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遥感和GIS的贵州省涟江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7 20:22
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撑下,基于1995年、2005年和2017年遥感影像目视解译获得3期土地利用数据,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方法,对贵州省涟江流域1995—2017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20a来,涟江流域的土地利用以灌木林地、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灌木林地和耕地的面积呈下降趋势,林地呈略微增加趋势,草地先增加后下降,其他用地和水域面积呈下降后又保持平稳趋势,建设用地的面积则持续增加;各土地利用类型在2005—2017年的变化程度比1995—2005年更剧烈,从1995—2017年整个研究时段来看,建设用地的增加趋势最明显,主要分布在流域中部的惠水县和北部的花溪区党武镇、青岩等地;在1995—2005年,土地利用转移主要表现为耕地转为草地和林地灌木林地转为林地,说明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建设效果比较明显;而在2005—2017年,耕地、草地和水域转为建设用地较为明显,流域近年的城镇化进程在逐步加快;建设用地和耕地主要在研究区中部偏东呈纵列分布,林地主要在研究区中部呈块状分布,草地和灌木林地遍布全区,且两者差别不大,除此之外部分耕地在研究区...
【文章来源】:农业与技术. 2020年04期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涟江流域区位图
结合表1的统计结果数据和图2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图分析发现,涟江流域的土地利用总体以灌木林地、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流域的总面积为3025.62 km2,其中灌木林地在1995年、2005年和2017年3个时期所占流域总面积的比例均最大,分别为38.49%、37.87%和37.62%,在整个研究时段内呈下降趋势。耕地在3个时期占流域总面积的比例也呈下降的趋势,分别为20.7%、18.27%和17.46%。林地在3个时期所占流域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3.85%、14.59%和14.70%,呈略微增加的趋势。草地在3个时期所占流域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5.3%、27.04%和26.76%,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建设用地则呈上升的趋势,分别为1.39%、1.53%、2.78%。其它用地和水域面积在研究时段内呈下降后又保持平稳的趋势,总体变化幅度不大。在研究时段内灌木林地和耕地面积占比下降,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占比总体增加,其中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占比变化幅度较大。3.2 土地动态变化
表2和图3的统计结果显示,流域在1995—2005年时段内,耕地和灌木林地的面积减少比较明显,耕地减少的面积为60.48km2,变化率为-9.86%,灌木林地面积减少18.79km2,变化率为-1.61%。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增加比较明显,其中林地面积增加了22.42km2,变化率为5.35%;草地的面积增加了52.77km2,变化率为6.89%;建设用地面积增加4.43km2,变化率为10.55%。在2005—2017年时段内,流域的建设用地变化最明显,其面积增加了37.59km2,变化率为37.59%。耕地、草地和其它用地的面积分别减少了24.49km2、8.66km2和0.08km2,变化率分别为-4.43%、-1.06%和-3.81%。从整个研究时段来看,涟江流域1995-2017年的耕地、灌木林地、其它用地、水域面积持续减少。其中耕地减少84.94km2,变化率为-13.85%。建设用地的增加趋势最明显,其增加的总面积达42.02km2,变化率为100.11%,主要分布在流域中部的惠水县和北部的花溪区党武镇、青岩等地。其次增加比较明显的是林地和草地,增加量分别为25.71km2和44.11km2,变化率分别为6.14%和5.76%。建设用地主要在研究区中部偏东呈纵列断续分布,林地主要在研究区中部呈块状分布,草地和灌木林地遍布全区,且两者差别不大,而耕地主要在研究区中部偏东呈纵列连续分布,除此之外部分耕地在研究区零星分布。3.3 土地转移矩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00-2015年四川省南充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因素[J]. 朱丽辉,徐瑶,杜忠. 水土保持通报. 2019(05)
[2]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以张家口-承德地区为例[J]. 许丁雪,吴芳,何立环,刘海江,江源. 生态学报. 2019(20)
[3]湄潭县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J]. 刘娇. 人民珠江. 2019(02)
[4]黔中喀斯特区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及耕作措施的水土流失调控效应[J]. 李瑞,李勇,熊康宁,张弛,文雅琴. 水土保持通报. 2017(06)
[5]喀斯特地区县域土壤侵蚀估算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J]. 李成志,连晋姣,陈洪松,冯腾,付智勇.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7(05)
[6]清水河流域1978—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J]. 周秋文,韦小茶,许幼霞,周旭,张继,梁建方. 测绘工程. 2016(11)
[7]基于RS和GIS的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研究——以重庆主城区为例[J]. 王福海,陈丹.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6(07)
[8]基于地貌特征的贵州省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J]. 韩会庆,杨广斌,张凤太.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5)
[9]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J]. 刘纪远,匡文慧,张增祥,徐新良,秦元伟,宁佳,周万村,张树文,李仁东,颜长珍,吴世新,史学正,江南,于东升,潘贤章,迟文峰. 地理学报. 2014(01)
[10]贵州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多尺度空间自相关分析[J]. 刘敏,赵翠薇,施明辉. 农业工程学报. 2012(20)
本文编号:2922648
【文章来源】:农业与技术. 2020年04期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涟江流域区位图
结合表1的统计结果数据和图2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图分析发现,涟江流域的土地利用总体以灌木林地、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流域的总面积为3025.62 km2,其中灌木林地在1995年、2005年和2017年3个时期所占流域总面积的比例均最大,分别为38.49%、37.87%和37.62%,在整个研究时段内呈下降趋势。耕地在3个时期占流域总面积的比例也呈下降的趋势,分别为20.7%、18.27%和17.46%。林地在3个时期所占流域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3.85%、14.59%和14.70%,呈略微增加的趋势。草地在3个时期所占流域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5.3%、27.04%和26.76%,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建设用地则呈上升的趋势,分别为1.39%、1.53%、2.78%。其它用地和水域面积在研究时段内呈下降后又保持平稳的趋势,总体变化幅度不大。在研究时段内灌木林地和耕地面积占比下降,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占比总体增加,其中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占比变化幅度较大。3.2 土地动态变化
表2和图3的统计结果显示,流域在1995—2005年时段内,耕地和灌木林地的面积减少比较明显,耕地减少的面积为60.48km2,变化率为-9.86%,灌木林地面积减少18.79km2,变化率为-1.61%。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增加比较明显,其中林地面积增加了22.42km2,变化率为5.35%;草地的面积增加了52.77km2,变化率为6.89%;建设用地面积增加4.43km2,变化率为10.55%。在2005—2017年时段内,流域的建设用地变化最明显,其面积增加了37.59km2,变化率为37.59%。耕地、草地和其它用地的面积分别减少了24.49km2、8.66km2和0.08km2,变化率分别为-4.43%、-1.06%和-3.81%。从整个研究时段来看,涟江流域1995-2017年的耕地、灌木林地、其它用地、水域面积持续减少。其中耕地减少84.94km2,变化率为-13.85%。建设用地的增加趋势最明显,其增加的总面积达42.02km2,变化率为100.11%,主要分布在流域中部的惠水县和北部的花溪区党武镇、青岩等地。其次增加比较明显的是林地和草地,增加量分别为25.71km2和44.11km2,变化率分别为6.14%和5.76%。建设用地主要在研究区中部偏东呈纵列断续分布,林地主要在研究区中部呈块状分布,草地和灌木林地遍布全区,且两者差别不大,而耕地主要在研究区中部偏东呈纵列连续分布,除此之外部分耕地在研究区零星分布。3.3 土地转移矩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00-2015年四川省南充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因素[J]. 朱丽辉,徐瑶,杜忠. 水土保持通报. 2019(05)
[2]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以张家口-承德地区为例[J]. 许丁雪,吴芳,何立环,刘海江,江源. 生态学报. 2019(20)
[3]湄潭县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J]. 刘娇. 人民珠江. 2019(02)
[4]黔中喀斯特区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及耕作措施的水土流失调控效应[J]. 李瑞,李勇,熊康宁,张弛,文雅琴. 水土保持通报. 2017(06)
[5]喀斯特地区县域土壤侵蚀估算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J]. 李成志,连晋姣,陈洪松,冯腾,付智勇.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7(05)
[6]清水河流域1978—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J]. 周秋文,韦小茶,许幼霞,周旭,张继,梁建方. 测绘工程. 2016(11)
[7]基于RS和GIS的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研究——以重庆主城区为例[J]. 王福海,陈丹.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6(07)
[8]基于地貌特征的贵州省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J]. 韩会庆,杨广斌,张凤太.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5)
[9]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J]. 刘纪远,匡文慧,张增祥,徐新良,秦元伟,宁佳,周万村,张树文,李仁东,颜长珍,吴世新,史学正,江南,于东升,潘贤章,迟文峰. 地理学报. 2014(01)
[10]贵州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多尺度空间自相关分析[J]. 刘敏,赵翠薇,施明辉. 农业工程学报. 2012(20)
本文编号:29226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2922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