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测绘论文 >

InSAR技术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5 07:05
【摘要】:地面沉降已成为制约区域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InSAR技术为地面沉降监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与传统测量方法相比具有很多优势,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时间去相关、空间去相关、大气效应等因素,使InSAR监测的精度和可靠性受到影响,限制了InSAR技术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实际应用。本文针对地面沉降监测新技术的应用需求,根据地面沉降的不同特点,选取矿区和城市区域两种典型的地面沉降类型,系统地开展InSAR技术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对InSAR技术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与应用研究,并针对不同的雷达干涉测量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贡献如下: (1)系统研究了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重点阐述了应用于地面沉降监测的D-InSAR技术、PS-InSAR技术和SBAS-InSAR技术等三种技术方法的基本原理;通过总结分析不同InSAR技术方法中的技术性限制,得出了InSAR不同技术方法监测不同类型地表形变的适用性。 (2)基于双轨法D-InSAR技术对矿区地面沉降进行详细监测与分析。以兖州矿区为实验区,对获取的矿区14景PALSAR数据进行干涉对优化选取;形成了实用化的适合于矿区沉降监测的D-InSAR数据处理流程;基于该数据处理流程对优化干涉对进行干涉处理,获取了兖州矿区的地面沉降场;重点对几个采煤工作面的地面沉降信息进行了详细分析与解译,生成了矿区地面沉降的三维形变图、等值线图、剖面图等;分析了矿区沉降的时空变化趋势;采用矿区地面沉降实测数据,对InSAR沉降监测结果进行精度验证与分析。实验证明采用L波段的雷达数据进行双轨法差分干涉测量是进行矿区地面沉降监测的最佳手段之一。 (3)利用InSAR时序分析方法对城市地区的地面沉降进行详细监测与分析。以北京地区的地面沉降为例,对获取的19景ENVISAT ASAR雷达数据进行InSAR时序分析处理,按照“三基线”绝对值之和最小原则选取了主影像,并生成干涉图序列;成功提取了足够数量的PS/SBAS点;分别采用PS-InSAR、SBAS-InSAR和MT-InSAR三种方法通过估算与去除各种误差获取了北京地区的地表形变信息,包括雷达视线向地表年平均形变速率和地表形变时间序列;结合北京地区的地面沉降实际情况,对地面沉降信息进行详细分析,去除形变速率标准差较大点后MT-InSAR技术获得的形变信息最接近实际情况。实验证明InSAR时序分析方法特别适合进行大区域缓慢地表形变的监测。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P642.26;P225.1
【图文】:

分布图,煤田,矿井,分布图


Fig.3.1、恤 nzhoueoalfieldPositionandminedistributionmaP本文选择充州煤矿区几个开采煤层比较厚、塌陷比较严重的单家村、古城、兴隆庄、鲍店、东滩等矿区作为研究区,地理位置如图3.1所示,部分厚煤层的矿区,由于开采强度大,速度快,下沉量为2.5一8刀m不等。地表径流水、地下水及降水汇集在沉陷盆地,形成大面积积水区,水深达5一6m。充州矿区因采矿造成地表塌陷并积水的地区广泛分布。

干涉图,数据,基线,时间基线


目前能够免费获取中国境内的SRTM3文件,是90m的数据。数据可通过JPL提供的网址下载:httP:刀dds.cr.usgs·gov/srtn公图3.3为研究区的SRTM数据情况,红色长方形区域是本文的研究区位置,从图上可以看出该地区地形平坦,起伏不大。图3.3研究区SRTM数据 Fig.3.3SRI, Mdataofimageeoveragearea3.3干涉对优化选取干涉对的选取不仅关系到D一hiSAR技术的监测精度,而且关系到能否生成干涉图。卜涉对选取不得当甚至会导致实验失败。选择干涉对空间垂直基线和时间基线两个重要因素需要考虑,对于利用PALSAR数据和 SRTMDEM监测地面沉降,应该选择空间垂直基线较小的干涉对,最好要小于l000m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国林,张连蓬,成枢,江涛;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与全球定位系统数据融合监测矿区地表沉降的可行性分析[J];测绘通报;2005年11期

2 陈强;刘国祥;李永树;丁晓利;;干涉雷达永久散射体自动探测——算法与实验结果[J];测绘学报;2006年02期

3 刘国祥;陈强;丁晓利;;基于雷达干涉永久散射体网络探测地表形变的算法与实验结果[J];测绘学报;2007年01期

4 焦青;邱泽华;范国胜;;北京地区八宝山-黄庄-高丽营断裂的活动与地震[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5年04期

5 吴立新,高均海,葛大庆,殷作如,邓智毅,刘宏军;基于D-InSAR的煤矿区开采沉陷遥感监测技术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2期

6 张景发;郭庆十;龚利霞;;应用InSAR技术测量矿山沉降与变化分析——以河北武安矿区为例[J];地球信息科学;2008年05期

7 傅文学;田庆久;郭小方;王黎明;;PS技术及其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11期

8 黄秀铭,汪良谋,徐杰,方仲景,张裕明,向家翠,王辉;北京地区新构造运动特征[J];地震地质;1991年01期

9 刘广;郭华东;Ramon Hanssen;Zbigniew Perski;李新武;岳焕印;范景辉;;InSAR技术在矿区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国土资源遥感;2008年02期

10 纪玉杰;北京城郊的地面沉降成因浅析[J];北京地质;199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志勇;星载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2 罗小军;永久散射体雷达差分干涉理论及在上海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3 范洪冬;InSAR若干关键算法及其在地表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映红;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在三峡滑坡监测中的应用[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140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27140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f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