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nSAR的沂沭断裂带形变监测与分析
本文关键词:基于InSAR的沂沭断裂带形变监测与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沂沭断裂带是我国著名的郯(城)庐(江)断裂在山东境内的区段,历史上发生过5次5级以上地震。沂沭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未来地震危险性估计备受地质与地震学家关注。地壳形变监测是估计一个地区地震危险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是极具潜力的对地观测技术。差分干涉雷达技术(D-InSAR)作为InSAR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其独有的基于面观测的高空间分辨率优势,拟补了现有的基于点观测的低空间分辨率地表形变大地测量技术。在D-InSAR的基础上发展期起来的两种InSAR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PS-InSAR)和小基线集干涉测量技术(SBAS-InSAR)是针对D-InSAR技术中时间、空间去相关和大气效应等限制因素,适用于长期缓慢的断裂带地表形变监测。 论文以沂沭断裂带为研究区,以Envisat-ASAR为数据源,通过理论分析、数据处理、实验结果分析与对比等,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基于InSAR的沂沭断裂带形变监测,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1.在分析InSAR、D-InSAR技术的局限性基础上,介绍了两种常用InSAR时序分析方法(PS-InSAR和SBAS-InSAR),详细分析了两种方法在长时间缓慢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关键技术。 2.以沂沭断裂带为研究区,利用PS-InSAR和SBAS-InSAR两种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覆盖研究区的18景Envisat-ASAR原始数据进行了处理,经过成像、差分干涉、时序分析等过程最终提取了研究区的地表形变信息。 3.在分析研究区地质构造背景基础上,结合两种InSAR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提取的地表形变信息,分别进行了详细的整体形变分析和点位形变分析。通过分析,,获取了研究区的地表形变趋势与特征,并验证了两种方法进行大范围长时间缓慢地表形变监测中的适用性和监测结果一致性等。
【关键词】:沂沭断裂带 PS-InSAR SBAS-InSAR InSAR时序分析 地表形变监测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P227;P315.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5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8-10
- 1.2 InSAR 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10-13
- 1.2.1 D-InSAR技术地表形变国内外研究现状10-11
- 1.2.2 InSAR 时间序列地表形变监测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11-13
- 1.3 本文研究内容13-15
- 第二章 InSAR 技术基本原理15-32
- 2.1 InSAR 技术测量地表形变原理15-18
- 2.2 D-InSAR 技术原理18-20
- 2.3 常规 D-InSAR 技术中的局限性分析20-21
- 2.4 InSAR 时序分析技术原理21-31
- 2.4.1 PS-InSAR时序分析法原理22-26
- 2.4.2 SBAS-InSAR时序分析法原理26-31
- 2.5 本章小结31-32
- 第三章 研究区构造背景以及数据处理32-57
- 3.1 研究区概况32-34
- 3.2 数据源34-40
- 3.2.1 雷达数据34-39
- 3.2.2 DEM数据39-40
- 3.3 InSAR 时序分析方法监测沂沭断裂带地面沉降数据处理40-56
- 3.3.1 软件介绍40-42
- 3.3.2 预处理42-44
- 3.3.3 PS-InSAR时序分析法数据处理44-50
- 3.3.4 SBAS-InSAR时序分析法数据处理50-56
- 3.4 本章小结56-57
- 第四章 结果分析57-74
- 4.1 整体形变分析57-61
- 4.1.1 PS-InSAR整体形变分析57-59
- 4.1.2 SBAS-InSAR整体形变分析59-61
- 4.2 点位形变分析61-72
- 4.2.1 PS-InSAR点位形变分析62-67
- 4.2.2 SBAS-InSAR点位形变分析67-72
- 4.3 对比分析72
- 4.4 本章小结72-74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74-76
- 5.1 总结74-75
- 5.2 展望75-76
- 致谢76-77
- 参考文献77-80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沂沭断裂带[J];山东国土资源;2004年04期
2 刘美娟;;沂沭断裂带新近纪活动特征分析[J];山东煤炭科技;2010年03期
3 向家翠,张存德,陈彪,全新华;沂沭断裂带的现今活动特征[J];地壳形变与地震;1982年01期
4 林爱明;饶刚;闫兵;;从水系的分布形态探讨沂沭断裂带的运动特征[J];地学前缘;2013年04期
5 高欣欣;对沂沭断裂带航卫资料的解释[J];中国地震;1988年03期
6 顾德林,胡玲,杨福深;沂沭断裂带早期活动讨论[J];现代地质;1998年01期
7 贾占岭;沂沭断裂带现今形变特征[J];地壳形变与地震;1983年03期
8 张延;沂沭断裂带古应力值的探讨[J];地震地质;1985年01期
9 李愿军;沂沭断裂带两侧构造水系的变形与地震活动性[J];中国地震;1986年03期
10 姚孝新;赖德伦;张来凤;夏t$;;沂沭断裂带的地震危险性[J];国际地震动态;198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严开健;;对沂沭断裂带性质的探讨[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9)[C];1985年
2 徐溶;陈时军;;沂沭断裂带及其附近构造应力场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七专题论文集[C];2013年
3 李翔;苗利;;遥感技术在沂沭断裂带地质选线中的应用[A];第六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0年
4 商玉强;;胶东地体碰撞与沂沭断裂带的演化[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38)[C];1989年
5 王华林;王纪强;;沂沭断裂带北段活动构造遥感地质解译与检验[A];第四届“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论文精选[C];2012年
6 李洪奎;杨锋杰;牛树银;李英平;郝兴中;;山东沂沭断裂带中段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A];加强地质工作 促进可持续发展——2006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豆文广 岳彩峰;沂沭断裂带成热地质条件研究完成[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徐溶;沂沭断裂带及附近区域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4年
2 傅朋远;沂沭断裂带早白垩世火山岩年代学及其成因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3 王志伟;基于InSAR的沂沭断裂带形变监测与分析[D];山东理工大学;2014年
4 王强;沂沭断裂带西缘昌乐县中部地区地热成热地质条件调查与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InSAR的沂沭断裂带形变监测与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27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262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