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测绘论文 >

基于多源信息的岩溶流域典型地貌提取

发布时间:2017-03-26 23:12

  本文关键词:基于多源信息的岩溶流域典型地貌提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岩溶地貌又名喀斯特地貌,其形式有地表和地下两种。在中国南方地区分布着大量的岩溶地貌,由于岩溶地貌的形成始终离不开具有溶蚀能力的水的作用,所以岩溶地貌往往聚集于某个流域。本文以位于江西省瑞昌—彭泽岩溶发育带的长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多源信息提取该流域岩溶地貌的分布信息,希望能通过本研究为以后大范围提取岩溶地貌信息提供可依的方法。 首先运用GIS空间信息分析技术对长河流域的DEM数据进行水文分析,提取该流域的河网信息,将提取的河网与人工野外实地考察所提取的实际河网信息进行比对,通过比对发现二者大致重合但又存在细微差别,差别主要在于通过软件提取的河网连续性好,而人工野外考察所得河网有些地方出现断流,但在出现断流的不远处又会出现短小的河流,结合该地处江西省瑞昌—彭泽岩溶发育带,推测地下很可能存在暗河。 其次利用遥感影像提取地表岩溶地貌分布信息。一方面运用2000年9月14日的Landsat-7影像数据,通过其热红外波段反演出长河流域的地表温度,勘测异温地区,,排除山体阴坡、水体、湖泊等因素的干扰,结合野外实地调查数据,推断地表岩溶地貌最有可能分布在地表温度为27摄氏度到32摄氏度的区域。另一方面运用2013年7月24日的Landsat-8影像数据,经过预处理后根据地表植被丰茂程度对其进行监督分类,由于岩溶地貌地表缺水植被较稀疏,提取疏林地和裸地作为地表岩溶地貌的分布范围。综合地表温度信息和监督分类信息,最终得到长河流域地表岩溶地貌分布区。 最后通过2013年7月至2014年4月对长河流域的实地考察所得的典型岩溶地貌信息,验证并修正长河流域岩溶地貌的分布范围。通过验证发现由河网提取的暗河分布区及由监督分类提取的地表岩溶地貌分布区效果较佳,但由于影像分辨率较低及各种地形地貌的干扰,利用热红外波段反演所得的流域地表温度来提取落水洞信息比较难。另外根据野外调查和监督分类信息得知,通过反映地表干湿状况及土层厚薄程度,芒草对岩溶地貌的分布信息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关键词】:岩溶流域 河网信息 遥感信息 Landsat影像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P931.5;P20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目录6-8
  • 1 绪论8-16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8-10
  • 1.1.1 研究背景8-9
  • 1.1.2 研究意义9-10
  • 1.2 研究方法及其进展10-14
  • 1.2.1 遥感目视解译法10-11
  • 1.2.2 岩溶流域典型地表特征提取的地质遥感法11-12
  • 1.2.3 岩溶流域典型地表特征的地球物理勘探法12
  • 1.2.4 岩溶流域典型的地表特征的热红外遥感提取法12-14
  • 1.3 研究方案14-16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14
  • 1.3.2 研究目标14
  • 1.3.3 研究方法14-16
  •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16-21
  • 2.1 研究区概况16-18
  • 2.2 研究数据18-21
  • 2.2.1 野外数据采集18-19
  • 2.2.2 河网空间分布的 GIS与 RS 数据的获取19
  • 2.2.3 遥感数据的获取19-21
  • 3 基于河网信息提取岩溶流域地下岩溶地貌信息21-23
  • 3.1 基于 DEM 数据的岩溶流域河网提取21-22
  • 3.2 结合实际河网提取岩溶流域暗河分布区22-23
  • 4 基于遥感影像提取地表岩溶地貌信息23-37
  • 4.1 遥感影像的预处理23-26
  • 4.1.1 遥感影像的辐射定标23-24
  • 4.1.2 遥感影像的大气校正24-26
  • 4.2 遥感影像地表温度反演26-32
  • 4.2.1 NDVI 的计算28
  • 4.2.2 植被覆盖率的计算28-29
  • 4.2.3 比辐射率的计算29-30
  • 4.2.4 黑体亮度的计算30-31
  • 4.2.5 真实地表温度的反演31-32
  • 4.3 基于遥感影像监督分类提取研究区地表信息32-37
  • 4.3.1 研究区监督分类33-36
  • 4.3.2 基于监督分类影像提取地表岩溶地貌信息36-37
  • 5 多源信息结合提取岩溶流域典型地貌37-43
  • 5.1 地表岩溶地貌的提取37-39
  • 5.2 地下岩溶地貌的提取39-40
  • 5.3 芒草对岩溶地貌的指示意义40-41
  • 5.4 研究区岩溶地貌的反演制图41-43
  • 6 结论与讨论43-45
  • 参考文献45-48
  • 附录(一)48-49
  • 附录(二)49-50
  • 致谢50-51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景才瑞,刘昌茂,罗志刚;论湖北岩溶地貌[J];华中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02期

2 顾雪荣;广西岩溶地貌形态素描[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2年03期

3 张旭如;山西岩溶地貌形态特征与形成过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4 李昭淑,陈前平,宋进喜;岚皋大巴山岩溶地貌[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5 徐水辉;彭世良;陈文光;化锐;冯东霞;;湖南凤凰台地峡谷型岩溶地貌初探[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6年04期

6 马艳平;陈松;;皖北宿州地区岩溶地貌分类及其发育规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7期

7 景才瑞;刘昌茂;;论长江以南地区岩溶地貌特征[J];华中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78年02期

8 ;岩溶研究动态[J];中国岩溶;1983年02期

9 刘昌芪,卢武强,陈贤齐;黄石岩溶地貌初探[J];黄石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2期

10 王映文;略论广西岩溶地貌[J];广西地质;198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徐柯健;李兴中;;贵州兴义岩溶地貌景观特色及成因探讨[A];全国第19届旅游地学年会暨韶关市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蔡依萍;陈平;;富阳碧云洞岩溶地貌成因分析及沉积环境保护对策[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许林;;论我国喀斯特溶洞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A];全国第19届旅游地学年会暨韶关市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谢嗣光;曾和期;;四川兴文县石林地区的贝类[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三次代表大会暨第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崔熙琳;房山岩溶地貌堪称典型[N];中国矿业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夏凯生;乌江下游岩溶地貌形态、发育与演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立操;大连城山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滨海岩溶地貌特征及其形成机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2 夏凯生;长江三峡地区岩溶地貌演化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3 张妮慧;基于多源信息的岩溶流域典型地貌提取[D];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4 郭娣;西南岩溶山区汇水条件及其对越岭隧道涌突水的控制作用[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5 陈浩如;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岩相古地理及古岩溶地貌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6 李新;重庆市岩溶洞穴利用分类及开发规划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多源信息的岩溶流域典型地貌提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95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2695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1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