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AR变形监测方法与研究进展
【图文】:
nt=φflat+φtopo+φdef+φatmo+φnoise(1)式中,φflat为平地相位;φtopo为地形相位,该相位可以用来恢复地形信息;φdef为地表形变引起的相位;φatmo为大气延迟相位;φnoise为观测噪声引起的相位。将平地相位、地形相位、噪声相位、大气相位去除,即可得到地表形变相位,这样的雷达干涉技术被称为雷达差分干涉技术(D-InSAR),文献[2]首次论证该项技术可用于探测厘米级的地表形变。其几何关系如图1所示。图1差分干涉测量几何关系Fig.1Geometricrelationofdifferentialinterferometry从图3中可以导出以下关系Δr=λ4πφdef(2)式中,Δr为所要求解的地面目标点的LOS向形变信息;λ为雷达波长。1.2SAR卫星的发展现状1978年,美国发射了L波段SEASAT卫星,在1981、1984年又相继发射了SIR-A和SIR-B卫星,为最初的研究提供了少量的星载数据。随后其他国家也相继研究并研发了不同波段的中低分辨率的SAR卫星。1991年7月、1995年4月欧洲空间局(ESA)相继发射了C波段ERS-1和ERS-2卫星,采用相同的轨道参数,组成串行飞行模式,为对地观测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极大地推动了InSAR技术的发展。1992年日本空间局发射了L波段JERS-1卫星,长波段的穿透力强,使其在InSAR监测中具有很强的优势,,但JERS-1卫星并不是专门针对干涉测量而设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麦永耀;;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原理及其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年10期
2 张永志;何伟;罗凌燕;刘瑞春;;利用InSAR干涉测量区域的数字高程[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3 路旭,匡绍君,贾有良,黄立人;用INSAR作地面沉降监测的试验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2年04期
4 Jan Dirk Wegner;Jens R. Ziehn;Uwe Soergel;李成龙;;基于高分辨率InSAR与光学数据的建筑物识别与高度估计[J];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2011年01期
5 陈基炜;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及其对城市遥感的意义[J];上海地质;2001年04期
6 何敏;何秀凤;;利用时间序列干涉图叠加法监测江苏盐城地区地面沉降[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1年12期
7 周伟;陈尔学;刘国林;李文梅;冯琦;;基于ALOS极化干涉SAR数据的DEM提取方法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3年01期
8 刘新;尤畅;;基于Erdas软件对InSAR数据提取DEM的方法[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2年09期
9 易辉伟;朱建军;许兵;陈建群;李佳;;基于异向梯度加权值干涉图滤波[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8期
10 周春霞,鄂栋臣,廖明生;InSAR用于南极测图的可行性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4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高宏良;刘利力;章志佳;;INSAR处理中相位转换高程技术的研究[A];2006年浙江省测绘学会工程测量专业委员会论文评审和讨论工程测量发展趋势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刘利力;詹总谦;舒宁;;一种InSAR高程计算迭代法[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何平;时序InSAR的误差分析及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2 胡俊;基于现代测量平差的InSAR三维形变估计理论与方法[D];中南大学;2013年
3 王永哲;基于InSAR的地表同震形变获取及震源参数反演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4 刘斌;InSAR高精度观测地震形变场及其三维重建技术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娜;多基线InSAR相位估计方法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2 吴文娟;矿区SAR干涉图滤波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3 孙倩;基于信噪比的InSAR干涉图相位滤波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758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2575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