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测绘论文 >

城市网络的空间有向测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30 01:09

  本文关键词:城市网络的空间有向测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城市体系的研究在国家发展中具有战略性意义,其在城市规划、区域发展等诸多研究领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城市体系则是通过城市间的各种交流,如人口流动、资金交易、信息交换等形式最终形成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联系在一起的。由此可知,城市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是城市体系研究的重中之重。本文综述了城市相互作用和复杂网络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以及人口流动在这几年来研究的新兴方向,总结了目前相关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重点说明了辐射模型在城市相互作用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突出了辐射模型的流动人口模拟所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从而以此为基础,阐述了辐射模型的内涵、计算流程等相关内容,以利于从理论上对辐射模型进行理解和推广;同时,在系统梳理辐射模型理论的基础上,以Arc GIS为平台利用Python语言设计编制了辐射模型计算工具,从而实现高效、准确的计算过程。最后,以中国为例,对其2000年和2010年的市级行政单元间的人口流动强度进行计算和分析。本文对模拟的中国2000年和2010年人口流动结果首先从整体状况、空间格局、强度层级和6大城市群4个层面进行分析,其后再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对构成的2000年和2010年人口流动网络从整体、层次、派系、城市群4个视角进行了分析。最终得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1.从人口格局的视角来看:中国较为频繁的人口流动均出现在近域范围内,地域阻力明显,这与中国特有的户籍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中国现阶段的人口流动格局体现了很强的空间异质性,并与目的地城市的人口、经济、就业规模密切相关,且仍符合胡焕庸线分布规律:以胡焕庸线为东西界线,人口流动强度体现为东强西弱,而人口分布格局则体现为东密西疏。2.从城市群的作用来看:中国现阶段最大的6个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对于人口有极大的聚集作用,而这种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仍有不断增强的趋势。而就单个城市群来说:环渤海城市群虽然层级水平较高,但内部结构失衡,存在较为严重的中心集聚化;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结构均衡,且仍具备较大发展潜力;珠三角城市群发展阶段较高,现阶段发展较为平稳,但有后劲不足的表现;成渝城市群发展势头极为强劲,且内部结构也趋于均衡;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的现状较为类似,二者发展都较为稳健,但均没有绝对核心城市真正崛起。3.从这10年的发展来看:中国2010年相较于2000年,人口流动强度得到显著提升,人口分布和人口流动方向也更为均衡。而这10年期间,各大城市群都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其中以成渝城市群的发展最为迅速,但珠三角城市群有发展后劲不足的趋势。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四条政策建议:1.针对西部、东北地区发展缓慢的现状提出:应进一步落实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的战略,从而提升东北、西部地区竞争力。2.针对环渤海城市群内部结构失衡现状提出:应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从而调整优化城市群内部布局和空间结构。3.针对珠三角城市群发展后劲不足现状提出:应突出“大珠三角”概念,借力香港、澳门,谋求珠三角二次腾飞。4.针对中原、长江中游城市群缺少核心城市的现状提出:应加速发展郑州、洛阳、武汉、长沙等城市,强化区域核心地位。
【关键词】:辐射模型 人口流动 加权有向网络 城市群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99.27;P208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1章 绪论11-21
  • 1.1 选题背景11-12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12-17
  • 1.2.1 研究现状12-17
  • 1.2.2 存在问题17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17-18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18-20
  • 1.4.1 研究目标18-19
  • 1.4.2 研究内容19-20
  •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20
  • 1.6 本章小结20-21
  • 第2章 空间相互作用测度基本原理21-26
  • 2.1 辐射模型21-22
  • 2.1.1 辐射模型的内涵21
  • 2.1.2 辐射模型的应用领域21-22
  • 2.2 复杂网络22-24
  • 2.2.1 复杂网络的概念22
  • 2.2.2 复杂网络的分类22-23
  • 2.2.3 复杂网络的基本统计特征23-24
  • 2.3 空间相互作用模型24-25
  • 2.3.1 赖利模型24
  • 2.3.2 康弗斯模型24
  • 2.3.3 引力模型24-25
  • 2.3.4 潜力模型25
  • 2.4 本章小结25-26
  • 第3章 空间相互作用测度方法26-33
  • 3.1 辐射模型实现26-28
  • 3.2 辐射模型计算工具设计28-32
  • 3.2.1 总体设计28-29
  • 3.2.2 功能与界面设计29-31
  • 3.2.3 编程实现31
  • 3.2.4 工具性能检验31-32
  • 3.3 空间相互作用网络分析方法32
  • 3.4 本章小结32-33
  • 第4章 实证研究33-54
  • 4.1 研究区概况33-35
  • 4.1.1 人口概况33-35
  • 4.1.2 社会概况35
  • 4.1.3 经济概况35
  • 4.2 数据来源35-36
  • 4.3 计算工具使用36
  • 4.4 空间相互作用总体分析36-48
  • 4.4.1 整体状况分析36-40
  • 4.4.2 空间格局分析40-42
  • 4.4.3 强度层级分析42-46
  • 4.4.4 六大城市群分析46-48
  • 4.5 空间相互作用网络分析48-53
  • 4.5.1 网络整体分析48-50
  • 4.5.2 网络层次分析50
  • 4.5.3 网络派系分析50-51
  • 4.5.4 城市群网络分析51-53
  • 4.6 本章小结53-54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54-57
  • 5.1 总结54-55
  • 5.2 展望55-57
  • 致谢57-59
  • 参考文献59-63
  • 附录63-64
  • 附件64-7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琪;;嵌入互联网中的社会网络—企业电子社会网络[J];企业经济;2011年04期

2 陆杰华;肖周燕;顾林枝;;2007:中国人口学研究的回顾和评述[J];人口研究;2008年03期

3 张文娟;;成年子女的流动对其经济支持行为的影响分析[J];人口研究;2012年03期

4 曹胜玉;王青芸;;美国对华战略(1990-2004年)——基于国际冲突与合作网络的量化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04期

5 方锦清;;从网络科学发展观考察多层次的高科技企业网络[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8年05期

6 陈前虎;汤婧婕;;长三角城镇密集地区人口变迁的时空特征及其动力机制探讨[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袁志秀;;自由分类法实例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8年09期

8 杨中楷;林德明;刘佳;;洛特卡定律适用于专利文献的再验证[J];图书情报工作;2013年09期

9 周春雷;;作者h指数分布规律研究[J];情报杂志;2013年07期

10 米瑞华;石英;;基于常住人口分布的城市主副中心识别方法——以西安市为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3期


  本文关键词:城市网络的空间有向测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58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2758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1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