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olar码的GNSS高增益编码方法研究
【学位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N911.22;P228.4
【部分图文】:
图 2-1 L1C 导航信息结构2.1.2 GPS L1C 信道编码方案(1) TOI数据编码在GPS L1C中的TOI使用9比特的数据用于表示下一个数据帧开始的时间。对于这部分数据,由于其码长较短,系统采用BCH(51,8)的编码方式对其进行编码。其中使用763(八进制)的生成多项式对9比特TOI数据的8个最低有效位进行编码,该编码方式使用8级的线性移位寄存器,如图2-2所示。
移位方向图2-2 BCH(51,8)码生成器据的8个最低有效位上的比特先加载到发生器,最高有效位作条件,进行51次移位后产生51个编码符号。而第9位TOI数据需到51个编码后的符号上,并且作为编码完成后52位符号的最高帧2与子帧3的编码PS L1C 信号格式中,子帧 2 与子帧 3 均使用1 2码率的 LDPC 码 2 有 600 比特,包括时钟与星历数据的 576 比特与 CRC 编码的 274 比特,包括可变数据的 250 比特与 CRC 编码的 24 比特。码率1 2的 LDPC 编码后分别拥有 1200 个符号(编码比特)与 54
码发生器CSK调制8bits/symbolRS(255,223)编码0起始的方波例:“010101...”信息1744bits(a) QZSS L61 信号8bits/symbol信息1744bits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建;殷晓斌;;一类伪polar环(英文)[J];数学进展;2018年04期
2 谢德胜;柴蓉;黄蕾蕾;陈前斌;;面向5G新空口技术的Polar码标准化研究进展[J];电信科学;2018年08期
3 ;Inviting Contributions to a Special Issue on "Response of Polar Organisms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to Global Changes"[J];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2016年02期
4 ;Inviting Contributions to a Special Issue on “Response of Polar Organisms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to Global Changes”[J];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2016年01期
5 吴婷;;北极熊[J];阅读;2016年92期
6 ;Progress in polar upper atmospheric physics research in China[J];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2012年02期
7 ;Chinese Journal of Polar Science CONTENTS(Volume 21,2010)[J];Chinese Journal of Polar Science;2010年02期
8 ;Information for authors[J];Chinese Journal of Polar Science;2008年02期
9 Carreras Marco,Gianti Eleonora,Sartori Luca,Plyte Simon Edward,Isacchi Antonella,Bosotti Roberta;PoInTree: A Polar and Interactive Phylogenetic Tree[J];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2005年01期
10 戴天民;Three systems of balance equations and jump conditions for nonlocal polar thermomechanical continua[J];Science in China,Ser.A;199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洪银芳;Polar码译码算法的分析与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2 樊婷婷;Polar码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3 多滨;协作传输系统中Polar码编译码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4 马永锋;Polar WRF对南极地区天气过程的模拟试验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5 徐玉华;二维光学和距离图像配准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佳宇;基于Polar码的GNSS高增益编码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2 姜宇驰;抗弱湍信道干扰Polar码性能分析及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3 何语璇;Polar卫星在低高度时表面高电位的统计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2019年
4 姚春梅;基于Polar Code的可见光通信信道编码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5 吴蒙蒙;基于分块-张量分解和快速Polar傅里叶变换的高光谱人脸识别[D];山东师范大学;2019年
6 何亚茹;Quasipolar环及其推广[D];杭州师范大学;2018年
7 郑振;几类拟polar环的结构[D];杭州师范大学;2018年
8 董丹;中短码长Polar码的性能改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9 高翔;面向5G的Polar码编解码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10 邵珠要;基于SC算法的改进Polar码译码算法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881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2888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