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测绘论文 >

基于3S技术的县级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

发布时间:2020-02-23 03:29
【摘要】:随着3S技术在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应用方面的日趋成熟,其已成为我们搭建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式。本文重点介绍了五台县地理空间框架的构成及其应用案例,探讨了3S技术在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中尤其是在应用示范系统方面的重要作用。
【图文】:

地图,内容,公共平台,数字线划图


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主要实现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输入、编辑、浏览、查询、统计、分析、表达、输出、更新等管理、维护与分发功能。按类型分为数字线划图数据(DLG)、数字高程模型数据(DEM)和数字正射影像数据(DOM)和元数据库四个分库。其中数字线划图数据库根据比例尺又分为1:500、1:2000和1:10000三个数字线划图子库,每个子库分为测量控制点、水系、居民地及设备、交通、管线、境界与政区、地貌、植被与土质和地名八层;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根据分辨率分为0.08m、0.2m和0.5m三个数字正射影像子库,具体见图2所示。(2)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数字五台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使用地理信息web服务框架,,采用面向分布式存储、逻辑集中的服务型GIS(NewMapGIS)软件包搭建,平台有效地集成了地理信息框架数据、影像数据和三维数据,提炼并实现了在线调用、零码组装、在线服务、二次开发和运维管理等多种服务方式。由运行支撑层、数据层、服务层和应用层等四个具有内在联系、层次结构分明的层次有机组成。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组成如图3所示。数据层主要是依托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提取部分要素和内容,并应用公共平台数据制作系统进行多尺度无缝集成、可视符号配置、地名/地址,地图网线输出扩充等整合加工,形成平台数据体、瓦片、地图配置文件三种类型数据。服务层基于自主知识产权开发了服务型GIS软件包,进而通过在线调用,智能装配、在线服务、二次开发等多种形式的地理信息服务,提供信息化时代地理信息集成与共享完整解决方案,满足不同部门、不同用户的多样化需求。运行支撑层主要是构建基于政务网、公网的网络接入环境,以及数据库集群服务、存储备份、安全保密控制和管理的软硬件环境。应用层则基于地理信息基础数据,

地图,公共平台


与土质和地名八层;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根据分辨率分为0.08m、0.2m和0.5m三个数字正射影像子库,具体见图2所示。(2)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数字五台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使用地理信息web服务框架,采用面向分布式存储、逻辑集中的服务型GIS(NewMapGIS)软件包搭建,平台有效地集成了地理信息框架数据、影像数据和三维数据,提炼并实现了在线调用、零码组装、在线服务、二次开发和运维管理等多种服务方式。由运行支撑层、数据层、服务层和应用层等四个具有内在联系、层次结构分明的层次有机组成。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组成如图3所示。数据层主要是依托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提取部分要素和内容,并应用公共平台数据制作系统进行多尺度无缝集成、可视符号配置、地名/地址,地图网线输出扩充等整合加工,形成平台数据体、瓦片、地图配置文件三种类型数据。服务层基于自主知识产权开发了服务型GIS软件包,进而通过在线调用,智能装配、在线服务、二次开发等多种形式的地理信息服务,提供信息化时代地理信息集成与共享完整解决方案,满足不同部门、不同用户的多样化需求。运行支撑层主要是构建基于政务网、公网的网络接入环境,以及数据库集群服务、存储备份、安全保密控制和管理的软硬件环境。应用层则基于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可面向政府及所属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公众提供多方面的应用服务,并形成了在线地图、标准服务、二次开发等多种应用服务模式,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基础用户的地理信息应用需求。3.基于地理空间框架的应用示范系统建设基于构建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选择需求迫切、具备一定基础的部门,以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为基础建立和扩展典型应用示范系统,是建立地图2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内容图3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组成/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闻;美国基于地理空间的一站式门户[J];遥感信息;2003年01期

2 鲁学军,周成虎,张洪岩,徐志刚;地理空间的尺度—结构分析模式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2期

3 董宝青;;不断推进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向纵深和实效方向发展——在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九届年会上的讲话[J];地理信息世界;2005年06期

4 曾澜;;我国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思路[J];地理信息世界;2006年01期

5 钟建;;北京基础地理空间框架基准体系建成[J];城市规划通讯;2006年22期

6 李黎;;美国成立新的地理空间委员会[J];遥感信息;2007年05期

7 路紫;匙芳;王然;韩冰;吴士锋;韩瑞玲;;中国现实地理空间与虚拟网络空间的比较[J];地理科学;2008年05期

8 牛文元;;地理空间决策的成功与失误[J];科学;1988年01期

9 牛文元;;现代地理空间决策[J];地理环境研究;1989年01期

10 周旗;地理空间新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霍伯承;张明祥;;美国地理空间情报局的未来发展概述[A];第二届“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论文精选[C];2010年

2 陈昌令;;建设数字永州地理空间框架重在谋篇布局[A];2009全国测绘科技信息交流会暨首届测绘博客征文颁奖论文集[C];2009年

3 李才仙;刘金凤;张发勇;;基于地理空间统计促进全面、和谐、可持续科学发展[A];2009`中国地理信息产业论坛暨第二届教育论坛就业洽谈会论文集[C];2009年

4 陈昌令;;建设数字永州地理空间框架重在谋篇布局[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四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5 彭悦;向洪普;;湖南省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思路[A];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与应用——中国科协2002年学术年会测绘论文集[C];2002年

6 李军;曾澜;;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建设框架设计[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任树军;黄文俐;;地理空间数据库集成系统体系结构研究[A];山东省“数字国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8 任树军;黄文俐;;地理空间数据库集成系统体系结构研究[A];华东地区第十次测绘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7年

9 王龙波;黄日娟;秦绍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四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李鹤元;韩鹏;谢鹏;周效东;;地理空间元数据和基于网络的数据分发技术研究[A];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与应用——中国科协2002年学术年会测绘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齐燕欣 吴守来;加快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N];中国测绘报;2003年

2 陈军;构建多维动态地理空间框架数据[N];中国测绘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向群;库市将搭建“基础地理空间”[N];巴音郭楞日报;2010年

4 记者 张鹤林;贵州首个市级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平台启用[N];中国测绘报;2012年

5 记者 赵倩 通讯员 邢云鹏;数字昔阳地理空间框架建成[N];中国测绘报;2013年

6 记者 尹海明;数字南宁地理空间框架将于2015年建成[N];南宁日报;2013年

7 余新朝;数字余姚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立项[N];中国测绘报;2013年

8 黄暹华 刘鹏;“数字漳州地理空间框架”基本成型[N];闽南日报;2013年

9 记者 路玉萍 通讯员 林庆举;数字廉江地理空间框架项目启动[N];湛江日报;2013年

10 记者 王眉灵;数字成都地理空间框架项目昨通过国家验收[N];成都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黄妍;高中生地理空间视角培养现状与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周新忠;面向水利地理空间元数据研制与应用的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大学;2006年

3 徐志梅;中学生地理空间能力及其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峰;基于网格服务的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平台关键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5 郭黎;多源地理空间矢量数据融合理论与方法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6 韩金荣;基于中学生地理空间素养培育的GE运用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Pouran Behnia;伊朗中部Saghand-Chadormalu地区矿床勘查的地理空间数据建模[D];武汉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园园;美军地理空间情报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2 杨桦;数字万州地理空间框架应急管理示范系统设计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王怡蓓;中国政府部门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平台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李屏;GIS在中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中的应用[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5 赵娜;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案例观察与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6 吴宾;地理空间数据集的多级格网索引研究与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石凤玉;基于高考地理试题分析的地理空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8 孔繁菲;地图在中学生地理空间概念建构中的作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9 谷宇航;矢量地理空间数据并行拓扑算法设计与实现[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10 贾晨微;政务地理空间私有云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820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25820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1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