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测绘论文 >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北京市人口时空动态分析

发布时间:2021-01-13 09:56
  高精度、动态、空间化的人口数据是科学核算城市资源环境压力、促进人口合理调控的重要参考依据。研究首先以2012和2017年北京市常住人口统计信息为基础,融合夜间灯光、土地利用、道路网络等数据,依据用地类型、VANUI指数对街道分割成的区域进行分类和分级,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人口空间化模型,制备2期100 m格网尺度的人口空间化数据。验证表明,模型误差在10%以内;与已有成果对比分析发现,人口空间化数据整体与局部精度均有提升。最后,基于该数据分析北京市人口分布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揭示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格网单元上的人口平均数量在-2542~190之间变化,以-500~500人为主。②2期人口空间分布均呈"内密外疏"格局,且减少人口主要聚集于城六区,2012—2017年间减少近21万人;③首都功能核心区减少人口最为显著,减少量占城六区减少量的62%;④二三环间减少人口最多,共减少近11万人,减少量占城六区减少量的52%;⑤与城六区接壤的城郊街道,人口呈现增加趋势,可能形成新的人口聚集区。北京市人口时空变化特征与首都功能定位、产业升级转型、人口疏解政策实施等因素密切相关,该研究可为北京市未来人... 

【文章来源】: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0,22(11)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北京市人口时空动态分析


2017年夜间灯光数据修正过程

技术路线图,灯光,土地利用,特征分析


北京市人口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分析技术路线

空间分布,街道,北京市,类型


城镇与乡村区域内人口数量及VANUI值差异显著。因此,对分区内的VANUI值进行有效分级,可以表征其内部的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特征[37]。为使VANUI值分级能够反映该区的VANUI特征,同时避免因分级数目过多造成极端值干扰整体分级阈值确定的困境,研究确定同一类型区内分级为2~3个。2012年VANUI值各分级阈值是分区内VANUI统计值(图4)以自然断点法为基础,结合分区特征进行调整而最终确定的(表2)。2012年和2017年的VANUI值在同一空间上具有一定变化差异,但为保障同一区域基本属于同一类型,2017年VANUI值的分级阈值在自然断点法的分级基础上,充分考虑年份间在空间上的匹配进行了适当调整。统计对比发现,2012年和2017年相同类型区像元个数与VANUI值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城镇与乡村区VANUI值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城镇内的像元个数随着VANUI值的增大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少;而乡村内的像元个数随着VANUI值的增加呈现减少趋势,符合城镇和乡村的发展规律。由于乡村用地大多数人口所对应的VANUI值较低,不宜进一步分级,因此只对城镇范围的VANUI值进行分级。针对各分区的分级结果进行筛选,最终确定分级数目与分级阈值。图4 2012年和2017年北京市不同街道类型区VANUI值与像元个数关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夜间灯光与土地利用数据的山东省乡镇级人口数据空间化[J]. 王明明,王卷乐.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9(05)
[2]基于多源数据的北京市朝阳区人口时空格局评估与预测[J]. 林文棋,陈会宴,谢盼,李颖,陈清凝,李栋.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8(10)
[3]基于POI数据的人口分布格网化方法研究[J]. 淳锦,张新长,黄健锋,张鹏程.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8(04)
[4]北京常住人口空间分布变动与对策研究[J]. 赵蕊.  北京社会科学. 2018(01)
[5]基于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的北京市GDP空间化方法[J]. 李峰,米晓楠,刘军,刘小阳.  国土资源遥感. 2016(03)
[6]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为例[J]. 童玉芬,马艳林.  北京社会科学. 2016(01)
[7]VANUI指数监测京津冀城市群区域2001~2012年城市化过程[J]. 张晓璇,胡永红,樊彦国.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5(06)
[8]集成土地利用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优化人口空间化模型[J]. 陈晴,侯西勇.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5(11)
[9]基于城镇居民用地再分类的人口数据空间化方法研究——以长江中游4省为例[J]. 王珂靖,蔡红艳,杨小唤,张远.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5(05)
[10]基于多源信息的人口分布格网化方法研究[J]. 柏中强,王卷乐,姜浩,高孟绪.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5(06)



本文编号:29746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29746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d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