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InSAR技术的地面沉降监测应用研究
【图文】:
26图 3.1 吕梁山区 2017.10-2018-03 地面年平均沉降速率及分布根据吕梁山区大范围形变探测结果可以发现,相比野外实地调查 Stacking 技术可以快速高效地识别标定出地面沉降灾害区域,不仅能够确定其具体灾害位置,还可以发现地面沉降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地面沉降灾害高精度监测与后续的灾害治理奠定了基础。同时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 InSAR 技术在地面沉降等环境监测中的重要性,而且必将成为国家矿产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与执法的重要依据。
图 3.2 离柳矿区沉降地面年平均沉降速率图 图 3.3 汾西矿区地面年平均沉降速率图3.4 小结本章简单介绍了吕梁山区的地质概况和 Stacking 技术的基本原理,利用2017.10-2018.03 间的 Sentinel-1A 数据获取了吕梁山区大范围地面沉降区域及其分布情况,并分析了研究区地面沉降发展与矿产开采的关系。说明 Stacking 技术可以有效应用于吕梁山区地面沉降灾害监测中,为地质灾害监测防治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237;P642.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晓涵;彭建兵;;清徐县地裂缝活动与地下水开采定量关系[J];灾害学;2015年04期
2 李永生;张景发;李振洪;罗毅;;利用短基线集干涉测量时序分析方法监测北京市地面沉降[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3年11期
3 季灵运;许建东;赵波;万园;申欢欢;;利用InSAR技术研究新疆阿什库勒火山群现今活动性[J];地震地质;2013年03期
4 俞晓莹;姜成岭;张建;李珊珊;;IPTA监测圣佩德罗湾港口地表时序沉降[J];测绘科学;2012年06期
5 裴媛媛;廖明生;王寒梅;;利用时序DInSAR监测填海造陆地区地表沉降[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2年09期
6 杨红磊;彭军还;张丁轩;李淑慧;;轨道误差对InSAR数据处理的影响[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12年02期
7 廖明生;唐婧;王腾;Timo BALZ;张路;;高分辨率SAR数据在三峡库区滑坡监测中的应用[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2年02期
8 许才军;何平;温扬茂;;利用PSInSAR研究意大利Etna火山的地表形变[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1年09期
9 吴宏安;张永红;陈晓勇;Lu Zhong;都洁;孙中惠;孙广通;;基于小基线DInSAR技术监测太原市2003~2009年地表形变场[J];地球物理学报;2011年03期
10 赵超英;张勤;张静;;山西清徐地裂缝形变的InSAR监测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媛媛;不同尺度综合地表形变InSAR时序监测与机理分析[D];长安大学;2018年
2 何平;时序InSAR的误差分析及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3 李建星;吕梁山及邻区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D];西北大学;2009年
4 罗小军;永久散射体雷达差分干涉理论及在上海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5 陈强;基于永久散射体雷达差分干涉探测区域地表形变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6 汤益先;基于相干目标的DInSAR方法及其地表沉降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白泽朝;Sentinel-1A数据DInSAR地表形变监测研究与实践[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2 康亚;InSAR技术在西南山区滑坡探测与监测的应用[D];长安大学;2016年
3 林辉;时序InSAR技术在常州市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4 刘媛媛;基于多源SAR数据的时间序列InSAR地表形变监测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5 孟振江;交城断裂带地裂缝发育特征及成因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6 许文斌;利用MERIS水汽数据改正InSAR干涉图中的大气影响[D];中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717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2671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