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测绘论文 >

基于GIS的定边县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发布时间:2017-03-23 10:06

  本文关键词:基于GIS的定边县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地质环境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导致了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形成严重威胁。本论文依托陕西省定边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项目,通过野外调查和资料搜集,对研究区的地质灾害形成、发育和分布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并在MAPGIS平台下,选用指数法和信息量法进行分析和结果比对,得出研究区域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并获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通过现场调查,研究区内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328处,其中崩塌307处,占93.60%;滑坡20处,占6.10%;泥石流1处,占0.31%。研究区的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县境南部以黄土梁、塬、沟壑等地貌类型为主地区。而县境北部,地势开阔、平缓,地质灾害并不发育。(2)结合实地调查和前人总结经验,选择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植被覆盖、地质灾害点密度、地质灾害规模等级、降雨量和人类工程活动这七项因素作为易发性评价指标。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各评价指标之间的权重关系。(3)在使用指数法进行易发性评价时,在得出各评价指标之间的权重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指数法数学模型图层属性叠加得出各网格单元的地质灾害易发性指数,采用自然断点法进行分级,并得出指数法下的研究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图。(4)在利用信息量法进行易发性评价时,计算5个评价指标15个状态下的的信息量值,通过对各评价指标区文件的的属性进行赋值,并叠加到格网单元中,计算得出各格网单元的信息量值,使用自然裂点发分级并得出信息量法下的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图。(5)通过对指数法和信息量法的计算模型及结果的比较,由于指数法的评价因子是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原理通过构造判断矩阵并人为地根据经验确定权重关系以赋值,其各个因子的关系是一种人为确定的、经验的关系,拥有较强的主观性,对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产生一定影响;而信息量法的是用样本概率方法计算出各种因子的信息量值,再从各图层提取和处理信息量值是一种计算过程,人为干扰较少,相对更加客观、可靠。采用信息量法获得的成果既符合实际调查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实用价值,且与研究区的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地质环境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等相符合,故确定为最终评价结果。(6)最终确定研究区高易发区1882.5km2,占总面积27.20%,包含地质灾害282处;中易发区1575.1km2,占总面积22.76%,包含地质灾害51处;低易发区1324.6km2,占总面积19.13%,包含地质灾害5处;非易发区2137.8km2,占总面积30.90%,包含地质灾害0处;
【关键词】:定边县 地质灾害 评价指标体系 指数法 信息量法 易发性评价分区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94;P208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16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11-12
  • 1.1.1 选题依据11
  • 1.1.2 选题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4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2-13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3-14
  • 1.2.3 定边县地质灾害研究现状14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14-16
  •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14-15
  • 1.3.2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15-16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16-34
  • 2.1 研究区概况16
  • 2.2 地形地貌16-21
  • 2.3 气象水文21-24
  • 2.3.1 气象21-22
  • 2.3.2 水文22-24
  • 2.4 地层岩性24-27
  • 2.5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27-28
  • 2.6 岩土体类型工程地质特征28-30
  • 2.7 水文地质特征30-32
  • 2.8 植被类型及分布特征32
  • 2.9 人类工程活动及特征32-34
  • 第三章 研究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形成条件34-41
  • 3.1 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34-35
  • 3.1.1 地质灾害类型34
  • 3.1.2 滑坡发育类型34-35
  • 3.1.3 崩塌发育类型35
  • 3.1.4 泥石流发育类型35
  • 3.2 地质灾害分布规律35-38
  • 3.2.1 地质灾害空间分布规律35-36
  • 3.2.2 地质灾害时间分布规律36-38
  • 3.3 地质灾害形成条件38-41
  • 3.3.1 地形地貌与地质灾害38
  • 3.3.2 地层岩性及岩土体类型与地质灾害38-39
  • 3.3.3 地质构造与地质灾害39
  • 3.3.4 水与地质灾害39
  • 3.3.5 人类活动与地质灾害39-40
  • 3.3.6 地震活动与地质灾害40-41
  • 第四章 研究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41-48
  • 4.1 易发性总体评价原则41
  •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41-48
  • 4.2.1 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41-42
  • 4.2.2 评价指标量化42-44
  •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44-48
  • 第五章 研究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48-59
  • 5.1 评价单元格的划分48
  • 5.2 指数法48-51
  • 5.2.1 数学模型49
  • 5.2.2 评价单元易发性指数计算49-51
  • 5.2.3 易发区的划分51
  • 5.3 信息量法51-54
  • 5.3.1 数学模型51-53
  • 5.3.2 评价指标的选取53
  • 5.3.3 评价单元的信息量计算53-54
  • 5.3.4 易发区的划分54
  • 5.4 评价结果对比分析54-57
  • 5.5 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57-59
  • 5.5.1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57
  • 5.5.2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57
  • 5.5.3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57-58
  • 5.5.4 地质灾害非易发区58-59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59-61
  • 6.1 结论59
  • 6.2 展望59-61
  • 参考文献61-64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64-65
  • 致谢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艳杰;安徽省地质灾害分类及统计分析[J];地质科技情报;2000年02期

2 黄春鹏,刘志逊,苏茂凯;福建省地质灾害的现状及防治对策[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0年01期

3 ;《地质灾害勘查指南》出版[J];工程勘察;2001年02期

4 吕义清,李智兰;宣岩沟地质灾害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01年S1期

5 ;地质灾害可防治[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年06期

6 郭跃,林孝松;地质灾害系统的复杂性分析[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7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1年第12卷第1~4期(总第38~41期)总目次[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1年04期

8 刘国治;安溪县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及防治对策[J];福建地质;2001年01期

9 卢耀如;岩溶地区合理开发资源与防治地质灾害[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1年05期

10 吕义清,段妙珍;南村地质灾害分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顺泉;;湖南的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意见[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张业成;张春山;张梁;;中国地质灾害系统层次分析与综合灾度计算[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27-28)[C];1993年

3 卢耀如;;岩溶地区合理开发资源与防治地质灾害[A];喀斯特与环境地学——卢耀如院士80华诞祝寿论文选集[C];2011年

4 卢耀如;;积极防治地质灾害 与自然和谐共处[A];喀斯特与环境地学——卢耀如院士80华诞祝寿论文选集[C];2011年

5 徐卫亚;孙广忠;许兵;;论地质灾害学研究[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一)[C];1992年

6 刘传正;胡海涛;;地质灾害系统的初步探讨[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一)[C];1992年

7 徐卫亚;;地质灾害分类体系[A];第二届全国工程地质力学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8 蔡立梅;周永章;石丙飞;窦磊;付伟;付善明;;地质灾害对广州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孟凡森;洪益青;;开滦林西区域地质灾害变形监测与治理[A];2011全国矿山测量新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施伟忠;;湖北省2003年地质灾害回顾及2004年主要地质灾害趋势预测[A];自然灾害综合趋势分析研究——2004年湖北省主要自然灾害综合趋势分析会商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大锐;重新认识地质灾害[N];中国教育报;2004年

2 通讯员 刘悦 叶久德;西昌电业局战地质灾害保线路平安[N];中国电力报;2006年

3 宋为伟;云南楚雄多次成功避让地质灾害[N];中国矿业报;2007年

4 记者 郑娜 实习生 陈宁;山西斥资11.9亿整治农村地质灾害[N];发展导报;2007年

5 张健;我省预防地质灾害知识培训惠及百万群众[N];贵州日报;2007年

6 易博文邋通讯员 贺正;汛期地质灾害防灾工作全面展开[N];湖南日报;2007年

7 ;乐山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N];乐山日报;2007年

8 刘海;地质灾害涉险户住上了“放心房”[N];南充日报;2007年

9 梁建东;我省将斥巨资治理地质灾害严重村[N];山西政协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张树彬;我市将投入1亿元治理农村地质灾害[N];忻州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建飞;辽宁省地质灾害的潜在性分布研究[D];东北大学;2007年

2 张春山;黄河上游地区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与风险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3年

3 汪宙峰;地质灾害空间信息共享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4 丁峰;山西省平朔地区地质灾害成灾机制与风险评估[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5 马文瀚;湖南省地质灾害孕灾机理及综合防治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6 张以晨;吉林省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及预报预警系统建设[D];吉林大学;2012年

7 张文江;地质灾害数据集成关键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8 马常春;青岛地区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现状、机理及预报预警[D];吉林大学;2013年

9 孙炜锋;千阳县千河谷地典型粘黄土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10 冷小鹏;基于G/S模式的三维地质灾害信息管理平台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梅惠;地质灾害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与应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芳芳;风险社会视野中的地质灾害及其治理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3 章鹏;县级地质灾害管理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4 张颖;滇西盆岭交错区公路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治理对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5 杨t

本文编号:2634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2634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c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