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测绘论文 >

陕西省城镇体系规模及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

发布时间:2017-03-29 05:16

  本文关键词:陕西省城镇体系规模及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城镇体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骨架,是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城镇体系结构的优劣,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与合理布局的重要内容。经济全球化,城市间的合作与竞争,使得城镇体系内城市间的规模差异扩大,关系趋向复杂化。 省域城镇体系研究,以区域发展整体和长远利益为基准,侧重于以城镇为核心的空间资源配置,可以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省域城镇体系发展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方面有重要意义。 陕西省作为南北跨度较大的省份,受南北区域自然及人文条件差异较大的影响,城镇体系结构有其独特与不合理之处。除了位于关中的西安都市圈具有一定规模外,省内其余地区,城镇体系的发展依然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 近年来对陕西省城镇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对全省城镇体系的研究,也往往局限在地级城市的级别上,缺少对县级乃至镇级城市的深入。同时,在对空间结构的研究中,也缺少对交通网络结构以及基于交通网络的空间结构的研究。 基于此,本文通过提取县级以上城镇多指标规模数据及镇级以上城镇人口规模数据,使对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研究精度深入到县镇级别。同时,提取精确到县乡级公路的陕西省公路和铁路交通网络数据为交通数据,使对交通网络结构和空间结构的研究精确到乡镇级别。 通过以上两种数据,使用城市首位度、分形、核密度分布等方法,分析了陕西省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使用路网密度、路网连通度和可达性模型,分析了城镇体系的交通网络结构,分别分析其现状与不足之处,并提出有效的优化建议。随后将两者在空间上结合,使用空间自相关理论和引力与场强模型,分析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现状,并提出城市流域论和城镇体系高程模型,使用此理论和模型形象地展示了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三维形态,并在此基础上将研究区域扩展到包括周边数个地市区域的泛陕西省区域,对此区域的城镇体系进行了分析,划分了新的陕西省城镇体系范围,并对此进行了初步的规划设想。主要结论有: (1)规模结构上,呈现典型的首位分布特征,中心城市西安规模过大,大中型城市发展缓慢,中小城市的发展因大中城市出现断层而无法与中心城市对接,小城镇数量庞大,规模微小,难以对乡村地区产生带动作用。建议是对西安市加快高端服务业聚集,对轻重工业进行政策引导向周边城市扩散,加快大中型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发展,对小城镇选择重点镇进行投资建设。 (2)交通网络结构上,过多交通设施集中于西安市周边地区,陕南陕北乃至关中东西两部分,缺乏勾连,使得作为区域枢纽的西安,其过境交通占据了大量的交通流量,布局负荷过重。后续建设,对于关中地区,除了建设西安都市圈环线交通体系外,还应分别建设关中中线和北线的横向交通体系。对于陕南陕北,在现有的横向和纵向主线外,建设两边的辅助交通体系。 (3)空间结构上,指出陕西省域不是一个完整的地理单元,陕西省城镇体系是由多个完整或不完整的小城镇体系组成的复杂体系,关中东部包括商洛地区,联系非常紧密,是以西安为核心的小城镇体系,宝鸡市、汉中市、安康市,延安市与其下属县市联系紧密,存在各自的半独立城镇体系,榆林市与省内其他城市联系松散,属于独立的城镇体系。以西安为中心的城镇体系,应该包含甘肃省的天水、平凉、庆阳地区和宁夏自治区的固原地区,形成泛陕西省城镇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行政区划的调整建议,以及区域发展轴和发展区的规划设想。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 (1)在数据选取上,首次同时从县级以上和镇及以上两级高分辨率角度对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精度较高。 (2)在实证应用上,在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中,借鉴城市内部可达性研究中的可动性和易达性理论,并将其分为局部和全局两种指标,提出了局部指标的意义和算法。 (3)在研究理论上,在引力和场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流域论和城镇体系高程模型,在三维空间上,对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形态上,进行了较为完美的解释,对原有理论有一定补充。
【关键词】:陕西省 城镇体系 规模结构 空间结构 城市流域论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P208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第1章 绪论11-17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1-12
  • 1.2 研究进展12-15
  • 1.2.1 国外研究综述12-14
  • 1.2.2 国内研究综述14-15
  • 1.3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15-17
  • 1.3.1 本文研究内容15-16
  • 1.3.2 论文结构16-17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探讨17-33
  • 2.1 相关概念17-18
  • 2.1.1 城镇体系17
  • 2.1.2 城镇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17-18
  • 2.1.3 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18
  • 2.1.4 城镇体系的交通网络结构18
  • 2.1.5 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18
  • 2.2 相关理论与模型18-33
  • 2.2.1 城镇体系发展的基础理论18-20
  • 2.2.2 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相关理论与模型20-23
  • 2.2.3 城镇体系交通网络结构的相关理论与模型23-26
  • 2.2.4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相关理论与模型26-33
  • 第3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准备33-41
  • 3.1 研究区概况33-35
  • 3.1.1 陕西省城镇体系概述33
  • 3.1.2 自然及区位条件33-34
  • 3.1.3 社会经济条件34-35
  • 3.2 城镇体系发展沿革35-37
  • 3.2.1 先秦城镇体系萌芽阶段35
  • 3.2.2 封建时代城镇体系曲折发展35-36
  • 3.2.3 近现代城镇体系快速发展36
  • 3.2.4 当代城镇体系的发展36-37
  • 3.3 数据准备37-41
  • 3.3.1 城镇规模数据37-38
  • 3.3.2 交通网络数据38
  • 3.3.3 其它数据38-41
  • 第4章 陕西省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分析41-49
  • 4.1 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现状41-42
  • 4.2 城市首位度分析42-43
  • 4.3 城镇规模分形结构43-46
  • 4.4 城镇规模核密度分布46
  • 4.5 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优化46-49
  • 第5章 陕西省城镇体系交通网络结构分析49-61
  • 5.1 城镇体系交通网络结构现状49-53
  • 5.2 可达性分析53-57
  • 5.2.1 局部可动性及易达性分析53-56
  • 5.2.2 全局可动性及易达性分析56-57
  • 5.3 交通网络结构存在的问题与规划建议57-61
  • 第6章 陕西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分析61-77
  • 6.1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现状61
  • 6.2 空间自相关分析61-63
  • 6.3 城镇间相互作用分析63-65
  • 6.4 基于传统场强模型的城镇影响区划分65-68
  • 6.5 城镇体系高程模型与城市流域体系68-72
  • 6.6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与泛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72-77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77-81
  • 7.1 基本结论77
  • 7.2 创新点77-78
  • 7.3 论文不足之处与未来展望78-81
  • 参考文献81-85
  • 致谢85-8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8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盛和;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空间模式与动力机制[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1期

2 李震;顾朝林;姚士媒;;当代中国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类型定量研究[J];地理科学;2006年05期

3 钟业喜;陆玉麒;;基于空间联系的城市腹地范围划分——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科学;2012年05期

4 宋家泰,顾朝林;城镇体系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初探[J];地理学报;1988年02期

5 杨吾扬;论城市体系[J];地理研究;1987年03期

6 肖慎,过秀成,明图章,杨海荣,邹勇军;公路网络与城镇发展空间网络适应性分析评价[J];土木工程学报;2003年07期

7 李小文;曹春香;常超一;;地理学第一定律与时空邻近度的提出[J];自然杂志;2007年02期


  本文关键词:陕西省城镇体系规模及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37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2737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8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