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测绘论文 >

基于InSAR同震形变场反演2017年哈莱卜杰地震滑动分布

发布时间:2020-09-17 16:27
   地震属于破坏力惊人的自然地质灾害。一旦爆发,就会出现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和地表破坏,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和经济的发展。对此,众多地震学者积极投身于该项研究中,最终发现地下断层的活动与地震的爆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因此根据地震造成的地表位移信息来探究地下断层的运动特性,对预知地震和减小灾害带来的损失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作为一项新的对地观测技术,因具有高分辨率、全天观测的特点,比传统的大地测量手段更适合监测地表形变。鉴于InSAR技术只能获取地表视线向的位移,通常需要结合两对不同视角的影像数据来准确判断地震的形变特征和约束后续的反演估计。本文以2017年哈莱卜杰地震为例,通过D-InSAR技术提取了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并基于Okada均匀位错模型进行了断层的滑动分布反演,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以GAMMA软件作为数据处理的平台,采用二轨差分干涉方法处理两对升、降轨哨兵1号影像数据,分别获取了升、降轨数据的视线向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形变场集中分布于扎格罗斯主前缘断层,形变场的东北盘以沉降为主,视线向最大形变值为-37cm,西南盘以抬升为主,最大视线向形变值为88cm,整体上表现为隆升状态,符合逆冲地震的形变特征。(2)参考USGS的断层参数建立单一的断层模型,以经过均匀降采样和四叉树降采样的升、降轨形变场为约束条件,基于Okada弹性半空间矩形位错模型来反演估计该地震的断层滑动分布。经过对比两种采样数据的拟合残差和滑动分布,认为四叉树降采样的形变数据能更好的约束断层,因此选择基于四叉树降采样数据的反演结果作为本文最终的结果。(3)反演结果表示哈莱卜杰地震是逆冲性地震,发震断层以倾滑运动为主,右旋走滑运动为辅,滑动分布主要集中在沿走向0至45km、沿倾向10至40km的区域,最大的滑动量为3.29m,地震引发的最大能量为1.12×10~(20) N·m(M_W=7.33)。(4)根据主、余震的位置、形变场的分布以及断层的滑动特征,本文判断发震断层为扎格罗斯主前缘断层,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学位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P237;P315.7
【部分图文】:

基于InSAR同震形变场反演2017年哈莱卜杰地震滑动分布


合成孔径雷达地表辐射的几何示意图

基于InSAR同震形变场反演2017年哈莱卜杰地震滑动分布


InSAR 高程测量几何示意图

基于InSAR同震形变场反演2017年哈莱卜杰地震滑动分布


InSAR形变测量几何示意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单新建;屈春燕;龚文瑜;赵德政;张迎峰;张国宏;宋小刚;刘云华;张桂芳;;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及断层滑动分布反演[J];地球物理学报;2017年12期

2 张洪瑞;侯增谦;;大陆碰撞造山样式与过程:来自特提斯碰撞造山带的实例[J];地质学报;2015年09期

3 陈涛;;机载激光雷达技术在构造地貌定量化研究中的应用[J];国际地震动态;2015年06期

4 张国庆;付广裕;周新;徐长仪;;利用震后黏弹性位错理论研究苏门答腊地震(M_w9.3)的震后重力变化[J];地球物理学报;2015年05期

5 李永生;张景发;姜文亮;罗毅;王晓醉;;基于网络法时序InSAR大气误差校正方法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5年01期

6 杨红磊;彭军还;;基于DInSAR和MAI技术揭示地震三维形变场[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4年06期

7 杨莹辉;陈强;刘国祥;程海琴;刘丽瑶;胡植庆;;汶川地震同震形变场的GPS和InSAR邻轨平滑校正与断层滑移精化反演[J];地球物理学报;2014年05期

8 余景波;王建波;王肖露;张亮;曹振坦;;基于三轨法D-InSAR技术的矿区地面形变分析[J];华北地震科学;2012年04期

9 张亚利;游扬声;兰敬松;;基线误差、相位误差和大气延迟误差对InSAR数据处理的影响分析[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0年03期

10 姚鑫;张永双;;基于差分干涉雷达的汶川地震同震形变特点[J];地质力学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莹辉;基于InSAR观测同震地表形变场反演汶川地震断层滑移[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马超;基于星载D-INSAR技术的地表同震形变及震源特征参数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汪致恒;基于多卫星平台InSAR的三维同震形变场提取及断层滑动反演[D];西南交通大学;2018年

2 李海铭;基于D-InSAR的露天矿边坡位移监测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3年

3 曲菲霏;基于TerraSAR-X影像的InSAR地表高程重建及区域形变监测关键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4 刘钰菲;InSAR图像配准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5 张磊;利用Doris计算台湾集集地震位移场及断层滑移量反演[D];同济大学;2006年

6 华长春;InSAR技术及其应用[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209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28209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7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