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源SAR数据的时间序列InSAR地表形变监测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P225.1;P236
【图文】:
都需要到实地去布点和布网,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与物力,而且监测范围点或者观测墩不能长期保持稳定状态,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获取实时的监测结果,难以满足相关部门对地面沉降灾害防治快速应对 实时监测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Aperture Radar,InSAR) 年被成功应用于美国加州兰德斯地震的形变监测后,其受到了广泛的重视nSAR 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高精度的地表形变监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方术作为一种全天时 全天候 不受云雾天气影响的监测手段,在地表形变 cm 级甚至 mm 级的精度[7][8],具有大范围 低成本 快速 准确等优势地质灾害监测手段空间覆盖有限,监测频率低 周期长,监测点分布稀疏InSAR 技术的基础上,差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D-InSAR 技术应运而生nSAR 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地面沉降[9][10] 地震[11][12][13][14][15] 火山[16]19]等地质灾害的监测中,如图 1.1 所示
图 1.2 常用 SAR 卫星工作时间段示意图91 年 7 月与 1995 年 4 月欧洲空间局相继发射的 ERS-1/2 使得 InSAR 数据究的热点,为研究工作者提供了大量的 SAR 数据 ERS-1 与 ERS-2 卫星道参数,构成串行模式,时间基线仅为 1 天,克服了时间去相干的影响有较高的相干性,35 天的重访周期满足了全球覆盖的要求,ERS-1 卫星别于 2000 年与 2011 年中止了服务 ERS-1/2 卫星极大地推进了 InSAR 技2 年 3 月发射升空的 ENVISAT 卫星是 ERS 系列后继卫星,而且 ENVISA
SAR 传感器一般可分为三种成像模式:横跨轨道干涉 interferometry,XTI) 重复轨道干涉测量模式(repeat-track inter道干涉测量模式(along-track interferometry,ATI)[54] 其中,横要应用于机载干涉雷达系统以及航天飞 3 机的干涉雷达系统;单模式通常应用于星载雷达系统;沿轨道干涉测量模式主要应用于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星载 SAR 传感器都是利用重复轨道干进行形变测量的 在论文以下的所有讨论中,如果没有特殊说明涉测量模式而言的 的基本原理及数据处理流程基本原理重复轨道 SAR 干涉测量的几何关系为例,简要地介绍 InSAR 技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国祥;陈强;丁晓利;;基于雷达干涉永久散射体网络探测地表形变的算法与实验结果[J];测绘学报;2007年01期
2 张永红;张继贤;龚文瑜;;基于SAR干涉点目标分析技术的城市地表形变监测[J];测绘学报;2009年06期
3 杨成生;张勤;赵超英;朱武;王亚男;王宏宇;;基于MODIS和GPS的D-InSAR大气延迟改正[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年03期
4 郑铣鑫,武强,侯艳声,吴孟杰,应玉飞;城市地面沉降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J];地质论评;2002年06期
5 单新建,柳稼航,马超;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同震形变场特征的初步分析[J];地震学报;2004年05期
6 赵超英;张勤;丁晓利;彭建兵;杨成生;;基于InSAR的西安地面沉降与地裂缝发育特征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9年03期
7 何庆成;叶晓滨;李志明;刘文波;;我国地面沉降现状及防治战略设想[J];高校地质学报;2006年02期
8 刘国祥;张瑞;李陶;于冰;李涛;贾洪果;聂运菊;;基于多卫星平台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提取三维地表形变速度场[J];地球物理学报;2012年08期
9 刘媛媛;张勤;赵超英;杨成生;;PS-InSAR技术用于太原市地面沉降形变分析[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4年02期
10 吴宏安;张永红;陈晓勇;Lu Zhong;都洁;孙中惠;孙广通;;基于小基线DInSAR技术监测太原市2003~2009年地表形变场[J];地球物理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超英;差分干涉雷达技术用于不连续形变的监测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2 葛大庆;区域性地面沉降InSAR监测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本文编号:27742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2774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