地观测小卫星[J];国外科技动态;2006年02期

8 ;“阿卡”与“奥拉”:对地观测姊妹星[J];国外科技动态;2006年02期

9 陈晨;;北京高性能对地观测小卫星发射成功[J];科技潮;2005年12期

10 王景涛,,高峰;我国对地观测的总需求和现有基础[J];遥感技术与应用;199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亲波;;利用3-5微米红外窗区的对地观测[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会议手册及文集[C];2009年

2 巩应奎;周冰;;协同对地观测任务规划的效能评估[A];第二十三届全国空间探测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郭庆十;;构建我省对地观测体系监测资源环境动态变化[A];全国国土资源与环境遥感技术应用交流会论文文集[C];2004年

4 孙凯;陈英武;李菊芳;陈成;邢立宁;;基于分解优化策略的多敏捷卫星联合对地观测调度方法[A];社会经济发展转型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马万权;张学庆;崔庆丰;霍国清;;多用户对地观测需求统筹处理模型研究[A];第二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郭庆十;;构建我省对地观测体系监测资源环境动态变化[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李传荣;;中国对地观测面临的挑战与机遇[A];第十三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8 陈正超;张兵;张霞;童庆禧;郑兰芬;;中国高性能对地观测小卫星在轨测试内容[A];成像光谱技术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许春晓;周峰;;星载对地观测成像激光雷达接收带宽对背景噪声的抑制分析[A];第二十三届全国空间探测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10 郭庆十;;构建国家对地观测体系、监测资源环境动态变化[A];第十三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大庆;雷达对地观测:跨越发展 期待突破[N];科技日报;2011年

2 中国科学院院士 郭华东;对地观测50年的发展与思考[N];中国测绘报;2012年

3 首席记者 王志恒 记者 王文博;中科院环境对地观测国际研讨会在喀举行[N];喀什日报(汉);2012年

4 本报记者 高晨;我国对地观测精度将达米级[N];中国工业报;2014年

5 记者 李大庆;遥感专家:月球作为对地观测平台优势独特[N];科技日报;2014年

6 张保淑 刘洪强;中国挺进对地观测“高分”时代[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

7 周武;中国对地观测成绩斐然[N];中国航天报;2004年

8 记者 杨文利;我国首次承办国际卫星对地观测委全会[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年

9 新佳;中国着力构建对地观测网[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年

10 记者 李大庆;中科院对地观测中心玉树灾区遥感数据开放[N];科技日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冷猛;卫星对地观测需求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2 余婧;空天对地观测资源协同任务规划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冯阳;多星多站对地观测任务规划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4 唐磊;对地观测微小卫星高速立体影像数据在轨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西北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4992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24992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c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