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测绘论文 >

基于GPS速度场的川滇地区地壳运动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6 10:00
【摘要】:川滇地区所处地理位置独特、地质灾害频发,是我国现代地壳运动研究的热点区域。随着GPS技术的迅速发展,获取了高时空分辨率的观测数据,为当。代地壳运动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以“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中的1999~2015年间GPS观测资料为基础,对川滇地区地壳运动特征进行分析,为该区域的地震研究工作提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结论。具体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利用1999~2015年间GPS观测资料,经过GAMIT/GLOBK软件处理后,得到ITRF2008参考框架下的速度矢量,然后通过欧拉矢量旋转得到川滇地区相对欧亚板块的1999~2001、2004~2007、2011~2013、2013~2015年的GPS速度场。通过分析可得:川滇地区各条断裂带的活动影响着地壳水平运动的变化,该区域整体的运动速度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呈减小状态。鲜水河断裂带活动强烈,该断裂带GPS速度场的结果由1Omm/a变化为12mm/a,而后运动速率减小直至变化为8mm/a。龙门山断裂带在汶川地震前速度场结果约为2mm/a,由于在震后处于调整与恢复的过程,速率由10mm/a逐步减小。滇西南区域在缅甸弧俯冲以及川滇菱形块体楔入的共同作用下,运动速率由2mm/a增至4mm/a而后逐渐减小。2.利用1999~2015年GPS速度场,通过最小二乘配置方法,得到1999~2001、2004~2007、2011~2013、2013~2015年的最大剪应变率、面膨胀率及主应变率,分析每个应变参数的分布特征及变化情况。通过分析可得:鲜水河断裂带剪切活动强烈,其最大剪应变率高值区出现在断裂南段,量值约为24×10-8/a。龙门山断裂南段在汶川地震前处于应变低值区,而在震后应变值大幅增大,其中主压应变率增至12×10-8/a。红河断裂中段的应变演化特征不明显,而南段与北段的演化特征显著。无量山断裂南段处于面膨胀与面压缩的交界区域,同时该断裂带的最大剪应变率由4×10-8/a大幅增至20×10-8/a,而后逐渐减小至8×10-8/a。为了进一步探讨红河断裂、曲江断裂带等的应力分布情况,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云南西北区域的构造应力场。模拟结果表明:红河断裂中段以北及曲江断裂北段为最大主应力的张性低值区,并且在滇中块体的南向作用与区域构造背景的共同影响下,红河断裂中段南北两侧的最大主应力呈现与该断裂拉张平行的分布特征。红河断裂中段与无量山断裂南段的地壳运动情况复杂,值得引起关注。
【图文】:

路线图,路线,论文


论文的技术路线

地理位置,边界地带,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力


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川滇地区构造背景况国西南境内的川滇地区作为研究区域。该地区处于 2,总面积约为 88 万平方公里,,如图 2.1 所示。该地区地带,与青藏高原东南缘相连接。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的南缘的边界地带,在各种地质作用和构造力的作用下,。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228.4;P5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文薪;江在森;刘晓霞;邹镇宇;;川滇地区应变率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研究[J];地震;2015年04期

2 邹镇宇;江在森;武艳强;魏文薪;方颖;刘晓霞;;基于GPS速度场变化结果研究汶川地震前后南北地震带地壳运动动态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15年05期

3 姚鑫;李凌婧;张永双;郭长宝;周能娟;;青藏高原东缘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J];地质通报;2015年01期

4 朱良玉;王庆良;蒋锋云;;川滇地区地壳应变能密度变化率及其构造运动分析[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4年05期

5 孙尧;吴中海;安美建;龙长兴;;川滇地区主要活动断裂的活动特征及其近十年的地震活动性[J];地震工程学报;2014年02期

6 王双绪;蒋锋云;郝明;朱良玉;;青藏高原东缘现今三维地壳运动特征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3年10期

7 丁开华;许才军;邹蓉;胡友健;;利用GPS分析川滇地区活动地块运动与应变模型[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3年07期

8 杨博;刘志广;占伟;周伟;陈阜超;;大震前后川滇地区地壳水平形变场的动态变化[J];国际地震动态;2012年06期

9 施发奇;尤伟;付云文;;GPS资料揭示的小江断裂近期运动特征[J];地震研究;2012年02期

10 刘峡;郭良迁;胡新康;杨国华;孙东颖;;中国大陆现今水平形变动态特征[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9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红;构造应力场、活动断裂及区域地震活动性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2008年



本文编号:26665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26665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d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