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测绘论文 >

基于多源数据的吉林省中西部黑土区侵蚀沟自动提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8 16:04
【摘要】:吉林省中西部黑土区是吉林省最肥沃的土地资源,但随着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原因,导致黑土区土壤侵蚀比较严重,而其中最主要的是沟蚀作用,沟蚀产生的侵蚀沟严重破坏耕地完整性和面积。因此,对侵蚀沟的提取和监测十分有必要。而在侵蚀沟的研究中,大部分是基于目视解译的方式,对自动提取方法的探索较少。本文基于高分一号的两种分辨率遥感影像,融合地形数据,以吉林省黑土区中部为研究样区,分别从大区域和小区域尺度进行侵蚀沟自动提取的研究探索,设计了一套自动提取方案,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了经验,为吉林省黑土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阐述了侵蚀沟的概念和类型划分体系,分析了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的发育机理和分布特征,对现有的侵蚀沟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自动提取吉林省黑土区侵蚀沟的研究思路。(2)基于SRTM1 DEM,提取了坡度数据、汇水累积量数据、河网数据和分级的沟底线数据,辅助遥感影像进行侵蚀沟的自动提取研究。(3)基于面向对象的全局最优分割算法,获取研究样区的最优分割尺度。分割结果表明,仅以全局最优分割方法获取的尺度并不是侵蚀沟的最优尺度,需以其为基础,通过对比其邻近尺度,目视对比得到针对侵蚀沟对象的最优分割。(4)探索了构建随机森林模型的特征空间优化方法,即基于特征重要性对提取的特征空间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光谱特征对模型贡献度最大,其次是纹理特征,最后是几何特征,特征空间的构成对模型精度影像较大。(5)面向小区域尺度,基于高分一号2米分辨率数据,利用面向对象分析方法和随机森林模型,实现对长春九台区龙嘉镇和西营城镇两个不同地形特点的研究样区的冲沟以上级别发展沟和稳定沟的自动提取,并利用沟底线对提取结果进行修正。对提取结果进行精度分析,其中龙嘉镇精度高于西营城镇,其侵蚀沟提取的总体精度分别为77.95%和73.60%,表明了地形特点对提取精度有影响。(6)基于高分一号16米分辨率影像和DEM派生的地形数据,设计了一种面向大区域黑土样区的侵蚀沟自动提取的方法。该方法同样基于面向对象分析方法和随机森林分类模型,但在数据上融合了遥感影像、坡度数据、汇水累积量数据等。基于此方法,实现了吉林省黑土区大型稳定沟的自动提取,侵蚀沟的提取总体精度为73.78%。(7)龙嘉镇样区提取的侵蚀沟总共4124条,分布相对比较均匀,大型侵蚀沟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和西北部;西营城镇样区主要为丘陵地带,提取的侵蚀沟比龙嘉镇样区多,共有4812条,特别是中东部山地,侵蚀沟结构更加完整。大区域样区提取的稳定沟共有59024条,在中西部的丘陵地带分布较为密集。
【图文】:

吉林省,长春,四平,黑土


其中黑土亚类面积最大,占到 89.47%。吉林省黑土地主要分布在以长春为中心,向西南延申至四平的范围,向东南延伸至吉林市西部,东北至松原,总体位于吉林省中西部(如图3.1所示),其中,,仅分布在长春和四平的黑土面积就占全省黑土总面积的 88.6%,有 97.55 万公顷。这一片黑土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春季干燥风大,夏季温暖而短促,雨季集中在 7、8 月份,秋季凉爽干燥,冬季寒冷且漫长,无霜期较短。吉林省黑土区跨度较大,气候根据所在区域略有区别。长春、四平和吉林三个地区呈品字分布,其中,长春坐标范围为东经 124°18′到 127°5′,北纬 43°5′到 45°15′,地处湿润区到亚干旱区的过渡带内

大区域


大区域研究样区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23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舒婷;张树文;王让虎;杨久春;王晴;;基于高分影像与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的侵蚀沟分异特征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8年03期

2 张文太;;面向产业需求的伊犁河谷侵蚀沟治理技术研究[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6年06期

3 谢铁军;李俊宇;;“农民事情农民办”的创新之路——佳木斯市郊区推进农村田间路和侵蚀沟治理工作的调查与思考[J];奋斗;2017年02期

4 黄萌;范昊明;;辽宁省侵蚀沟发育特性及地形分异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7年05期

5 刘正鑫;;辽宁省侵蚀沟防治措施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7年27期

6 谢铁军;;“农民事情农民办”的创新之路——关于佳木斯市郊区推进农村田间路、侵蚀沟治理工作的调研报告[J];当代农村财经;2015年11期

7 李志飞;;东北黑土区侵蚀沟发展现状及研究方向[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4年05期

8 李智广;王岩松;刘宪春;刘建祥;;我国东北黑土区侵蚀沟道的普查方法与成果[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3年05期

9 王念忠;王岩松;刘宪春;钟云飞;李忠福;刘建祥;邹海天;;东北黑土区侵蚀沟道普查工作的组织与实施[J];中国水土保持;2013年10期

10 屈建钢;;对河南省黄土丘陵区侵蚀沟道防治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宪春;曹文华;赵院;许永利;;全国土壤侵蚀普查数据库设计与实践[A];中国水利学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S4水利信息化建设与管理[C];2013年

2 孙飞达;于洪波;陈文业;张新全;干友民;;甘肃省安家沟流域农林复合生态系统调查及模式优化设计[A];农区草业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李国强;蔡强国;刘振举;;黑龙江省拜泉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系统建设与实践[A];海峡两岸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朱婷 胡京春;黑土地上的期盼[N];人民政协报;2017年

2 黑龙江省财政厅涉农资金整合推进组政策研究组组长 谢铁军;佳木斯探索治理农村田间路和侵蚀沟新模式[N];中国财经报;2015年

3 记者 张向辉;1.5万余干部职工播绿南塬侵蚀沟 31家包联部门单位完成栽植任务[N];渭南日报;2011年

4 马永军 记者 王冬;郊区复制“美丽模式” 变“吃田沟”为增收地[N];佳木斯日报;2015年

5 马永军 王冬 本报记者 刘亿服;让“吃田沟”变为增收地[N];黑龙江日报;2015年

6 省财政厅涉农资金整合推进组政策研究组组长 谢铁军;“农民事情农民办”的创新之路[N];黑龙江经济报;2015年

7 本报记者 张晓黎 王冬梅 实习生 姚景光 通讯员 魏玉奇;“东北第一侵蚀沟”的变迁[N];长春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王冬;农业基础羽翼待丰[N];佳木斯日报;2015年

9 本报记者 张晓黎;“东北第一侵蚀沟”即将变身鱼米乡[N];长春日报;2007年

10 记者 崔清新 周婷玉;黄土高坡:产1斤粮至少流失40斤土[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让虎;基于多源多尺度数据的东北典型黑土区侵蚀沟遥感监测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2 李天奇;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成因与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3 李浩;典型黑土区不同尺度沟蚀演化过程及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6年

4 孟令钦;东北黑土区沟蚀机理及防治模式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5 胡天然;乌裕尔河流域侵蚀沟格局及其演变过程[D];东北林业大学;2016年

6 姚文波;历史时期董志塬地貌演变过程及其成因[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詹国旗;基于多源数据的吉林省中西部黑土区侵蚀沟自动提取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2 裴志林;黄土丘陵沟壑区侵蚀沟稳定性评价[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9年

3 高世乾;黑土生态脆弱区侵蚀沟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D];沈阳大学;2019年

4 黄萌;辽宁省侵蚀沟发育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8年

5 马越;吉林省侵蚀沟现状调查及生态保护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6 邹海天;黑龙江省克拜地区侵蚀沟道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7 陈晓雨;运用ArcGIS与DTGIS提取侵蚀沟道对比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年

8 关志新;穆棱市土壤侵蚀及养分流失动态特征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6年

9 王振;青海省黄土丘陵沟壑区沟壑侵蚀状况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2年

10 李海燕;阜新孙家湾矸石山水土流失和沟蚀演变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854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26854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e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