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测绘论文 >

Ka波段天测与测地VLBI观测的利弊分析

发布时间:2019-12-02 14:49
【摘要】:分析了天测与测地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VLBI)观测频率设置的必要性,重点分析了Ka波段观测的利弊。相比于X波段,Ka波段观测的优点包括河外源更致密、核移效应更小,更有利于提高射电天球参考架的实现精度以及与天体物理学全球天体测量干涉仪(global astrometric interferometer for astrophysics,Gaia)计划准惯性光学参考架的连接精度。在深空探测方面的优点表现为遥测数据率高,VLBI跟踪测量精度高,更有利于减小大气电离层和太阳等离子体对测量时延的不利影响。缺点包括河外源相对较弱,天线反射面精度和指向精度要求较高,大气吸收和辐射效应的影响更大等,但是这些因素所造成的系统灵敏度的降低有望通过高数据率采样而得到补偿。结合我国VLBI技术现状提出了发展建议。
【图文】:

大气窗口,电磁辐射,波长


用组合带通滤波器、超导滤波器等),造成测量时延误差显著增大,进而降低了X波段电离层附加时延的改正精度,并最终降低了ICRF、EOP、ITRF等产品的精度。为此亟待改进天测与测地VLBI观测频率的设置。2国际天测与测地VLBI观测频率设置的发展地球大气中的各类粒子对来自外太空电磁辐射存在吸收和反射等效应,只有某些特定频率范围(波段)内的辐射才能全部或部分到达地面,称这些特定频率范围为大气窗口[8]。按所属频率范围的不同分为光学、红外和射电窗口等。图1为大气窗口随全频段电磁辐射波长的分布(https://en.wikipedia.org/wiki/radiowindow)。纵轴大气遮光度为100%时表示辐射被完全阻断,为0时表示可全部到达地面。射电窗口波长范围约1cm~11m,对应频率范围约30GHz~30MHz。图1大气窗口随电磁辐射波长的分布Fig.1DistributionofAtmosphericWindowVersustheWaveLengthofElectromagneticEmission为逐步摆脱S波段越来越严重的RFI不利影响,国际上提出了下一代天测与测地VLBI观测频率设置的两种模式。一种模式为国际天测与测地VLBI服务(InternationalVLBIServiceforAstrometryandGeodesy,IVS)提出的2GHz~18GHz宽频模式,即VLBI2010技术标准[9,10],,强调4ps(皮秒,1×10-12s)相时延测量;另一种模式为S/X/

河外射电源,观测频率,结构比较


遥测数据传输率和较高的VLBI跟踪测量时延精度[12-13];有利于提高CRF的实现精度和稳定性。4)自Jansky发现了银河系射电辐射至今,射电天文观测已积累了大量的观测数据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遥远的河外射电源存在0.1mas量级的核移现象[14],即随着射电观测频率的提高,辐射中心越来越接近于核心区域(中央黑洞),表现为辐射中心(核)随观测频率的位置变化。目前VLBI技术对河外射电源的定位精度已经达到0.01mas,因而核移效应是显著的。图2为河外射电源0458-020在S、X、K、Q波段不同观测频率下的结构变化[15],自左至右各图形窗口的宽度依次约为60、16、6和3mas,源结构最大角径约30、12、2和1.3mas。可见随着观测频率的提高,源的结构越来越简单和致密。结合图1,Q波段接近氧分子60GHz吸收线,K波段接近22GHz的水线,这将严重限制地面所能观测到的强辐射源的数量。Ka波段介于K、Q之间,源结构相对简单和致密,由图1可见所受大气吸收与反射影响较校综合考虑核移现象、源结构变化与致密性以及大气的影响,将天测与测地VLBI观测频率从X波段扩展至Ka波段,显然有利于提高CRF等产品的精度。图2河外射电源0458-020不同观测频率下的结构比较Fig.2StructureandCompactnessComparisonofExtragalacticRadioSource0458-020atVariousObservationFrequencies(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志强;;首届东亚VLBI国际研讨会(2008年3月20—22日,上海)[J];天文学进展;2008年02期

2 张彦芬;苏利娜;王力;;VLBI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北京测绘;2010年04期

3 万同山,吴怀玮,钱志瀚,张云飞,高jK富士信,川口则幸,黑岩博司,雨谷纯;THE FIRST JOINT SINO-JAPANESE EXPERIMENT OF VERY-LONG-BASELINE INTERFEROMETRY (VLBI)[J];Science in China,Ser.A;1987年03期

4 万同山;VLBI技术(天体物理)的进展和中国VLBI网的意义[J];天文学进展;1991年04期

5 万同山;梁世光;;上海VLBI系统用于天体物理观测[J];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1991年00期

6 万同山;空间VLBI站和地面VLBI阵联测——下一代的VLBI[J];天文学进展;1992年03期

7 郑勇;钱志瀚;;The Doppler Frequency Shift Calculation Model for Space VLBI[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993年08期

8 郑勇;钱志瀚;;The Revision of the Zhu-Groten VLBI Time Delay Model[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993年09期

9 ;Corrections to the IAU 1976 precession constant and the coefficients of the IAU 1980 nutation series from VLBI observations[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998年12期

10 ;VLBI Observations of the Blazar 1611+343 at 5 GHz[J];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广利;;APSG VLBI实验与结果[A];《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进展》论文集[C];2004年

2 王广利;王小亚;;利用VLBI实测资料对上海佘山站与乌鲁木齐南山站的钟和大气影响的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项英;张秀忠;韦文仁;李斌;吴亚军;舒逢春;赵融冰;陈岚;罗锦涛;王锦清;;VLBI数字基带转换器的研制[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会议手册及文集[C];2009年

4 刘庆会;;高精度VLBI及其在深空探测中的应用[A];中国天文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手册[C];2011年

5 焦义文;王元钦;马宏;包瑞;;深空测控VLBI数据记录回放系统设计[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王广利;;APSG VLBI实验与结果[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孙靖;唐歌实;平劲松;;VLBI2010系统的观测策略及大地测量应用初步仿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五专题论文集[C];2013年

8 李金岳;曹志宇;方宝东;李金环;陈昌亚;刘利军;牟旭娜;;深空VLBI信标测试技术[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张波;李金岭;王广利;;基于VLBI资料的EOP高频变化求解与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洪晓瑜;;大会报告摘要之三:我国VLBI技术发展和在月球以及深空探测中的应用[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大会报告摘要篇)[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天文技术研究室与VLBI研究室联合党支部;面向国家战略 实现跨越发展[N];组织人事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夏海波;卫星及射电源VLBI观测信号相关处理小波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4年

2 魏二虎;我国空间VLBI系统的有关设计和模拟计算研究[D];武汉大学;2006年

3 项英;VLBI数据采集终端中数字基带转换器的研究和设计[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5年

4 张波;基于VLBI资料的地球定向参数高频变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4年

5 陈永军;AO 0235+164 的VLBI观测及多波段研究[D];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1999年

6 郭丽;基于VLBI跟踪观测的空间飞行器瞬时状态参量归算[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林蔚;基于DiFX软件的卫星信号软相关处理[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授时中心);2015年

2 陈文;基于DiFX的VLBI数据相关处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15年

3 雷叶子;深空探测中VLBI宽带相关技术研究与实现[D];东南大学;2015年

4 李元飞;VLBI数据软件相关处理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4年

5 王静;航天器较差VLBI测量的一种实现方案[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7年

6 郭琳静;深空探测中的较差VLBI数据处理[D];云南大学;2012年

7 王涛;昆明VLBI观测站终端控制软件的设计[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7年

8 冯士伟;VLBI偏振测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6年

9 殷妮;VLBI标准接口数据输入模块和数据输出模块的设计及FPGA实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6年

10 穆磊;VLBI射电天文和深空测量数据库研究和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5688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25688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a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