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测绘论文 >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的地下工程选址适宜性评价

发布时间:2020-05-15 17:31
【摘要】:地下工程是人类拓展地下空间资源的一种重要产物,不仅拓展了人类活动所需的空间资源还具备抗震性、隐蔽性以及密闭性等多种优越性能。常规的通过地面勘测方式进行地下工程选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资源,往往还会受到地形及交通条件的限制,同时散点式的勘测结果难以反映地区整体的地下工程选址背景。目前,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的工程选址技术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青睐。本文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东北某地区基础地质遥感调查成果工程建设应用研究》,开展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的地下工程选址指标遥感信息提取和选址指标的规范化处理,并以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地区为研究区,对该区地下工程选址适宜性进行了综合评估,形成了对研究区地下工程选址背景较为全面的了解。在地下工程选址适宜性遥感评价方面,本文根据地下工程选址技术要求,选取了地质构造、岩体基本质量和岩石风化程度作为地下工程稳定性评价指标,选取了地形坡度、地面高差和植被覆盖度作为地下工程安全条件评价指标,选取了等级公路距离和水域分布密度作为通行地下工程通行条件评价指标,同时将地下水赋存类型作为地下工程地下水条件评价指标,建立了地下工程遥感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指标规范化方法对各指标进行了进一步处理,梳理了各指标与地下工程选址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地下工程选址适宜性评价模型。本文还研究了相关指标要素的提取和专题图的生成方法。利用国产ZY-3 DOM数据采用遥感目视解译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赋存类型、地表水体和路网信息获取;利用Landsat8 OLI遥感影像采用定量反演的方法研究了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法(NDVI)的植被覆盖度提取方法,利用国产ZY-3 DSM数据研究了采用均值变点分析法确定地势起伏度最佳统计窗口并提取研究区地势起伏度的方法;在遥感信息解译及其属性字段入库的基础上,研究了地下工程选址所需的岩石硬度等级、岩体完整性以及岩体基本质量指标的经验转换方法;研究了利用GIS技术进行数据量化归一化处理的方法,形成了遥感评价指标专题图。利用上述建立的模型和遥感评价指标因子专题图,通过GIS模型运算生成了研究区地下工程选址遥感评估条件图,通过对评价指标的分区将评价结果划分为优、良、可、差、极差五个等级,进而圈定出了16个优选区,从评价结果分布规律来看,大致可以将优选结果划分为三类:1)沿河谷走向呈条带状分布优选区;2)沿山脊走向呈条带状分布优选区;3)处于半山腰偏下位置呈团块状分布优选区。根据野外实地调查结果验证的15个优选区中有11处适宜建造地下工程,正确率达73.33%。同时,根据优选区的分布情况及实地验证情况对评估结果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较为理想,说明该方法对地下工程预选址的评估具有可靠性。研究表明,将遥感与GIS技术运用到地下工程选址适宜性评价中,具有宏观、高效、成本低等优势,且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尤其在地下工程选址的前期规划设计以及初勘阶段其优势则更明显,同时该方法还可以为进一步的详勘及工程施工提供基础资料,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图文】:

遥感影像图,集安,通化市,丹东


1图 3.1 研究区遥感影像图研究区位于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地区,地理坐标为北纬 41°02 25 -41°20 50 ,东经125°59 30 -126°20 50 ,面积约为 1000km2,集安西南侧与辽宁丹东宽甸相邻,东南侧为

稳定条件,专题图,地质构造,岩体基本质量


图 5.1 地质构造 C1对地下工程稳定条件影响专题图(2)岩体基本质量 C2对地下工程稳定条件影响由于地下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围岩稳定性是重点关注的问题,在围岩稳定性方面研很多,但本次研究中仅涉及到前期选址或可行性研究方面,这个阶段中,对于岩体基本质量的指标不需要通过现场勘测的方式来保证围岩指标的精度,故采用遥感指标进行岩体基本质量指标评价,进而开展围岩对地下工程稳定性的评价。根据基本质量指标,将围岩对地下工程稳定性划分为 5 级(表 5.7)。从图 5.2 中可以看出,,研究区内岩体基本质量对地下工程稳定条件影响除受断裂响外,主要还受到岩石硬度等级的影响,受鸭绿江断裂的影响,鸭绿江两侧评价较差,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237;P208;TU9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玎;刘探梅;;地下工程中主体与抗浮结构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9年09期

2 ;周顺华主持的“地下工程穿越快速铁路的创新技术及其应用”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7年04期

3 马时强;;隧道及地下工程若干工程方法问题的哲学反思[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7年03期

4 翁骏飞;;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6年09期

5 蒋复量;李向阳;叶勇军;;“地下工程安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年02期

6 茅靳丰;潘登;耿世彬;陈尚沅;;地源热泵在地下工程的应用研究与展望[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5年S1期

7 翟广军;;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的施工技术现状与发展分析[J];商业故事;2016年28期

8 鄢德梅;;探析环境地质问题的预防与控制——以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为例[J];城市地理;2017年02期

9 ;2011中国地下工程与隧道国际峰会[J];岩土力学;2011年05期

10 ;地下工程[J];岩土力学;200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卫兵;;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地下工程雷电危害风险评估研究[A];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十一)——地球物理应用前沿[C];2015年

2 _5吉佐;侯秉承;;地下工程风险分摊与保险[A];第一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1999年

3 罗天碧;;汉南花岗岩某地下工程编录体会[A];地下工程经验交流会论文选集[C];1982年

4 ;《地下工程与隧道》首届理事会[A];重大隧道、地铁及地下工程的防水排水技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与地下工程分会防水排水专业委员会第十四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5 ;欢迎订阅2010年《地下工程与隧道》杂志[A];重大隧道、地铁及地下工程的防水排水技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与地下工程分会防水排水专业委员会第十四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6 姚源道;刘忠义;;地下工程堵漏防水出现问题的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暨北京西单地铁车站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1992年

7 胡金华;周早生;孙杰;;民用地下工程对化学爆炸的防护能力[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2年

8 孙宁;王李;方志强;;地下工程大断面地沟施工方法浅析[A];第3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9 唐春安;郭陕云;;前言[A];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理论与应用——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唐春安;郭陕云;;前言[A];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谢瑶;长沙市打造超级地下工程装备创新高地[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9年

2 记者 曹娴 通讯员 张璐;湖南崛起全球最大地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N];湖南日报;2019年

3 胡清 记者 俞慧友;超级地下工程“尖兵”亮相[N];科技日报;2019年

4 记者 易发俊;2017国际隧道及地下工程高峰论坛在成都举行[N];人民铁道;2017年

5 广东建设报记者 韩庆文 通讯员 柯梅丽;粤地下工程领先全国[N];广东建设报;2015年

6 李代祥 陈文广;究竟还有多少地下工程“欠账”[N];中国财经报;2010年

7 刘根生;以钉钉子精神搞好“地下工程”[N];南京日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王瑜;“最难在建地下工程”的奥秘[N];工人日报;2011年

9 实习生 肖丹 郑建东 记者 杨捷;市市政集团“进军”地下工程[N];长江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涂露芳;八年磨砺攻克北京最难地下工程[N];北京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丛苗;深埋大跨度地下工程稳定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2 李晓燕;中国地下工程氡污染及其健康危害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3 王志新;地下工程中土参与作用的结构承载力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李明;山岭隧道与地下工程健康评价理论研究及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倪绍虎;地下工程并行优化反演分析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张霄;地下工程动水注浆过程中浆液扩散与封堵机理研究及应用[D];山东大学;2011年

7 王静;光纤光栅多参数传感理论技术研究及在地下工程灾害监测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1年

8 程雪松;地下工程中若干失稳破坏问题的机理和冗余度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9 易晓峰;地下工程水灾害隐患米级天线磁共振探测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10 李景龙;大型地下洞室群工程稳定性风险评估系统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彤;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的地下工程选址适宜性评价[D];吉林大学;2019年

2 杨津;地下工程中既有腐蚀天然气管道的泄漏扩散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8年

3 伍梦清;基于时序分析法的地下工程变形预测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7年

4 谢俊凌;软岩地下工程预应力锚索支护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5 段怀志;隧道及地下工程健康评价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9年

6 宋书琴;地下工程项目风险分析[D];河海大学;2006年

7 赖永标;支持向量机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8 杨绪祥;基于能量释放率的地下工程稳定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9 郝海亮;精密导向技术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D];大连海事大学;2014年

10 曲瑞雪;高性能防氡涂料的研制与地下工程应用试验[D];西南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653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26653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1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