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测绘论文 >

时序InSAR技术的地面沉降监测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0 00:48
【摘要】:差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D-InSAR,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技术以其高达厘米乃至毫米级的监测精度,从众多对地观测手段中脱颖而出。但是常规的D-InSAR技术基于不同时间覆盖同一测区的两幅雷达影像进行缓慢形变监测时,由于两次数据获取时间不同且平台在空间上无法完全重合以及目标的散射特性不同等因素导致失相干,造成后续的相位解缠及实际应用十分困难,因此其在监测长时间范围内地表缓慢形变中受到了限制。在地表形变反演时为了极大限度克服失相干和大气延迟相位对监测精度的影响,时间序列的InSAR技术应运而生。其以长时间序列散射特性稳定的点为研究对象,通过提取并利用这些点目标的相位信息反演得到地面沉降情况。时序InSAR方法监测地质灾害已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太原、北京、大同、及黄河三角洲等地区得到与实测沉降趋势相符的高精度形变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其在地面沉降监测应用方面的的潜力。地面沉降是目前我国所面临的严重地质灾害之一,沉降监测是有效监管地面沉降不不可或缺的环节。如何及时详细地了解地面沉降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分析地面沉降机理是首要的任务。本文在介绍时间序列技术的原理及具体流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时序InSAR中的关键技术,并基于此技术获取了高精度的地面沉降信息。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可概括如下:(1)InSAR基本原理简介简要介绍了 InSAR和D-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流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监测精度的误差来源。针对传统D-InSAR技术的限制因素,着重阐述了目前几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时间序列InSAR技术。(2)吕梁山区大范围形变探测识别利用覆盖吕梁山区的4个轨道57景哨兵数据,采用干涉图堆叠技术(Stacking)进行大范围地面沉降灾害早期识别,成功探测出多处地面沉降区域,并结合研究区内采矿分布图,定性分析了吕梁山区地面沉降时空演化情况。(3)小基线集技术在交城-清徐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的应用针对山西省交城-清徐地区开展了 InSAR时间序列地面形变监测,基于小基线集技术和ALOSPALSAR数据获取了其形变时间序列结果,分析了2007-2010年间地面沉降发育的时间和空间特征,进一步对地面沉降机理进行分析。并通过对比同期GPS结果与监测结果,发现二者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证明了监测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4)短基线干涉点目标分析法在地面沉降的研究应用结合小基线集技术和永久散射体技术的优点,重点研究了干涉点目标分析技术的关键技术与流程,并借鉴小基线集技术的思想,实现二者的融合,即短时空基线干涉点目标分析技术,使用2017.11-2018.10间交城-清徐一带的哨兵数据提取年平均形变速率及形变时间序列。将获取结果与历史形变信息对比,分析两阶段地面沉降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沉降成因与趋势分析提供基础信息。
【图文】:

沉降速率,年平均,地面,灾害


26图 3.1 吕梁山区 2017.10-2018-03 地面年平均沉降速率及分布根据吕梁山区大范围形变探测结果可以发现,相比野外实地调查 Stacking 技术可以快速高效地识别标定出地面沉降灾害区域,不仅能够确定其具体灾害位置,还可以发现地面沉降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地面沉降灾害高精度监测与后续的灾害治理奠定了基础。同时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 InSAR 技术在地面沉降等环境监测中的重要性,而且必将成为国家矿产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与执法的重要依据。

分布情况,离柳矿区,沉降速率,年平均


图 3.2 离柳矿区沉降地面年平均沉降速率图 图 3.3 汾西矿区地面年平均沉降速率图3.4 小结本章简单介绍了吕梁山区的地质概况和 Stacking 技术的基本原理,利用2017.10-2018.03 间的 Sentinel-1A 数据获取了吕梁山区大范围地面沉降区域及其分布情况,并分析了研究区地面沉降发展与矿产开采的关系。说明 Stacking 技术可以有效应用于吕梁山区地面沉降灾害监测中,为地质灾害监测防治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237;P642.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晓涵;彭建兵;;清徐县地裂缝活动与地下水开采定量关系[J];灾害学;2015年04期

2 李永生;张景发;李振洪;罗毅;;利用短基线集干涉测量时序分析方法监测北京市地面沉降[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3年11期

3 季灵运;许建东;赵波;万园;申欢欢;;利用InSAR技术研究新疆阿什库勒火山群现今活动性[J];地震地质;2013年03期

4 俞晓莹;姜成岭;张建;李珊珊;;IPTA监测圣佩德罗湾港口地表时序沉降[J];测绘科学;2012年06期

5 裴媛媛;廖明生;王寒梅;;利用时序DInSAR监测填海造陆地区地表沉降[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2年09期

6 杨红磊;彭军还;张丁轩;李淑慧;;轨道误差对InSAR数据处理的影响[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12年02期

7 廖明生;唐婧;王腾;Timo BALZ;张路;;高分辨率SAR数据在三峡库区滑坡监测中的应用[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2年02期

8 许才军;何平;温扬茂;;利用PSInSAR研究意大利Etna火山的地表形变[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1年09期

9 吴宏安;张永红;陈晓勇;Lu Zhong;都洁;孙中惠;孙广通;;基于小基线DInSAR技术监测太原市2003~2009年地表形变场[J];地球物理学报;2011年03期

10 赵超英;张勤;张静;;山西清徐地裂缝形变的InSAR监测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媛媛;不同尺度综合地表形变InSAR时序监测与机理分析[D];长安大学;2018年

2 何平;时序InSAR的误差分析及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3 李建星;吕梁山及邻区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D];西北大学;2009年

4 罗小军;永久散射体雷达差分干涉理论及在上海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5 陈强;基于永久散射体雷达差分干涉探测区域地表形变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6 汤益先;基于相干目标的DInSAR方法及其地表沉降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白泽朝;Sentinel-1A数据DInSAR地表形变监测研究与实践[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2 康亚;InSAR技术在西南山区滑坡探测与监测的应用[D];长安大学;2016年

3 林辉;时序InSAR技术在常州市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4 刘媛媛;基于多源SAR数据的时间序列InSAR地表形变监测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5 孟振江;交城断裂带地裂缝发育特征及成因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6 许文斌;利用MERIS水汽数据改正InSAR干涉图中的大气影响[D];中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717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26717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8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