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测绘论文 >

红外经纬仪内部杂散辐射分析抑制与测量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1 19:28
   随着测控技术和武器装备的不断发展,光电经纬仪对探测能力、成像质量和测量精度的要求不断提升。与可见光系统相比,红外系统采用被动成像的工作方式,其杂散辐射不仅来源于系统外部的杂散辐射源即外部杂散辐射,还要考虑系统自身的热辐射即内部杂散辐射。为实现对远距离、弱目标的有效探测,红外经纬仪一般采用高灵敏度制冷型红外探测器,对热源特别敏感。相比于外部杂散辐射,内部杂散辐射对于系统的影响更加突出,已经成为限制红外经纬仪性能提升的瓶颈。此外,靶场环境的复杂性对于红外经纬仪内部杂散辐射研究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此,对红外经纬仪内部杂散辐射进行相关研究对于提升系统的各项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调研相关文献资料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在红外系统内部杂散辐射研究方面的相关成果,梳理了红外经纬仪内部杂散辐射研究面临的难题,为后续研究指明方向。本论文以红外经纬仪内部杂散辐射为研究对象,从内部杂散辐射分析方法、抑制措施和测量方法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本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在内部杂散辐射分析方面,采用复合照度分布法,增加追迹光线数量,有效解决了分析结果精度受光线追迹数量限制的问题。将微元分割思想应用于内部杂散辐射分析过程,详细分析红外经纬仪不同位置微元对于内部杂散辐射的影响,为内部杂散辐射抑制提供可靠的分析依据。结合复合照度分布法,对某红外系统内部杂散辐射进行详细分析,并通过红外系统不同部位加热实验验证了分析结果的可信性。在内部杂散辐射抑制方面,从内部杂散辐射来源、传输路径和算法补偿三方面进行综合抑制,提出了一种温度漂移补偿方法,通过不同环境温度下温漂补偿实验验证了补偿方法的有效性。通过补偿红外经纬仪输出灰度,可以有效减弱内部杂散辐射漂移对于系统输出的影响,增强红外经纬仪的环境适应性。针对球面反射温阑抑制内部杂散辐射进行了详细分析,建立了球面反射温阑分析模型,基于外界热辐射无法直接到达探测器靶面的基本原理,推导了球面反射温阑设计理论。依据该理论设计了用于实现F/2探测器与F/4红外系统相匹配的球面反射温阑,仿真结果表明该球面反射温阑可以有效抑制杂散辐射。分别在常温环境和不同环境温度下对球面反射温阑和不同表面特性平面温阑进行辐射定标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球面反射温阑引起的探测器输出灰度仅为平面温阑的十分之一,说明球面反射温阑可以有效抑制杂散辐射,验证了所提出设计理论的正确性。在内部杂散辐射测量方面,建立了考虑积分时间和环境温度的辐射定标模型。在该定标模型基础上,提出了三种红外经纬仪内部杂散辐射测量方法,分别在不同环境温度下对三种测量方法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三种方法均可实现对内部杂散辐射较高精度的测量。对于不同口径和不同形式红外系统可以选取相应测量方法。通过对内部杂散辐射进行测量,对于评价红外经纬仪内部杂散辐射抑制效果,评估系统动态范围和作用距离等具有重要意义。
【学位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P213
【部分图文】:

杂散光,欧拉,插图,杂散辐射


射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升系统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发展,国内外靶场对于高性能红外内部杂散辐射已经成为限制靶场红外经纬仪性能提升红外经纬内部杂散辐射作为研究对象,从分析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本文研究成果对于提升红外经纬仪的测量精度等具有重要意义。内部杂散辐射研究现状,瑞士数学家欧拉受普鲁士国王邀请出版一本关于自中欧拉第一次提到光学成像系统的杂散光问题,并建漆的方法抑制杂散光,其书中插图如图 1.1 所示。这于光学系统的杂散光问题,但当时的光学系统均是可杂散光问题并未受到重视。

红外相机


图 1.2 VISTA 红外相机结构Figure 1.2 The configuration of VISTA infrared camera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 JWST)004 年以来,作为替代哈勃太空望远镜(Hubble Space Telescope, HST太空望远镜,NASA 的 JWST 一直备受瞩目。JWST 主口径为 6.5m六边形子镜拼接而成,工作波段从0.6μm可见光延伸至29μm红外 的杂散辐射不仅来源于黄道光背景、视轴线附近的亮物体、地球和等,望远镜的自身辐射也会对系统产生影响[11-13]。因此,科研人员件的温度及其表面发射率进行了详尽分析计算,以准确分析系统的时对于反射镜面在不同污染情况下引入的杂散辐射也进行了详细分WST 的内外部杂散辐射抑制效果均满足要求[14]。经过长时间设计分

太空望远镜,杂散辐射,自身辐射,哈勃


)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 JWST)2004 年以来,作为替代哈勃太空望远镜(Hubble Space Telescope, HST)的下新型太空望远镜,NASA 的 JWST 一直备受瞩目。JWST 主口径为 6.5m,主18片六边形子镜拼接而成,工作波段从0.6μm可见光延伸至29μm红外波段ST 的杂散辐射不仅来源于黄道光背景、视轴线附近的亮物体、地球和月亮射光等,望远镜的自身辐射也会对系统产生影响[11-13]。因此,科研人员对于各组件的温度及其表面发射率进行了详尽分析计算,以准确分析系统的自身。同时对于反射镜面在不同污染情况下引入的杂散辐射也进行了详细分析保 JWST 的内外部杂散辐射抑制效果均满足要求[14]。经过长时间设计分析测,JWST 预计于 2019 年发射升空。JWST 探测能力超过 HST 百倍,其超强测能力不仅与第二拉格朗日(L2)点的绝佳观测地点有关,还得益于优异的杂射抑制效果,JWST 的杂散辐射抑制设计如图 1.3 所示[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国栋;张良;兰卫华;赵延;潘晓东;;短波红外成像系统的杂散辐射分析与抑制研究[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5年12期

2 陈君雄;;分光光度计杂散辐射率[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年12期

3 李方清;张彬;肖静;曾曙光;姚秀文;;红外光学系统的污染镜面杂散辐射分析[J];光学与光电技术;2010年04期

4 ;R&S开创WiMAX终端的杂散辐射一致性测量新纪元[J];电子测试;2009年05期

5 姚秀文;肖静;曾曙光;李方清;张彬;;红外光学系统自身杂散辐射分析及抑制[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9年12期

6 赵新华;孙永莉;;杂散辐射率超标的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J];计量与测试技术;2006年04期

7 陈敬忠;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治疗室内的杂散辐射剂量[J];核技术;1996年12期

8 韩心志,吕咏;光学系统中杂散辐射的分析[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1994年06期

9 王宗雄,李友森;关于抑制脉宽调制发射机的杂散辐射的一些经验[J];广播与电视技术;1984年04期

10 田棋杰;常松涛;何锋峗;乔彦峰;;根据环境温度测量制冷型红外成像系统内部杂散辐射[J];光学学报;2017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李凡;杨扬;;基于蒙特卡洛的红外光学系统杂散辐射分析[A];2015年红外、遥感技术与应用研讨会暨交叉学科论坛论文集[C];2015年

2 张骏驰;刘胤廷;沈远茂;高攸纲;;900/1800MHz TDMA蜂窝移动台杂散辐射的电磁兼容测试[A];第17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吴立民;周峰;王怀义;;导弹中段目标探测红外相机探测距离研究[A];2009年先进光学技术及其应用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4 牛金星;周仁魁;;红外探测系统热杂散辐射分析[A];2010年西部光子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0年

5 姚罡;黄颖;汤天瑾;;新型立体测绘光学系统杂散辐射分析与抑制[A];第二十五届全国空间探测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2年

6 杨开宇;金宁;侯阳;;基于杂散光分析原理对288×4红外热像仪的光度无效性分析[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田棋杰;红外经纬仪内部杂散辐射分析抑制与测量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8年

2 朱杨;空间光学系统杂散辐射抑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6年

3 帅永;典型光学系统表面光谱辐射传输及微尺度效应[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4 常松涛;红外经纬仪结构设计及提高其辐射测量精度的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5年

5 姜凯;离轴折反射式中波红外连续变焦光学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程小浩;含镀膜窗口的红外探测系统内杂散辐射传输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2 刘子寒;长波红外成像光谱仪的设计与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3 张娴婧;红外制冷探测器高效冷屏的设计与优化[D];浙江大学;2017年

4 马士平;全电波暗室内直接进行杂散辐射功率测量的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周军;红外目标探测系统的杂散辐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6 叶秋;空中复杂目标散射计算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7 高稳元;超宽带发射机的射频前端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8 冯聪;基于多级微反射镜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杂散光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2年

9 刘佳;800MHz CDMA塔顶放大器无线性能指标测试方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170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28170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b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